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映梅
[摘要] 目的 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的治療方法與單純腕管綜合征或糖尿病多發性周圍神經病的治療方法均有所區別,通過總結分析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的臨床資料,早期識別及診斷,有利于改善預后。方法 對該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住院治療的691例糖尿病患者均進行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結果 48例檢測出腕管綜合征,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手麻木,以雙側發病多見,感覺纖維損害較運動纖維損害為重。結論 神經電生理技術是診斷腕管綜合征的重要輔助檢查,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是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一種表現形式,由于其發病機制的復雜性,其治療方法與單純腕管綜合征或糖尿病多發性周圍神經病的治療方法均有所不同,早期識別,早期治療,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腕管綜合征;糖尿病;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中圖分類號] R33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a)-0032-03
[Abstract] Objective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was different from the simple carpal tunnel syndrome treatment 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reatment. By summarizing the clinical data of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the patients can be earlier identified and diagnosed and the prognosis can be improved. Methods The neurological conduction velocity was measured in 691 diabetic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from April 2015 to August 2016 in this hospital. Results 48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carpal tunnel syndrome. The most common symptom was paralysis in one or both hands. And it was more common in both hands. The sensory fibers were injured more than motor fibers. Conclusion The electroneuromyography examin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laboratory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is a form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he treatment of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imple carpal tunnel syndrome or diabetic multiple peripheral neuropathy due to its complicated pathogenesis. Early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Carpal tunnel syndrome; Diabetes; Neurological conduction velocity measurement
糖尿病是內科常見的代謝性疾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發病率逐年增高,可引起一系列慢性并發癥,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而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 被認為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一種表現形式,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增高及神經電生理技術的應用,逐漸被發現認識,由于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的治療方法與單純腕管綜合征或糖尿病多發性周圍神經病的治療方法均有所區別,早期識別及診斷,有利于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面就通過對該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48例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其臨床特征、神經電生理表現,幫助臨床認識該病,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住院治療并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691例。排除標準:患糖尿病之前已經診斷為腕管綜合征者,或其他原因(如類風濕,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導致腕管綜合征者。
1.2 方法
對691例患者均行神經傳導速度測定,患者皮溫在32℃以上、仰臥或側臥位、無干擾、放松的條件下采用美國尼高力全功能肌電誘發電位儀進行神經傳導速度測定,操作方法參照湯曉芙[1]報道的方法進行,分別對一側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腓腸神經的運動、感覺傳導速度進行測定,其中45例僅出現正中神經損害的的患者進行了對側正中神經的檢測,對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末端潛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感覺動作電位波幅(sensory nerve action protential,SNAP)、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進行測量。endprint
1.3 異常標準
參照北京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電生理室神經傳導速度正常參考值,MCV、SCV、CMAP、SNAP低于同年齡組健康人X-SD為異常,DML大于同年齡組健康人X+SD為異常。
2 結果
691例糖尿病患者中,有48例檢測出腕管綜合征(不包括合并糖尿病其他周圍神經損害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37例,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54.85±13.07)歲,病程1 d~25年,平均病程(6.54±6.64)年,有癥狀者12例,其中表現為雙手麻木者6例,一側手麻木1例,四肢麻木5例。其中45例進行了雙側正中神經的檢測,41例提示為雙側正中神經損害,3例表現為一側正中神經損害,在93條受檢的正中神經中,93條均出現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減慢,41條出現感覺動作電位波幅下降,39條出現運動傳導末端潛伏期延長,3條出現運動傳導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下降。48例患者入院后均行了空腹血糖及糖基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平均空腹血糖為(10.46±5.34)mmol/L,平均HbA1c為(9.39±2.96)。圖1、圖2為1例腕管綜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經典型神經電生理改變。
