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海
【摘要】 目的 研究應用顱腦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對癲癇疾病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對104例可疑癲癇受檢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所有納入者均分別接受顱腦CT和腦電圖檢查。將隨訪結果記為金標準, 觀察兩種方法對癲癇診斷的靈敏度、準確度、特異度、正確指數、陽性和陰性預測值, 并對比兩種方法關于癲癇病因診斷符合率的差異。結果 隨訪結果顯示, 本組受試者中共有42例癲癇患者, 構成比為40.38%;在所有患者中, 顱腦CT和腦電圖檢查診斷異常者分別有40例、31例;在62例非癲癇患者中, 顱腦CT和腦電圖檢查診斷異常者分別有2例、5例。顱腦CT診斷癲癇疾病的靈敏度、準確度、特異度、正確指數、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5.24%、96.15%、96.77%、92.01%、95.24%和96.77%, 均明顯高于腦電圖檢查的73.81%、84.62%、91.94%、65.75%、86.11%、83.82%。顱腦CT診斷癲癇病因總符合率為95.24%, 遠高于腦電圖檢查的73.8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72, P<0.05)。結論 對可疑癲癇疾病者采用顱腦CT掃描檢查, 不僅可提高準確度, 還可對病因進行準確診斷, 價值較高。
【關鍵詞】 癲癇;計算機斷層掃描;腦電圖檢查;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54
癲癇是神經內科常見的慢性疾病, 主要由于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發, 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暫時性功能障礙。癲癇的病因復雜, 且發作期腦電圖可出現明顯的異常改變, 但是此類患者臨床診斷的難度較大, 而對病因的明確診斷是及時給予對癥治療的前提[1]。顱腦CT掃描和腦電圖檢查均是癲癇疾病常用的診斷方法, 為了探討前者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特對既往接收的可疑癲癇受檢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調查和分析, 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對神經內科門診2014年8月~2015年10月
接收的104例可疑癲癇受檢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所有納入者均分別接受顱腦CT和腦電圖檢查, 均有完整的檢查結果和隨訪結果;排除不明原因癲癇發作者, 未發現癲癇典型臨床癥狀者, 僅單純接受顱腦CT或者腦電圖檢查者。104例受試者中, 男62例、女42例, 年齡12~59歲, 平均年齡(35.4±7.9)歲, 均有不同程度的癲癇典型癥狀, 包括高熱、抽搐、頭痛、睡眠障礙等。
1. 2 方法 腦電圖檢查:所有受檢者均采用十四導聯腦電圖檢測儀(飛利浦公司)完成腦電圖檢查, 安置頭皮電極, 分別在清醒和睡眠狀態下進行掃描, 每次掃描的時間為5 min;清醒狀態下分別描記行過度換氣、睜閉眼、閃光刺激等試驗, 睡眠標記時需要采用濃度為10%的水合氯醛誘導, 掃描過程中如果出現癲癇發作, 則醫護人員需要立即呼喚受檢者, 確定其意識狀態。
顱腦CT掃描:所有患者均采用CT掃描儀(美國通用公司)完成顱腦CT檢查, 以512×512矩陣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掃描, 層厚為5 mm, 依次對顱底至顱頂位置進行細致掃描, 完成常規掃描后根據情況實施合理加層掃描或增強CT檢查, 由影像科醫師對患者的CT掃描圖像進行處理并采用盲法完成閱片。
1. 3 觀察指標 將隨訪結果作為金標準, 評估兩種方法在癲癇疾病診斷中的靈敏度、準確度、特異度、正確指數、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對比兩種方法在對癲癇病因診斷中的符合率差異。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種方法診斷癲癇疾病的結果 隨訪結果顯示, 本組受試者中共有42例癲癇患者, 構成比為40.38%;在所有患者中, 顱腦CT和腦電圖檢查診斷異常者分別有40例、31例;在62例非癲癇患者中, 顱腦CT和腦電圖檢查診斷異常者分別有2例、5例。見表1。可知顱腦CT診斷癲癇疾病的靈敏度、準確度、特異度、正確指數、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5.24%、96.15%、96.77%、92.01%、95.24%和96.77%, 均明顯高于腦電圖檢查的73.81%、84.62%、91.94%、65.75%、86.11%、83.82%。
