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春+雷燕
[摘要] 目的 探討胰島素泵治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腦損傷康復患者的應用效果及護理配合。方法 研究對象為該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50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腦損傷康復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將其分成兩組,每組75例。其中觀察組給予胰島素泵治療,對照組給予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兩組均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血糖控制情況以及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結果 兩組治療后FBG、PBG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1),其中以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1),觀察組治療后HbA1c水平明顯降低(P<0.01),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均有明顯降低(P<0.01),其中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1)。結論 胰島素泵治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腦損傷康復患者療效顯著,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較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更好,且神經功能損傷恢復更明顯,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胰島素泵;糖尿病;腦損傷;護理配合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a)-0162-02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峻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近年來我國老年糖尿病患病人群明顯增多,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是腦出血、腦梗死的重要發病風險,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合并腦卒中的風險增加了2~4倍,故糖尿病并發急性腦血管疾病的防治目前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除了腦血管疾病外,顱腦外傷合并糖尿病后,血糖控制不良也會影響患者預后,且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是腦挫裂傷患者發展為進展性腦挫裂傷的獨立危險因素[1]。可見,對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腦損傷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控制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促進腦損傷的恢復[2]。該研究對該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腦損傷康復治療患者給予胰島素泵治療并輔助護理干預后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該院收治的150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腦損傷康復患者,包括神經康復科、脊髓康復科、老年康復科、神經外科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將其分成兩組,每組75例。觀察組男42例,女33例,年齡60~89歲,平均(72.7±5.6)歲,糖尿病病程1~22年,平均(7.5±2.2)年,其中腦梗死31例,腦出血27例,腦挫裂傷17例,其中腦挫裂傷原因包括車禍傷10例,高處墜落傷4例,打擊傷3例。對照組男45例,女30例,年齡60~90歲,平均(71.4±5.9)歲,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7.1±2.4)年,其中腦梗死35例,腦出血24例,腦挫裂傷16例,其中腦挫裂傷原因包括車禍傷11例,高處墜落傷4例,打擊傷1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①糖尿病診斷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腦卒中診斷符合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通過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③腦挫裂傷診斷符合《王忠誠神經外科學》中腦挫裂傷的診斷標準,患者存在明確顱腦外傷史,首次顱腦CT檢查顯示有點片狀高密度出血灶;④神經外科患者均行開顱手術,術后生命體征穩定;⑤患者或其家屬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多發傷;②合并嚴重肝腎損害。
1.3 胰島素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針對性康復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取胰島素泵持續胰島素輸注,由胰島素泵通過連接導管與皮下埋置軟針持續自動輸入設置好的基礎胰島素,于鼻飼前或進餐前由護士操縱泵輸入大劑量胰島素。帶泵患者以50%全日胰島素用量為初始基礎量,分4個時間段給藥,分別是0∶00~3∶00,3∶00~7∶00,7∶00~21∶00,21∶00~24∶00,每個時間段輸入不同單位基礎量。總胰島素另50%量按照早餐、中餐、晚餐各20%、15%、15%比例輸入,由泵追加餐前大劑量胰島素,每日3次餐前追加,餐前10 min給藥。帶泵期間監測餐前、餐后、睡前血糖以及夜間3點血糖,根據血糖情況適當調整基礎量與餐前大劑量。
對照組采取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于鼻飼前或進餐前采用速效胰島素皮下注射,同時睡前給予中效或長效胰島素皮下注射。胰島素總量按照入院前劑量×0.8或理想體重×0.44增加4~6 U計算,并對血糖進行監測,包括餐前、餐后2 h、晨間空腹血糖,根據血糖情況適當調整胰島素用量。
1.4 護理配合
