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芳 董嘯嘯 丁夢娜
【摘要】本文以上黃、洪塘坑、象珠三個水庫水源水為研究對象,通過24個月的不間斷采樣檢測,采用顯微鏡計數法測定藻類計數,并進行了結果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三個水庫水源水水質較好,符合Ⅱ類水體要求;測得值大都在2Χ106-3Χ106個/L之間,未對制水過程造成較大干擾;藻類計數變化趨勢圖呈單峰型,藻類活躍時間段在每年的3—6月春夏季期間,三個水庫的優勢藻類均為硅藻。
【關鍵詞】水庫;水源水;藻類;評價;相關性
近年來,隨著社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向水體排入大量的含氮、磷的污染物,加速了湖泊、水庫的富營養湖進程。水體富營養化已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所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其中一個凸出的問題就是藻類的快速增長。水庫水源水中大量藻類的存在,直接影響到自來水的生產和供應。為此,以湖泊、水庫水為水源的許多水廠均開展了藻類計數的檢測。
本文以上黃、洪塘坑、象珠等三個水庫水源水為研究對象,從2015年8月~2017年7月期間,通過每月一次,為期24個月的高密度藻類計數以及其他理化指標的監測,全面開展水庫水源水浮游藻類監測分析研究,探討藻類檢測對制水生產控制的指導意義。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域
上黃、洪塘坑、象珠三個水庫均位于金華永康界內,三個水庫各自獨立,自然條件優越,常年水質良好,分別作為永康市上黃水廠、洪塘坑水廠和象珠水廠的水源水。
1.2 采樣點位與頻率
上黃、洪塘坑、象珠三個水庫檢測項目頻率均為每月采樣檢測一次,每次采集水樣1個。藻類計數樣品的采樣點設在水庫出水口離岸約20m處,其他指標樣品采集于水廠內源水采樣點。
1.3 檢測指標與方法
藻類計數的檢測方法依據為:《美國水和廢水標準檢測方法》第22版(2012)10200 顯微鏡計數法。
水庫水檢測的其他檢測指標涵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中的21基本項目。檢測方法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所規定的國家標準方法。
1.4 藻類計數的檢測過程
1.4.1用量筒量取100ml已經搖勻的水樣倒入100ml離心管中。
1.4.2將取好水樣的離心管對稱地放入離心機中。
1.4.3蓋好離心機蓋子后,設置離心機轉速為2500rpm,離心時間15min。
1.4.4利用蠕動泵,將離心管中的上清液小心吸出。
1.4.5將剩下的1ml(V1)體積的濃縮液放在渦旋振蕩器上充分振蕩。
1.4.6用吸槍吸取0.1ml混合均勻的濃縮液,滴加到血球計數板上,用蓋玻片加蓋。
1.4.7 將制作好片的血球計數板放置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
1.4.8數據計算
將血球計數板上數到的藻類數n,代入公式計算,
N=nΧ1000Χ1000/(AΧBΧCΧD)
N――結果,單位:個/L
n――血球計數板上所有小格里的總藻類數。
A――血球計數板的計數室的高度,0.1mm
B――血球計數板上一個小格面積0.0025mm2
C――血球計數板上小格的總數400個
D――濃縮倍數(100倍)
(由于樣品的分布隨機性,應該進行平行實驗。單平行實驗數據偏離±15%時,應該增加實驗次數,最終取平均值用來計算)
2、結果與討論
2.1 檢測與評價結果
2.1.1基本項目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上黃、洪塘坑、象珠三個水庫水21項基本項目的檢測, COD、BOD5以及TP等主要指標測得值均能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水體水質要求;總氮指標偶有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體水質要求(限值為1.0mg/L)現象,其最高測得值為1.22 mg/L(未超過Ⅳ類水體水質要求)。綜合結果顯示,三個水庫的水質均符合Ⅱ類水體水質,滿足“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幼蟲的索餌場等”要求,水源地水質安全。
2.1.2藻類結果與分析
藻類計數的檢測,主要對藻類的數量進行統計,同時對藻類的類別進行識別歸類。
2.1.2.1藻類計數結果分析
據國內研究發現,藻類及其胞外分泌物對混凝過程會產生影響,在適應的濃度下,藻類能促進混凝過程,而當藻類濃度過高時,則會干擾正常的混凝過程。水源水中各種藻類濃度低于5Χ106-8Χ106個/L時,不會對混凝過程產生干擾。當濃度超過此范圍時,才對混凝過程產生干擾。
通過對三個水庫連續48個月的藻類計數檢測,其測得值大都在2Χ106-3Χ106個/L之間,高于5Χ106個/L數據的測得樣品占比較少,僅為6.9%,具體統計結果如下表1。
結果表明,近兩年三個水庫的藻類總量控制較好,未對制水過程造成較大干擾。
根據每月的測定結果,分別選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和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兩個時間段,對三個水庫的藻類計數結果進行趨勢分析,結果顯示,三個水庫兩個年度測得值的趨勢變化基本一致,藻類計數變化趨勢圖呈單峰型,藻類活躍時間段在每年的3—6月春夏季期間。
2.1.2.2藻類類別結果分析
對每次測得的藻類進行照相取圖,進行類別識別,統計結果見下表2:
結果顯示,上黃、洪塘坑、象珠三個水庫的優勢藻類均為硅藻,常年平均占比均超過50%。
2.1.3藻類與基本項目結果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藻類計數和飲用水源地基本項目中COD、TP、TD等均不存在相關性,資料顯示,藻類的生物量和溫度成正比,與水深成負比,本次檢測基本項目中未檢測定水溫,也未就水深進行分級采樣,因此未作驗證。
3、 結論
3.1三個水庫的水質均符合Ⅱ類水體水質,滿足“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幼蟲的索餌場等”要求,水源地水質安全
3.2通過對三個水庫連續48個月的藻類計數檢測,其測得值大都在2Χ106-3Χ106個/L之間,結果表明,近兩年三個水庫的藻類總量控制較好,未對制水過程造成較大干擾。
3.3藻類計數測得值變化趨勢結果分析顯示,三個水庫兩個年度測得值的趨勢變化基本一致,藻類計數變化趨勢圖呈單峰型,藻類活躍時間段在每年的3—6月春夏季期間。
3.4上黃、洪塘坑、象珠三個水庫的優勢藻類均為硅藻,常年平均占比均超過50%。
3.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藻類計數和飲用水源地基本項目中COD、TP、TD等均不存在相關性。
參考文獻:
[1]梁印,梁止水. 藍藻治理方法概述[J]. 污染防治技術,2011,6(24):66-68.
[2]趙先富,于軍,葛建華,劉國祥,胡征宇. 青島棘洪灘水庫浮游藻類狀況及水質評價[J]. 水生生物學報,2005,6(29):29卷.
[3]余梅. 藻類檢測和計數新方法-倒置式顯微鏡法[J]. 給水排水,2004,4(30).
[4]丁曉嵐. 東營市引黃原水中藻類的防治和處理[J].,科教前沿,2009,第5期,44-45.
[5]趙湘桂,蔡德所,劉威,王旭濤. 漓江水質硅藻生物監測方法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27),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