2. 2 兩種檢查方法對癲癇病因診斷符合率 顱腦CT診斷癲癇病因總符合率為95.24%, 遠高于腦電圖檢查的73.8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72, P<0.05)。見表2。
3 討論
大多數癲癇患者均由于顱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而發病, 其中顱腦腫瘤、腦梗死、腦囊蟲、腦出血等均為常見的病因[2-5]。癲癇發作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 對其心理狀態和生命安全也均可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6, 7]。目前, 臨床上針對癲癇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神經調控治療, 其中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手術治療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比較大, 神經調控治療的應用效果尚需要大樣本數據隨訪證實[8]。由此可知, 當前臨床上仍缺乏有效的癲癇治療措施, 而改善此類患者預后成效的關鍵不僅僅在于高效的治療, 還需要及早給予準確的診斷, 真正明確病因, 才能對癥治療。
顱腦CT掃描和腦電圖檢查均是癲癇疾病診斷的常用診斷方法, 其中腦電圖檢查主要利用對神經細胞電生理學變化的評估反應癲癇疾病發生情況, 并對病因進行診斷, 該方法側重于對腦機能的檢查[9];顱腦CT掃描可以通過常規掃描和增強掃描為腦解剖結構的異常情況診斷提供依據, 該方法空間分辨率高, 臨床應用廣泛, 且在對癲癇疾病患者診斷時無論是否處于發作期均可以根據影像學的異常表現為臨床診斷提供豐富的信息[10]。由此可知, 相較于腦電圖檢查, 顱腦CT掃描在癲癇疾病診斷中的準確率更高, 并且對于病因診斷的準確率也更高, 并不受癲癇發作期和發作間期的限制。endprint
本研究中, 癲癇患者的構成比為40.38%, 說明癲癇發作的構成比較高, 直接提醒醫務人員需要對該病的診斷和及時治療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外, 顱腦CT檢查診斷癲癇疾病的相關指標均較腦電圖檢查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可知顱腦CT檢查診斷癲癇疾病的價值較高;最后, 顱腦CT檢查診斷癲癇病因的總符合率95.24%遠高于腦電圖73.81%(P<0.05), 說明該方法對明確病因也有良好的作用。
綜上所述, 顱腦CT掃描能夠有效診斷癲癇疾病, 并且還可明確病因, 為臨床治療提供豐富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仇建強, 程峰. 顱腦CT增強掃描中碘海醇注射液應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分析.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6, 26(2):349-351.
[2] 朱淼. CT在癲癇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及其效果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8):38.
[3] 魯慧靜. 探討CT顱腦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醫藥指南, 2015(28):69-70.
[4] 方恒慧. 頭部MRI、CT、DSA在小兒癲癇診斷中的價值. 今日健康, 2015(6):459.
[5] 蘭文武, 曾勝, 謝滔, 等. CT在顱腦疾病中的應用.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5(2):673.
[6] 袁立華, 張穎穎, 亓子坤. 腦脊液及顱腦CT檢查在病毒性腦炎患兒診治中的應用分析. 中國醫學裝備, 2016, 13(5):70-72.
[7] 安海軍. 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腦血管疾病中的診斷價值.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40):142.
[8] 劉偉, 易偉, 龔威, 等. 神經創傷評分結合 CT 檢查在小兒外傷性腦水腫中的應用研究. 臨床外科雜志, 2015, 23(1):63-64.
[9] 晏益民, 吉六舟, 肖蘭, 等. 胰島素瘤長期誤診癲癇發作一例并文獻復習. 臨床誤診誤治, 2015, 28(4):46-48.
[10] 席紅. 綜合運用腦電圖、磁共振和PET-CT診斷老年遲發性癲癇.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5, 49(3):256-259.
[收稿日期:2017-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