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關升?
摘 要:陳子奮在他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很多繪畫精品,他的藝術蘊藏著豐富的內容等待后人挖掘。其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時代的改革性和創新性;第二個方面是深厚的海派和浙派繪畫底蘊;第三個是濃郁的文人氣息;最后一個是獨特的具有金石意趣的鐵鉤銀線白描技法特色。陳子奮的白描花鳥畫是他藝術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白描花卉整合傳統開拓現代,在吸收古代傳統的基礎上融會創新,形成了融古拓今,詩意盎然的繪畫風格。
關鍵詞:陳子奮;藝術特色;金石;創新;《白描花卉》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9-0172-02
一、陳子奮概況
陳子奮(1898-1976),字意薌,號無寐,福建人。作為近現代中國畫壇具有較高文學藝術修養、革新性、創新性的藝術家。他的人物、花鳥、山水都有很高的造詣,更有他的金石鈐印,雄奇遒勁,奇崛典重,具有一種大氣凌然的藝術氣息。成功地把書法與繪畫篆刻藝術融會貫通,使得自己的藝術道路更加寬廣,藝術風格更加成熟。同時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在思想上與之加以區別,努力地探索繪畫的現實氣息,并形成了獨特的“陳子奮白描”金石特色藝術形式,使得處于邊沿化的白描藝術重新煥發藝術光芒。我們在審視其作品時,那凝練的線條和筆墨都充斥著的遒勁之美歷久彌新散發光芒。
陳子奮作為篆刻名家,在篆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其篆刻運用沖刀與切刀的結合,以及埋刀與留刀的篆刻技法使得其篆刻作品的線條更加樸拙,傳達出一種溫文爾雅的藝術氣質,剔除了線條的諂媚風格,使得刻文的章法布局更加相得益彰,字的節律節字更加得體。陳子奮通過對篆刻刀法的深入研究與探索,在篆刻與繪畫的深入學習中相互碰撞,使得兩種藝術形式表現方式,線條的風格特征等方面的融會貫通對其白描形式的個人風格的形成產生了偌大的推動作用。
二、《白描花卉》的金石風格
1.線條的發展歷程
中國畫的線條和筆墨是其兩大支柱,如果把筆墨看作中國畫的“肉”,那線條必須承載著“骨”的功用。當然,線條的線性對于中國畫的鑒別占有重要地位,特別對于工筆畫而言。但線條的發展也歷經很長的歷史進程,從原始的懵懂狀態發展到后來的各個時代的形態,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不同線性的相互交融與碰撞并存,共同發展的時代特征。
在原始時期,從原始先民繪制的原始繪畫中就找到了早期中國畫線條的發端。其線條造型生動,形象古樸優雅,體現了早期先民的表現意蘊。但原始線描畫是先民根據生活所見,經過長期積累而成。此時的線條只是中國畫線的發端,還處于一種“覺醒”的狀態。
在秦漢時期,人們的繪畫活動已經不是局限于對自然物象的描繪,而更多的是為了一些巫術以及墓室而服務的繪畫表現。這個時期的線條已經能夠概括物象,是藝術家對于社會與自我的宣釋。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佛教藝術與中國畫的相互碰撞融合[1],使得中國畫線得到了豐富與發展,這個時期的線條已經不單單服務于物象造型,而是更要深入探索物象所蘊含的深層次情感。
隋唐時期是一個文化開放時期,各種文化蜂擁而至。這一時期的影響對于中國畫是革命性的革新。中國畫的內省已在歷史的洗滌中已基本消逝殆盡,中國畫迎來了歷史上最自信的時期。這個時期閻立本繼承了顧愷之“密體”筆法[2],更重要的是在單線勾勒的基礎上進行了突破。中國白描藝術到了吳道子又加入草書筆法,在顧愷之“鐵線描”的“密體”筆法基礎上創作出了線描“疏體”新形式。
五代兩宋時期對于繪畫藝術更加重視,文人畫的興起促進了對于中國畫線條的重新審視,文人加入了更多的書法用筆擴大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李公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他的線條遒勁,造型淳樸自然,其白描藝術脫去了粉飾鉛華,找尋中國畫線性藝術的本真性,對于線條的提煉達到了歷史高峰。
明清時期西方藝術的大量傳入,受到西方透視的影響,以及明清時期畫家對于線條的一些個性化追求有很深的探索,使得中國畫突破了一些理論的限制,發展了中國畫的多種形態,給中國畫注入了多方色彩。
近現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中西文化交融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節點,中國畫線的發展已經不拘泥于在理論所限制的框架內,吸取各種藝術風格因素而發展來的線條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可以使畫家更好地反映社會生活,能夠更好地舒展畫家的情感與才情,使中國畫的線條的發展更走向多元化。
2.《白描花卉》的創作背景
《白描花卉》卷是陳子奮在1953年創作的一副巨幅畫作,在經歷了系統的傳統臨摹學習與創作,堅持寫生與個人感悟的融合,把握傳統與自我創造融會貫通促使其繪畫風格成熟的狀態下創作了這幅巨作。
3.頗含韻致的金石風格
中國工筆花鳥畫在宋明兩朝之后,相對沉寂,至本世紀上半葉始見復興。有“北于南陳”之稱的于非闇、陳子奮,或上溯兩宋之源、或旁采西畫之長,于50年代又把工筆花鳥推上新的藝術高峰。陳子奮畫宗陳洪綬、任伯年,線描得顧愷之、李龍眠之精髓,形成獨有的藝術風格。
