尹衛紅 黃劍竹
【摘要】2014年7月受第九號臺風“威馬遜”殘余云系的影響,臨滄市各縣區普遍遭到暴雨的襲擊,致使臨滄市大部分河流發生了大洪水,本文對本次暴雨的成因、暴雨時空分布、洪水形成及洪水特性進行分析,以掌握臨滄市暴雨洪水特性變化規律
【關鍵詞】臨滄市;“7 .22”暴雨洪水;暴雨特性;暴雨量;洪災
1、前言
2014年7月20~23日受超強臺風“威馬遜“影響,臨滄市普降暴雨、大暴雨,引發市內河流洪水暴漲,各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的洪澇災害。
2、流域概況
臨滄市處于橫斷山脈系怒江山脈南延段,東經98°40′至100°34′,北緯23°05′至25°02′之間,瀾滄江和怒江分別流經東西兩側。全市地勢為南北走向,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并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臨滄市內主要河流有永康河、南汀河、南碧河、勐勐河、羅閘河。
臨滄市主要河流的洪水均由暴雨造成,形成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冷鋒切變和低壓[1]。冷鋒切變是造成我市強降水的主要天氣系統,是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濕氣流在我市交匯的結果,能夠產生大的強降水,形成災害性洪水;低壓天氣系統,來自三個不同的源地影響我區,一個是來自臺風登陸減弱后變成低壓西移影響我區,另一個是來自生成于四川盆地的低壓南移影響我區,再一個是來自孟加拉灣低壓分離的小低壓東移影響我區,其共同的特點是降水量大和降水持續長。
3、暴雨
3.1 本次暴雨的主要氣候成因
2014年7月20日第九號超強臺風“威馬遜”減弱為熱帶風暴,帶來的降水過程覆蓋臨滄市, 全市出現了大范圍的暴雨和大暴雨降水,此次降水過程歷時長,強度大,引發了不同程度的洪澇自然災害。
3.2 暴雨過程
2014年“7.22”暴雨,其過程為20~23日,歷時4天,暴雨主要集中20-22日3天,暴雨中心位于臨滄市西南部南汀河中下游區域,降雨從7月20日開始。
20日08:00~21日8:00,降雨主要集中在臨翔區、耿馬、鎮康、滄源部分地區,日雨量超過50mm的有72個雨量站點,超過100mm的有8個雨量站點。
21日08:00~22日8:00,降雨覆蓋整個臨滄市,鳳慶縣降雨強度較小,日雨量沒有超50mm的站點,其余臨翔區、云縣、耿馬、雙江、永德、鎮康、滄源降雨強度較大,均有日雨量超過50mm的站點,日雨量超過50mm的有152個雨量站點,超過100mm的有50個雨量站點。
22日08:00~23日8:00,降雨強度逐漸減弱,降雨主要集中在臨翔區、耿馬、鎮康、滄源部分地區,日雨量超過50mm的有21個雨量站點.。
23日08:00~24日8:00,降雨減弱,大部分地區降雨為大雨級別,局部地區降雨停止。
3.3暴雨時程分配
從20~23日雨量站降雨過程可知:最大6h降雨量在8~121.5mm之間,占最大1d降雨量的27~56%,最大1d降雨量在28~217mm之間,占最大3d降雨量的49~95%,說明暴雨集中在1d內。
3.4 暴雨空間分布
暴雨籠罩范圍達整個臨滄市,20~22日降雨量大于100mm的暴雨籠罩面積15771 km2,占臨滄市面積的66.3 %,降雨量大于200 mm的暴雨的籠罩面積4978 km2,占臨滄市面積的22.7 %。
3.5 暴雨特點
(1)降雨強度大,范圍廣。7月21日,收集的196個雨量站中,暴雨量超過100mm的就有50個站,占總雨量站的26%,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21日日降雨量達100mm以上的雨量站見表1;降雨范圍覆蓋整個臨滄市。
(2)降水歷時長,雨量集中:2014年“7.22”暴雨,其過程為20~23日,歷時4天,暴雨主要集中21日,21日日降雨量在28~217mm之間,占場降雨量的48~71%。
(3)降雨強度分布不均:此次強降雨主要集中于南汀河干流、南汀河支流南捧河,永康河,小黑江支流南碧河、勐勐河,而北部鳳慶河,瀾滄江干流沿岸降雨強度不大,只到大雨級別。
(4)暴雨走向有利于造峰:本次暴雨主要分布范圍為整個臨滄市,其移動方向為東南向西北移動,南汀河流域則由上中游向下游移動,其移動方向有利于造峰,因此造成南汀河流域干支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水,從而加劇了南汀河中下游的洪澇災害。
4、洪水
4.1 主要洪水過程
南汀河干流上游控制站大文水文站出現兩個洪峰,主峰在前,水位從20日20時開始上漲,起漲水位1443.92m,主峰出現時間為21日13時10分,洪峰水位1445.49m,洪峰流量165m3/s,22日8時出現第二次洪峰水位1445.42m,洪峰流量1555m3/s,漲洪歷時17.2小時,漲幅1.57 m,超警戒水位0.69m,屬五年一遇洪水。南汀河下游干流姑老河水文站21日2時45分開始上漲,起漲水位515.11m,峰現時間為22日17時30分,洪峰水位518.40m,洪峰流量902 m3/s,漲洪歷時38.75小時,漲幅3.29m,超警戒水位1.6m,建站57年來第五大洪水,屬二十年一遇洪水。 南汀河一級支流西河控制站西河水文站出現兩個洪峰,并且主峰在后,水位從21日0時開始起漲,起漲水位1475.13m,21日6時10分出現第一次洪峰水位1476.77m,洪峰流量49.2 m3/s,22日6時35分出現第二次洪峰水位1477.51m,洪峰流量80.1 m3/s,漲幅2.38m,建站44年來的第四大洪水,屬十年一遇洪水。南汀河流域典型洪水見圖3
