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一芳+吳雪清+黃毓瓊
[摘要] 目的 探討品管圈在降低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的氣管切開患者交叉感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于2016年1月—2017年2月,將行氣管切開治療的30例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實施品管圈模式護理;另選取2015年1—12月行氣管切開治療的30例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實施傳統模式護理,比較兩組交叉感染率、住院時間、預后指數、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的交叉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預后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期間,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6.67%,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行氣管切開術的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開展品管圈活動,可有效減少交叉感染,有利于改善預后。
[關鍵詞] 顱腦損傷;糖尿病;氣管切開;交叉感染;護理;品管圈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a)-0150-02
品管圈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護理管理活動中根據護理問題建立相應的護理管理圈子,將相關護理人員納入其中,組織圈員對護理問題進行探討,明確護理目標,進而達到提高護理人員無形能力和患者護理質量的目的。該研究為探討品管圈降低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交叉感染率的應用效果,對2016年1月—2017年2月間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的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在該院神經外科行氣管切開治療的30例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納入作為觀察組,該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50~86歲,平均為(67.05±14.62)歲,糖尿病病程為4~10年,平均(6.93±2.79)年。另選取2015年1—12月在該院神經外科行氣管切開治療的30例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對照組,該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50~85歲,平均為(66.89±14.45)歲,糖尿病病程為3~12年,平均(7.28±3.17)年。兩組均經頭顱CT證實為顱腦損傷,具有糖尿病史,且其家屬在治療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其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接受品管圈模式護理,具體如下:①建立品管圈:自2016年1月起,在行氣管切開的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建立品管圈,圈員由護理人員組成,選定圈長和輔導員。②擬定主題:初步選出多個護理主題,全體圈員參與討論,對各護理主題進行分析,明確護理活動主題,該次品管圈主題最終確定為“減少氣管切開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交叉感染”。③擬定活動計劃表: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與自身護理經驗,將護理步驟列出,再采用甘特圖對品管圈活動計劃表予以制定,明確各護理環節的責任擔當人,對護理方案及措施的實施時間予以標明,并定期組織召開品管圈護理總結會議,2周/次。④現狀把握:按照查檢表流程圖,統計行氣管切開的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發生交叉感染的情況,對其發生原因進行分析。⑤對策擬定:采用頭腦風暴法,由圈員共同探討,結合交叉感染發生原因和臨床護理經驗,擬定品管圈護理對策,主要包括加強病房環境監測、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加強呼吸道管理、加強基礎護理、加強營養支持等。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模式護理,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遵醫囑對患者用藥,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注意事項。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交叉感染率、住院時間、預后指數、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其中格拉斯哥預后指數將預后分為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殘疾、輕度殘疾、預后良好,對應1~5分,得分越高,預后越好[1];生活質量評分采用GQL-74量表評估,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等項目,單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護理滿意度采取百分制,即滿分100分,由患者打分,不足60分即不滿意,60~79分即較滿意,80~100分即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較滿意率+非常滿意率。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交叉感染率比較
對照組共出現8例交叉感染,觀察組共出現2例交叉感染,其交叉感染率分別為26.67%、6.67%,經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 <0.05)。
2.2 住院時間及預后指數比較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預后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住院期間,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67%,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氣管切開術治療,以建立人工氣道,但在氣管切開后,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遭到破壞,容易發生交叉感染[3-4],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機體內代謝紊亂,更易發生感染,對預后十分不利,故應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以預防交叉感染。
品管圈顧名思義,是一種品質管理圈子,由工作性質相同的人員作為圈員,在品管圈活動中,各圈員通過參與到管理圈中,對護理活動主題、護理目標、護理計劃表進行明確,不僅可有效激發各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護理積極性,有利于發揮團隊智慧,提高各護理人員的綜合護理能力,還可使護理人員在參與過程中體會到護理管理的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主動性以及服務意識,最終可全面提高護理質量。品管圈護理模式屬于新型的護理模式,相比于傳統護理模式,其更具有計劃性、有序性、目的性,使護理人員的工作從被動轉為主動,有利于提高其護理工作的積極性,還可強化護理干預的整體化理念。endprint
該研究中觀察組接受品管圈模式護理,通過建立品管圈、擬定主題、擬定活動計劃、把握現狀等對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氣管切開后的護理目標予以明確,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干預:①加強病房環境監測:定期對病房內空氣、物體表面進行消毒,保持空氣清新,控制病房內溫濕度,對空氣內菌落數進行監測。②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將患者安排在單人病房,嚴格控制探視人員,進入病房前需更衣換鞋;在護理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③加強呼吸道管理: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對呼吸道進行濕化處理,必要時可采取霧化吸入。④加強基礎護理:做好口腔護理,定時采用生理鹽水擦洗口腔;將床頭適當抬高,定時幫助患者翻身,以促進其痰液排出。⑤加強營養支持:可連接管道鼻飼或靜脈營養,飲食盡可能選擇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確保機體攝入充足的營養[5-6]。
該研究發現,開展品管圈活動的觀察組其交叉感染率低于未開展品管圈活動的對照組(P<0.05),其住院時間、預后指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其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開展品管圈活動可切實有效地減少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氣管切開后交叉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行氣管切開術的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開展品管圈活動,可有效減少交叉感染。
[參考文獻]
[1] 何山,蔡萍.腦外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監測與護理干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2):3912-3914.
[2] 孔磊,許立民,宋獻麗,等.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3):219-221.
[3] 崔君霞,金奕,于華,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4-126.
[4] 張丹.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監測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10):1261-1262.
[5] 周國仙,高煥新.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37例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0):50-51.
[6] 蘆亞君.隔離措施在氣管切開病人防止交叉感染中的應用及作用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51):172-173.
(收稿日期:2017-03-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