兩組患者均給予系統性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并發癥護理、血糖監測等。觀察組在胰島素泵治療過程中應加強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治療前護理人員應掌握胰島素泵的原理、性能、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①置泵前:應加強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血糖控制的必要性,介紹胰島素泵的原理、安全性及便捷性。同時囑咐患者置泵前應沐浴更衣,需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繼發皮膚感染。②置泵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促使病情平穩。密切監測血糖,并及時將血糖監測情況告知醫生。由于置泵后血糖迅速回落,胰島敏感性恢復,容易發生低血糖,尤其是在夜間、三餐前,因此需密切觀察患者可能發生的低血糖癥狀,如心悸、乏力、出汗、饑餓等,并及時告知醫生。攜泵時,泵應掛在腰上或置于口袋內,睡眠時放于枕頭下,避免移動,沐浴時暫時摘下,接頭處以無菌敷貼包裹,防止浸水、摔地等,不能將泵放置在超過45℃或低于5℃的環境內,避免胰島素失效。此外,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注射部位情況、針頭有無脫落、管道有無堵塞等,檢查基礎量、餐前大劑量的記錄是否與泵上顯示的一致,是否存在未注、少注、多注等情況。
1.5 觀察指標
①血糖控制情況: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2周檢測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2周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endprint
1.6 統計方法
采取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后FBG、PBG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1),其中以觀察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治療后HbA1c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均有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觀察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是老年人常見病及多發病,目前已成為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一種腦血管疾病。高血糖是誘發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極易造成腦部微小動脈疾病與腔隙性腦梗死,是誘發腦卒中的高危因素,合并糖尿病的腦卒中患者,通常病情重,病灶大,病死率高[3]。而對于由外傷導致的腦損傷患者,如腦挫裂傷,合并糖尿病同樣不利于患者預后,腦挫裂傷本身也會引起血糖升高,重型顱腦損傷后發生高血糖的患者可達87%,血糖升高后又會進一步加重腦挫裂傷的病情進展,使致殘率及致死率升高[4]。因此,對于合并糖尿病的腦損傷患者,應加強對血糖的有效控制。對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腦損傷康復治療患者,若采取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方式治療,易引起血糖波動,影響康復治療效果。胰島素泵是一種模擬生理胰島素分泌的胰島素輸注系統,是目前治療糖尿病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手段。使用胰島素泵輸注胰島素可使機體穩定吸收胰島素,保持血藥濃度平穩[5]。此外,胰島素泵治療時還可根據患者病情與血糖變化情況及時調節基礎量與餐前大劑量,使血糖控制平穩,降低低血糖發生率。對于合并糖尿病的腦損傷患者采用胰島素泵治療能有效調節高血糖狀態,短時間內即可獲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從而緩解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加快神經功能的恢復[6]。該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FBG、PBG水平均有明顯降低,但觀察組降低更明顯,且觀察組治療后的HbA1c水平也有明顯降低。表明胰島素泵治療相對于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減輕高血糖狀態。另外,該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NIHSS評分下降程度也顯著大于對照組,其原因與胰島素泵能更有效地促進血糖下降,并能維持血糖穩定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胰島素泵治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腦損傷康復患者并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狀況,促進其腦損傷的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科,趙冬青,張建軍,等.進展性腦挫裂傷危險因素及與預后關系的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44(4):410-416.
[2] 周全,王文秋,黃紹鵬.早期應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并急性腦卒中的臨床觀察[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5,11(5):61-62.
[3] 焦書文,趙桂燕,于會青,等.血糖波動對糖尿病合并腦卒中患者預后影響臨床觀察[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3,19(4):50-52.
[4] 曹德茂,朱勁龍,武永康,等.高血糖對腦挫裂傷進展惡化和預后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6,13(6):443-445,449.
[5] 李永霞,韓瑛,杜玲,等.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對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5,21(2):342-344.
[6] 段立志,吳會玲,尚國愛.住院糖尿病腦卒中鼻飼患者三種胰島素治療模式血糖管理的比較[J].北京醫學,2014,36(1):71-72.
(收稿日期:2017-0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