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四川省政協農業委員會主任、省政府參事、研究員
讓品牌引領農業提質增效加強“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對策建議
劉宇
四川省政協農業委員會主任、省政府參事、研究員

盧錦根 攝
加強“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建設,既是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引領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四川省立足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創造了“川茶”“川果”“川豬”“川糧”“川藥”“川酒”等一大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大品牌、老字號。
專家名片
劉宇
研究員,四川省政協農業委員會主任、政協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參事 。長期從事農村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先后主持和參與了30余項國家、省級課題研究,出版和發表著作、論文200余篇, 40余項研究成果獲得獎勵。
近年來,四川省“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不斷加大,名優特新農產品得到快速發展。但從整體上看,四川省農產品品牌市場潛力挖掘不夠、有效供給不足,品牌“亂、雜、弱、小”的現狀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這與新常態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建設農業強省、加快農村全面小康進程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梢哉f,對標四川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要求和“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 重點任務,加強“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加力加勁、務實有效推進。
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升級,包括農產品在內的 “認牌消費”成為常態,農業中普遍的“重生產、輕品牌”、甚至“有名無牌”的發展模式已嚴重制約了產業生產經營效益的提升。要改變這一局面,應突出市場需求導向,主攻農業供給質量,以樹品牌意識、優品牌結構、推品牌戰略為突破口,加強組織引導,不斷增強四川農業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
——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農業企業、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增強品牌就是企業生命、就是企業資產、做企業就是做品牌的生產經營理念。指導農業企業從基地建設、產品生產、質量管理、包裝設計、宣傳營銷等各個環節不斷提檔升級,樹好品牌形象,切實改變“一流產品、二流品牌、三流價格”的狀況。
——不斷優化提升品牌結構。各地應抓住實施“十大行動”和“四區四基地”建設機遇,以各自農產品資源稟賦為基礎,引導生產經營者主動適應消費者和加工業對產品的新要求,實行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口胃”的全過程標準化管理,著力發展優質、專用農產品品牌,開發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品牌,努力滿足多層次、多方位、多樣化的市場需要。
——堅定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省級層面應加強統籌規劃,研究制定培育壯大“川字號”農產品品牌的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工作舉措,明確品牌培育重點和發展方向。繼續完善獎勵扶持政策并抓好落實,對獲得“三品一標”認證、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以及取得知名、著名“川字號”農產品商標注冊的企業給予相應補貼和獎勵。通過政策手段和經濟手段加大對企業實施品牌戰略進行扶持和引導。
應將品牌創建、宣傳、推介和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綜合施策、統籌推進,真正將四川農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和效益優勢,將特色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和市場優勢。
——優化品牌創建。品牌創建既應注重數量提升,更需強化質量保障。四川是生態大省、文化大省,應深入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亮點,著力打好文化創意牌、綠色生態牌、民族風情牌、歷史情懷牌,不斷豐富品牌內涵,集中力量建設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人精我特”的“川字號”農產品,使其成為綠色、生態、有機、健康、優質的代名詞,真正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擦亮打響“川字號”農產品金字招牌。
——做好品牌宣傳。通過舉辦西博會、茶博會和各類果蔬博覽會等“川字號”農業展會以及開展“惠民購物全川行動”“川貨全國行”和“萬企出國門”三大市場拓展活動,集中做好優質“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宣傳推廣工作。鼓勵和支持各市(州)區域公共品牌農產品在省內外大中城市建立展銷中心、專業市場、直營網點、精品專柜和特產專賣店,拓展宣傳范圍。加快實施“一縣一品”品牌推廣計劃,在全省183個縣(市、區)每個縣(市、區)認真精選出1個優勢特色品牌,在國內主流媒體開展專題宣傳推廣,全面提升“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創新推介模式。繼續探索通過直銷模式對“川字號”農產品開展“口碑推廣”。引導農業企業主動加強與各級機關事業單位進行精準對接,精選優質特色“川字號”農產品在機關、學校、醫院等單位食堂進行窗口推廣,逐步增加食材配送品種,擴大品牌受眾范圍,拓展潛在市場。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等現代農業經營新業態,大力支持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設立“川字號”農產品特色館、精品店,增強“川字號”農產品品牌網絡推介效應。
——加強品牌保護。建立健全品牌評價和動態監測制度,評價認定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增強品牌價值和公信度。建立完善品牌誠信體系,嚴厲打擊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制假售假等失信行為,建立企業失信黑名單,提高企業失信成本,倒逼企業加強監管,保護品牌形象。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惡意搶注商標等侵權行為,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品牌保護良好環境。加快“川字號”農產品品牌防偽技術研究,推出面向市場和消費者更簡便、精準的檢測方法,實現對“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和消費者權益的雙重保護。
應按照“做大區域品牌、做強企業品牌”發展思路,積極實施“區域品牌+企業(產品)品牌”雙品牌戰略,實現“創一個品牌、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發展目標。
——加快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突出農業龍頭企業主體作用,強化政府推動。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和平臺在品牌內涵挖掘、包裝設計、營銷推廣、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優勢。注重行業協會在品牌整合、市場策劃、行業自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多渠道發力,加快建設一批有影響力、有特色優勢的“川字號”區域公共品牌。
——提升現有區域品牌影響力。各地應立足資源優勢,彰顯產業特色,不斷提升區域品牌內涵和價值,進一步擴大“大涼山”“東坡味道”“圣潔甘孜”“凈土阿壩”“巴食巴適”“廣元七絕”“遂寧鮮”“陽光米易”等優勢區域品牌影響力,提高“川字號”特色農產品整體知名度和競爭力。
——注重發揮雙品牌互促效應。發揮好區域公共品牌綜合效應、整體效應和品牌疊加效應,倡導和鼓勵品質達標的農業企業申請使用區域公共品牌,用區域公共品牌形象帶動企業(產品)品牌價值提升。同時,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運營監管力度,做優做強企業(產品)品牌,用優質企業(產品)品牌合力筑強區域公共品牌,提升區域公共品牌公信度和美譽度,實現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良性互促發展格局。

雙流牧馬山二荊條辣椒

會理石榴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張義 攝
目前,四川省各市(州)現有的傳統農產品品牌數量眾多,部分品牌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力。抓好傳統品牌提升,既可以降低品牌培育成本,又能重新盤活傳統品牌資產,在品牌建設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強對傳統品牌的推廣和保護。繼續引導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川字號”傳統品牌通過積極爭創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質量獎等方式提升品牌價值,促進傳統品牌做大做強。對于生產經營效益低下,但品牌價值較高的農業企業,加快企業兼并重組,促進優勢品牌向優勢企業集中,使傳統品牌獲得互補性資產和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實現傳統“川字號”農產品品牌的保值增值。
——著力為傳統品牌提升發展注入新動力和新活力。消費者對傳統品牌的信譽感知、懷舊心理和品牌依賴,使傳統“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具有一定的相對優勢。將這一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和現實效益,需在品牌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傳統品牌新價值新內涵,提升農產品新品質。應著力增強農業龍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農產品產地精深加工,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豐富消費體驗。同時,對傳統“川字號”農產品包裝、款式等進行重新設計,使其充分展現出傳統品牌內在品質和獨特氣質。通過內外兼修的方式,幫助傳統“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煥發新生機,更好適應新的消費群體、新的營銷方式、新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