3 討論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 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腕管內容積減少或壓力增高,使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而引起腕部以下正中神經分布區域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的綜合征。典型臨床表現為橈側3個半手指麻木、疼痛伴夜間痛醒,可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如大魚際肌萎縮、拇指外展、對掌無力等。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而腕管綜合征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一種表現形式,據Vinik等[2]報道,糖尿病患者中,CTS的發病率為14%左右,該組研究中CTS的發病率為6%(48/691),發病率偏低考慮與入選標準較嚴格,排除了合并有糖尿病其他周圍神經損害的患者有關。腕管綜合征的好發年齡為40~60歲,男女發病比例為3∶7[3],該文男女發病比例為1:3,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發病率高,說明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的發病機制除了與糖尿病相關危險因素有關外,可能與激素水平的變化,影響到腕周組織[4],以及婦女在家庭中主要承擔洗衣、拖地、抱嬰等腕部過度屈伸的家務有關。48例患者中僅12例(25%)患者出現癥狀,說明在患者出現癥狀前,已經出現神經的損害,通過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可以發現一些亞臨床病變,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目的。45例進行雙側正中神經檢測的患者,有41例(91%)表現為雙側正中神經受損,表明腕管綜合征常常累及雙側。93條受檢的正中神經中,100%均出現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減慢,41條(44%)出現感覺動作電位波幅下降,39條(42%)出現正中神經運動傳導末端潛伏期延長,3條(3%)出現運動神經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下降,說明腕管綜合征通常先累及正中神經的感覺纖維,以局灶性脫髓鞘為主,可合并軸索損害,當病情進一步加重,可累及運動纖維,出現運動神經傳導末端潛伏期延長和波幅下降,感覺纖維損害程度較運動纖維損害程度重。
腕管是由8塊腕骨和附于其上的腕橫韌帶共同圍成的一狹窄骨性纖維隧道,正中神經與9條肌腱通過其中[5],各種因素使腕管內壓力增高,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均可導致腕管綜合征。腕管綜合征作為一個獨立疾病時,其發病機制多與解剖因素有關,但糖尿病引起的腕管綜合征,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除與解剖因素有關外,考慮更多的與代謝、血管等因素有關[6]。①代謝性學說,長期高血糖狀態,使多元醇通路增強,山梨醇生成增多,果糖堆積,肌醇減少,Na+-K+-ATP酶活性下降,這些改變導致神經細胞水腫、變性、壞死,神經纖維脫髓鞘和軸索變性。該研究顯示,48例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偏高(10.46±5.34)mmol/L,支持該學說。此外,糖基化血紅蛋白被認為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獨立危險因素[7],長期高血糖狀態,可使血紅蛋白糖基化,還會使長壽組織蛋白發生非酶糖化,其糖化終產物刺激脂及蛋白質發生氧化應激反應,致使神經纖維軸索及髓鞘損傷。該研究平均HbA1c為(9.39±2.96)%,提示糖基化血紅蛋白偏高,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腕管綜合征的危險因素之一。②微循環學說,高血糖致使毛細血管、小動脈的內皮細胞增生,內膜、基底膜增厚,內皮細胞腫脹、增生、透明性變,管壁糖蛋白沉積,管腔狹窄,導致神經缺血、缺氧,神經纖維脫髓鞘及軸索變性。且糖尿病多種代謝異常,還會導致腕管內結構如滑膜、韌帶、肌腱等水腫及充血,導致腕管管腔狹窄,壓力增高,正中神經慢性受壓變性而損害。
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及肌電圖檢查是診斷腕管綜合征的主要輔助檢查,但常規神經傳導速度檢查存在局限性,對部分癥狀較輕者可無陽性發現,此時可進行特殊的神經肌電圖檢查如正中神經節段檢查法、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無名指-腕感覺神經潛伏時比較法[8]、掌刺激法[9-10]等,有利于發現早期病變,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改善預后的目的。
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的治療方法與單純腕管綜合征或糖尿病多發性周圍神經病的治療方法均有所區別,因為它的發病機制不僅與解剖因素有關,可能還與糖尿病所致的代謝、微循環障礙等因素有關,因此將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的患者從糖尿病多發性周圍神經病患者及單純腕管綜合征患者中識別出來則顯得非常必要,這樣有利于更加全面、徹底地治療,改善患者的癥狀及預后。主要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①休息,停止或減少患側手腕的屈伸活動,使腕部得到休息,可使部分患者癥狀得到緩解。②固定治療,即佩戴腕夾板,佩戴時使腕處于中立位,這時腕管內壓力達到最低,減輕壓迫。此種方法對癥狀較輕者效果較好。③藥物治療,常用藥物為糖皮質激素、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神經營養藥等,此外還要積極治療糖尿病,嚴格控制血糖及改善微循環。手術治療主要是通過對腕管進行切開、松解,達到解除壓迫正中神經的作用,主要用于保守治療無效或癥狀較重出現肌肉萎縮的患者。
綜上所述,糖尿病合并腕管綜合征的患者,由于其發病機制的復雜性,與單純腕管綜合征和糖尿病多發性周圍神經病的治療方法均有所不同,通過神經電生理技術早期識別診斷,并針對性的治療,有利于改善預后,值得臨床重視。
[參考文獻]
[1] 湯曉芙. 臨床肌電圖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5:44-50.
[2] Vinik A,Mehrabyan,Colen L,et al. Focal entrapment neuropathies in diabetes[J].Acta Neurol Scand,2002,106(3):168-172.
[3] Kanaan N, Sawaya RA. Carpal tunnel syndrome: modern 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J].Br J Gen Prac, 2001(51):311-314.
[4] 盧祖能,李本紅,杜華,等.腕管綜合征病因的復雜性[J].臨床實用神經病雜志,1994,1(1):35-37.
[5] 曹龍,沈為林.腕管綜合征患者肌電圖檢查結果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1):1191-1192.
[6] Haffner SM[J]. Diabetes care,2004,27 (suppll):S68-S71.
[7] 玄璿,潘曉麗.2型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危險因素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1,28(7):1292-1294.
[8] 黨靜霞.肌電圖診斷與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5-196.
[9] 盧祖能,曾慶杏,李承晏,等. 實用肌電圖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01.
[10] Daube JR, Stevens JC. The electrodiagnosis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ply)[J]. Muscle Nerve,1993(16):798.
(收稿日期:2017-0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