鳳尾河干流上游控制站鳳尾壩水文站出現兩個洪峰,并且主峰在后,水位從20日20時開始起漲,起漲水位822.47m,21日14時10分出現第一次洪峰水位823.78m,洪峰流量162 m3/s,22日15時40分出現第二次洪峰水位823.82m,洪峰流量167 m3/s,漲洪歷時43.7小時,漲幅1.35m,超警戒水位0.12m。
永康河干流上游控制站永康水文站出現兩個洪峰,并且主峰在后,水位從20日16時25分開始起漲,起漲水位834.42m,21日16時35分出現第一次洪峰水位835.80m,洪峰流量96.3 m3/s,22日9時10分出現第二次洪峰水位835.98m,洪峰流量112 m3/s,漲洪歷時20.7小時,漲幅1.56m,超警戒水位0.38m。
勐勐河干流控制站甸頭水文站水位從21日4時開始上漲,起漲水位1029.46m,峰現時間為22日10時15分,洪峰水位1031.74m,洪峰流量297m3/s,漲洪歷時30.2小時,漲幅2.28 m,超警戒水位1.04m,建站54年以來的第四大洪水,屬十年一遇洪水。
南碧河干流控制站勐省水文站水位從21日0時開始上漲,起漲水位940.13m,峰現時間為22日13時,洪峰水位943.60m,洪峰流量865m3/s,漲洪歷時37小時,漲幅3.47 m,超警戒水位1.40m,建站56年以來的最大洪水,屬四十年一遇洪水。
4.2 洪水特點
(1)洪水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退水緩慢,受降水的影響,多數水文站的洪峰為復式峰,除大文站的主峰在前外,其余各站的主峰在后。洪水退水緩慢,次洪歷時較長。
(2)由于雨區自北向南移動,南汀河流域則是上游向下游移動,與洪水匯流方向大致一致,從而加劇了南汀河中下游的洪澇災害。
5、洪澇災害
全市各縣區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強降雨發生洪澇和泥石流災害共造成農業經濟損失2.13億元。全市68個鄉鎮、130多萬人口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9.1萬畝,其中成災9.9萬畝,絕收1.6萬畝。經濟作物受災5.9萬畝,其中成災2.7萬畝,絕收0.5萬畝。洪澇和泥石流災害造成生豬死亡3601頭,畜禽死亡14.16萬羽;損失飼料22噸,飼草受災6560畝。同時,造成田間道路坍塌損毀187公里,排灌溝渠水毀、淤塞622公里,洪水沖毀取水壩、小壩塘、水池、水窖742個,造成鋼架蔬菜大棚損毀646畝,土地塌方、掩埋和沖毀1488畝。造成養殖場圈舍損毀6640平方米。損毀農業科研試驗地塊87畝,科研場所4處。
成災主要原因: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由暴雨襲擊直接造成坍塌、滑坡;城市、公路建設加劇了水土流失,河段淤積加重,行洪能力弱。
6、結論
(1)本次暴雨特點 暴雨籠罩面積大,暴雨中心降雨量大,持續時間長,暴雨時程分配較為集中,水位漲幅大,通過對這場暴雨的成因、暴雨時空分布、洪水形成以及洪水特性的分析,加深對臨滄市暴雨洪水變化規律的認識和掌握。對臨滄市水利工程建設中施工洪水期的時段劃分有一定的參考。
(2)入汛以來出現的大范圍持續降雨,加以臺風影響,強降雨過程出現,土壤、山體已達持水飽和狀態,容易在小支流匯集成大洪水,在山區隨時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特別是受臺風影響的區域需高度重視,群策群力,加強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增強對地質災害患點排查和巡查力度。
(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嚴重,靠工程措施防洪已不能適應要求,建立非工程措施防洪體系,把洪水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在防洪減災工作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應進一步加快對雨情、水情信息的收集。提高預報水平,發揮非工程措施在防洪防汛減災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冷繼堯, 李本懷, 陳廷安等. 臨滄地區水旱災害規律及對策研究[M]. 臨滄:臨滄行政公署水利水電局,云南聲水文水資源局臨滄分局, 1997. 102-103.
[2] 張正強, 葉新明, 李月清等. 德宏州芒市2014年“7.21”暴雨洪災分析[J]. 水文, 2016, 36(2):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