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幼卿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的護理效果。 方法 收取該院10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收取時間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均實施介入治療,然后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51例糖尿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將兩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潰瘍愈合時間(8.01±0.45)d、麻木癥狀消失時間(5.47±1.06)d、下肢冷涼癥狀改善時間(6.45±0.11)d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滿意患者有45例、一般患者有4例、不滿意患者有2例、滿意度96.08%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在進行介入治療過程實施綜合護理,不僅能提高每位患者滿意度,還能縮短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值得應用。
[關鍵詞]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a)-0158-02
研究顯示,糖尿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為常見的慢性并發癥,為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的主要因素。一般在臨床中常使用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控制血糖等常規治療,但是由于部分因素影響,導致治療效果不佳[1]。因此,該院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實施不同護理,見該次研究中描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取該院10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均實施介入治療,然后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51例實施綜合護理)。納入標準: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常伴有針刺感、疼痛、麻木、下肢冷涼等癥狀;②經過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嚴重精神疾病。觀察組;患者年齡均在41~70歲之間,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6.10±1.27)歲,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2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均在42~70歲之間,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7.11±1.18)歲,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6例。上述兩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各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實施對比。
1.2 方法
1.2.1 治療方式 首先對患者實施改善微循環、抗感染、控制血糖等常規治療,然后對患者進行介入治療,經兩側或者一側對患者股動脈進行穿刺,將導絲插入后,分別對患者足背動脈、腓動脈、脛后動脈、脛前動脈、股動脈進行造影,發現下肢動脈血管閉塞或者狹窄等情況時,應使用不同型號的支架植入和球囊擴張,手術后對患者穿刺部位進行壓迫止血,術后對患者進行局部換藥、抗凝、抗感染、控制血糖等治療。
1.2.2 護理方式 對照組51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51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實施綜合護理。①術前心理護理:由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不僅合并癥較多、同時病程較長,深受疾病痛苦折磨,多數患者伴有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等狀態,護理人員應將患者講解介入治療的效果、意義和目的,告知患者介入治療具有效果好、風險小、創傷小等優點,增強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心,使其極其配合相關治療。②術前準備:在做好術前心理護理基礎上,應完全掌握每位患者心理情況,了解每位患者病情,并對患者足背動脈搏動、皮膚等情況進行檢查觀察,術前對患者進行心電圖、電解質、尿常規、凝血功能、腎功能、肝功能等常規檢查,在手術前一晚保持患者良好睡眠,若患者入睡較為困難,應給其使用鎮靜劑。③術中護理:在術中應協助患者仰臥在病床上,護理人員應保持動作輕柔、語言和藹,進一步為患者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患者恐懼和緊張情況,使用心電監護儀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測量,觀察患者的意識變化,若患者的介入手術治療時間較高,應對患者使用肝素鹽水。④術后護理:手術后將患者動脈鞘管拔出,壓迫患者動脈15~30 min,止血后對患者穿刺部位使用無菌紗布進行覆蓋,繃帶加壓包扎24 h后,使用砂袋壓迫6~8 h,告知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預防患者發生迷走神經反射,在術后將患者肢體抬高30°,準確記錄每位患者24 h出入量,術后6 h內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觀察。⑤ 在手術恢復期患者一般采取側臥位、平臥位或者被動臥位,能有效預防血管破裂出血和支架脫落情況發生,在恢復期間如何滿足患者排便需要,為術后恢復期首要問題,一般在患者術后當天留置尿管,在留置尿管期間應對患者尿道口或者會陰部進行清潔和消毒,預防由于尿管留置而誘發局部感染,同時對患者雙下肢進行按摩,按摩時力度和手法應適度,預防患者發生并發癥,例如支架移位。
1.3 觀察指標
對比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各項指標(潰瘍愈合時間、麻木癥狀消失時間、下肢冷涼癥狀改善時間、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均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每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相關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各項指標
觀察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潰瘍愈合時間(8.01±0.45)d、麻木癥狀消失時間(5.47±1.06)d、下肢冷涼癥狀改善時間(6.45±0.11)d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滿意度
觀察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滿意患者有45例、一般患者有4例、不滿意患者有2例、滿意度96.08%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endprint
3 討論
研究顯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為臨床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部分患者還伴有感染、神經病變、下肢血管病變等情況,若未及時對患者實施治療,3種疾病易導致患者病情不斷惡化,使致殘率和致死率增加,對患者生存質量產生十分嚴重的影響[2-3]。
通過對該類患者實施介入治療,能取得顯著效果,不僅能恢復患者足部血流,還能促進患者康復,但是由于部分因素影響,導致介入治療效果受到較大影響。而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實施一項護理措施十分重要。通過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其主要包括生活護理、抗凝藥物應用護理、傷口護理、術中護理、術前護理等措施,不僅能有效預防感染、栓塞、術后出血等并發癥,還能縮短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改善每位患者不良心理狀態[4-8]。
經研究表明,觀察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潰瘍愈合時間(8.01±0.45)d、麻木癥狀消失時間(5.47±1.06)d、下肢冷涼癥狀改善時間(6.45±0.11)d、滿意度96.08%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在進行介入治療過程實施綜合護理,不僅能提高每位患者滿意度,還能縮短患者癥狀改善時間。
[參考文獻]
[1] 劉素波,王利平,龐旭哲,等.糖尿病足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觀察與護理[J].河北醫藥,2013,5(21):3332-3333.
[2] 武海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效果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8):292.
[3] 郭莉,李書梅,王春燕,等.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4):2254-2256.
[4] 彭俊眉,胡潔,齊輝,等.糖尿病足潰瘍伴下肢血管內介入治療臨床護理指導[J].醫學信息,2013,26(5):177.
[5] 徐胥.介入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護理[C]//中華護理學會第十屆全國糖尿病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2013:511.
[6] 梁美瓊,李金連.40例糖尿病足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3,6(29):356-357.
[7] 郭莉,成蓮芳,包素婷,等.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護理國內文獻概要[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7):3279-3281.
[8] 徐胥.介入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護理[C]//中華護理學會第十屆全國糖尿病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北京:中華護理會,2013:511.
(收稿日期:2017-03-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