中國畫的白描是用線表現的一種藝術形式,線在白描藝術中有“勢可千軍萬馬,曲可滄海斗粒”的藝術重要性,在藝術表現方面還要有“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創造性。陳子奮在白描寫生上,藝貫古今。正如俞劍華教授所說的“晚而不衰老而不彌鍵”,對于白描花卉尤為擅長,他的線條在顧愷之與李龍眠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創造,成為陳子奮的獨特白描藝術風格。爽朗的筆意如行云流水,蒼辣的地方如屋漏痕。描寫物象,形神兼備,筆墨尚意,獨得神韻;在章法的剪裁,位置的經營,既無一般俗套;又無神態情感缺陷,樸實無華,變化怡然,給人一種恬靜淡然之感。”在創作這幅巨作是已經是其晚年之時,藝術風格已是成熟時期,線已經是經歷了千錘百煉,每一筆線都是筆筆生發,描繪物象生動傳神極具自然性。endprint
《白描花卉》冊在造型以及構圖方面的自我推敲已經達到了日臻成熟的程度,線條的轉折、頓挫在表現花鳥的結構、韻致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升華,創造出了與傳統藝術不同的藝術手法。陳子奮花鳥畫在近代畫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畫極重視書法影響,特別致力于中國畫線的金石意蘊的探索,探索鐘鼎文與篆書筆法入畫表現。白描花卉中的轉折是把金石書法的筆意融入到雙鉤白描花卉中,使花卉的筆意與形象都充斥著力量感改變了過去線的柔媚,創造出一種質樸、敦厚、大氣的線條風格。陳子奮把金石筆意與繪畫相融合,這正是其獨到之處。《白描花卉》融入金石書法的筆意,描繪出來的花卉形象挺拔有力,改變了古人線描纖巧柔媚的一些弱點,使得花卉形象骨感有力,賦予花卉于血肉。《白描花卉》的勾勒并非順暢,往往要經過幾次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收的筆法變化,線條富有節律,行筆過程中強調線條變化的豐富性,講究線條的粗細變化。以自我為先導,筆墨線條應筆端舒朗而出,進而生發巧妙的描繪對象,傳達作者情感,以取得中國畫審美上“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意蘊。
陳子奮的白描還把篆刻藝術手法運用到白描創作中去,融入了北方蒼辣的藝術特色[3]。陳子奮把北方藝術的蒼辣荒黯特點與南方藝術的俊秀特點融合到一起,創造出一種大氣、質樸厚重、爽朗清潤的線描藝術風格。陳子奮在篆刻方面的學習與創作對其后來的繪畫創作影響頗深,其繪畫創作中融入了篆刻明快爽利的特點,創造了一種蒼中融潤的線條藝術特色。
三、歷代名家對陳子奮的影響
1.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明代皇室遺存畫家,深受國破家亡打擊的他出家為僧,尋求心理上的慰藉,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已了無牽絆的情形下,在繪畫藝術創造中尋求到自我解脫的人生法門。創造出具有荒寒蕭旦的繪畫藝術風格。陳子奮在吸收八大山人的藝術內涵的基礎上把握八大山人對于線的靈活運用精煉純熟,使自己的繪畫風格更加富有內涵,不再是平鋪直敘的情感表達,而是富有生活氣息的情懷抒發。
2.陳洪綬,任伯年
陳老蓮名洪綬,字章侯,號老蓮,浙江人。他工山水、花鳥,書法,尤其以人物畫造詣最深,是明末成就頗豐的藝術家。他的人物畫在前人的基礎上融入自我創造,他的人物白描蒼辣遒勁,造型純真古樸,線條蒼勁悠然,是中國人物畫發展道路上的一座高峰,畫史評論陳老蓮:“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者”并不見怪。
任伯年初名潤,字伯年,浙江人。他是中國近代畫壇花鳥畫、人物畫成就斐然的藝術家,海派畫壇的領軍人物。他把中國畫與民間繪畫和西洋畫相融合,吸收西方繪畫的寫實性。他吸收前人與西洋繪畫技法完成了對中國畫的自我創造。對于以線造型的中國畫,融入了陳老蓮的夸張雄奇與費曉樓的精微細巧,形成自己獨特風格,任伯年加入了自我認知使中國畫得到了發展。任伯年集前人之所長,構圖奇巧,突破傳統,洋溢著強烈的自我創新精神。
對于陳老蓮和任伯年的學習與吸收,把陳老蓮線條的爽朗與遒勁與任伯年的靈活飄逸運用的精煉純熟,畫面較豐富靈活的藝術內涵,把物象描繪的具有較強的自然氣息[4]。線條的抑揚頓挫,呈現出畫家對于繪畫與篆刻的融合與創新,對于繪畫的金石意趣的發展做出了極大努力[5]。
四、陳子奮的藝術貢獻
陳子奮的繪畫藝術,無論是花鳥、山水、人物、無不透露出陳子奮先生的自我創新,他打破傳統融入自我感悟,他將書法藝術的金石氣融入中國畫,賦予中國畫以豪邁蒼勁之感。他雋永古人,把握傳統,創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古樸、勁健、蒼潤、雄雅的白描風格,以及他開創的白描與小寫意相融合的花鳥畫新風格,是近現代花鳥畫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所創造的白描花卉金石畫法為后人的藝術創造提供了更多借鑒,同時也確定了他在當代畫壇不朽的藝術地位。
參考文獻:
[1] 俞劍華.陳子奮白描花卉畫冊序[M].南京:南京藝術學院,1960.
[2] 洪在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3] 檀東鏗.銀鉤鐵劃注深情——淺析陳子奮先生的白描藝術[J].福建省美術家協會,1992(1).
[4] 梁桂元.陳子奮先生軼事[M].福建:福建文史,1958.
[5] 陳清狂.陳子奮和他的畫[N].南洋商報,1982-3-3.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