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455000)陳永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常見的臨床關節病變,隨著關節鏡的問世,以其為代表的關節鏡下清理術被廣泛應用于KOA的治療中,并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1]。受到近年來康復理念的進步,大量報道均指出,在關節手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可有效促使其病變關節功能的恢復[2]。本次研究以本院近年來收治的KOA患者162例作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關節鏡手術聯合康復訓練對于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價值。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3年10月~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1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診斷標準且為單側膝關節炎。包括66例男性,96例女性,年齡分布為43~75歲,平均為(59.7±7.2)歲;病程分布為7個月~16年,平均為(7.5±3.1)年。按照Kellgrem-Lawrence標準對162例患者進行分級,其中包括Ⅰ級57例,Ⅱ級83例,Ⅲ級22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關節鏡下清理術聯合灌洗術。常規術前檢查后行全麻或持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臥位,實施常規入路鏡檢,在鏡下對膝關節結構進行全面觀察,對病變位置、程度及性質進行觀察。根據鏡下所見和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實施關節鏡下清理術:對退變軟骨進行修整成形。對不穩定軟骨瓣和關節面進行清理;按照一定順序使用滑膜刨刀將滑膜組織增生肥厚部分切除;對退變半月板進行修整或切除;實施髁間窩成形等。在清理完成后,使用大量生理鹽水對關節腔進行持續灌洗,灌洗總量控制在4000~8000mL,并置入引流管,行常規縫合并結束手術。術后24~48h,待患者引流量降低至50mL以下時可將引流管拔除,使用彈力繃帶對患膝進行包扎,并給予其相關支持治療。
1.3 康復訓練方法 KOA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部分[3]:①此階段主要為消腫止痛,并促使患膝組織愈合;②此階段康復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對修復區域進行保護,并開展關節活動度訓練。③此階段主要為強化肌力訓練,并增大關節活動度。④此階段康復訓練主要為促使患者本體感覺、關節活動度和肌力達到運動功能水平。
1.4 療效評估標準 ①參照《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手術療效進行評估。顯效:患者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疼痛等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有效:患者關節存在輕度活動受限,疼痛明顯減輕;無效:患者體征或癥狀未見變化或有惡化趨勢。②采用Lysholm評分表對患者手術前后不同時期膝關節活動功能進行評估。③采用簡化McGil疼痛量表對患者手術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表示為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并對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百分比的形式,并對其進行X2檢驗,所有數據均在統計學軟件SPSS18.0中進行分析處理,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效果 詳見附表。由表中數據可知,在術后康復訓練結束后對不同分級KOA患者進行療效評估可見,Ⅰ、Ⅱ級患者的整體療效并無明顯差異(P>0.05),但均明顯高于Ⅲ級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2 關節活動能力。經過關節鏡手術治療和術后康復訓練,162例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較術前均顯著上升(P<0.05);在隨訪不同時期,KOA Ⅰ級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其他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3 疼痛評分。經過關節鏡手術聯合康復訓練治療,所有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較術前均顯著下降(P<0.05),其中以KOA Ⅰ級患者疼痛改善最為明顯(P<0.05)。

附表 不同分節KOA患者的手術效果評估結果
關節鏡下清理術和灌洗術是兩種主要的KOA關節鏡下治療方法,其中關節鏡下清理術通過去除增生組織,修整退變半月板、軟骨等以有效恢復關節穩定性,避免關節面持續磨損[4];關節鏡下灌洗術則可利用大量生理鹽水的沖洗有效清除關節腔內殘留炎性介質、組織碎片,促進組織修復和炎癥消退[5]。因此,本次研究在考慮患者病情的基礎上采用關節鏡下清理術聯合灌洗對KOA患者進行治療,以充分發揮二者優勢。術后康復訓練具有與手術同等重要的作用,徐立新[6]等研究指出,在膝關節損傷術后如不及時開展功能鍛煉,易造成關節功能喪失。系統康復訓練可有效預防關節粘連,促進關節周圍軟組織血液循環的改善[7]。本次研究在術后指導162例KOA患者實施四階段康復訓練,以促進其關節功能的改善。在本次研究中,162例患者經治療其關節功能和疼痛程度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表明關節鏡下手術聯合康復訓練是一種有效的KOA治療方案。Labraca NS[8]等研究指出,關節鏡下手術療效還同KOA患者的病程存在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關節鏡手術聯合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KOA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改善,有利于減輕其痛苦,促進其生活、工作的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