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娜
摘 要:文山壯族民間舞蹈--紙馬舞主要是流傳于我國云南省文山縣、硯山縣以及馬關縣等地,據史書記載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壯族民間舞蹈--紙馬舞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文化融合和歷史積淀,已經發展成一種群眾娛樂性的表演活動。如今,它不僅代表文山壯族的歷史文化,也豐富著壯族人民的文娛生活。
關鍵詞:紙馬舞;表演形式;表演道具;演出服飾
文山州的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山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作了大量內容豐富的民間藝術,其中比較著名的“紙馬舞”在2004年已被云南省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正因為這樣,文山地區也被稱為“壯族紙馬舞之鄉”。據載,某年,壯族寨子的男人們為保衛自己的故鄉出征去了,寨子里只留下了老少婦孺,狡猾的賊人卻在這時直奔寨子而來,寨子里的人都嚇壞了,有位名叫王三姐的婦女在這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率領全寨婦女,女扮男裝,關住寨門,身背大刀,吩咐寨子里的人們立即扎做紙馬,向寨外高喊,并不斷地搖動掛有馬鈴的紙馬,賊人聽到寨子里的高喊聲和馬鈴聲,以為寨子里人很多,怕有重兵埋伏,便不敢冒然進入,在寨子外徘徊許久,等到寨子里的男人們得到消息,立馬趕回寨子,賊人就被壯族男人們殺得落荒而逃,寨子里的婦女們高興的抱著紙馬跳起舞來,王三姐憑借智慧擊退賊人的故事,被世世代代傳為佳話。從那以后,每年這時,寨子里就扎起紙馬跳起舞。紙馬舞也就成為了文山壯族民間傳統舞蹈,被世世代代傳承下來。
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記載,壯族紙馬舞主要有4個動作演變而來,一個是上肢動作分為雙砍刀和單砍刀,一個是下肢動作分為點跳步和點地屈膝步。而在《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的記載,紙馬舞主要有5個動作發展演變而來:第一是基本動作;第二是大刀動作;第三是佛塵動作;第四是紙馬動作;第五是獅子動作。其中,基本動作是下肢動作,其余四個均為上肢動作。紙馬舞的動作特征主要是:微屈膝、悠顫跳、提搖等,幅度不大卻生動逗趣。而馬關縣、硯山縣的紙馬舞在悠顫、提搖時動作幅度較大,中間多夾雜翻、跪等舞風活潑的動作。紙馬舞中舞者舞紙馬時,要按照步法、節奏,有節拍的左右搖動馬頭,節奏性強,原始古樸,熱烈粗獷,時如征戰狀,時又如嬉戲。整個舞蹈有行走、打架、征戰、嬉戲、打滾、奔跑、踢腳、跳躍、刨地、嘶鳴等成套動作,這些都形成壯族紙馬舞獨特的風格和濃厚地方特點的元素。
受不同地域文化、習俗差異影響,紙馬舞在不同的地區就有了不一樣的表演形式。如,在文山縣的紙馬舞,一般為八個婦女的群舞形式,馬關縣一般由兩名男子表演,而硯山縣則由一男一女表演。壯族紙馬舞一般是婦女舞蹈,身套紙馬道具,表演剛柔并濟,緩急有序。古時候,壯家的老人過世后,子女要請民間的舞蹈藝人表演紙馬舞,以表達對老人的養育之恩以及品德的贊頌。壯族紙馬舞大多由倆人或多人表演,而表演者都是女性。而如今,壯族紙馬舞經過了千年的沉淀與發展,以及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的傳承和加工,已經發展成了群眾娛樂性的表演活動。舞者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人。不論婚喪嫁娶,喜慶節日或是迎接賓客都有紙馬舞的表演活動。
紙馬舞是以紙馬為道具,有頭有眼有嘴有耳有身有尾卻無腳,紙馬腹部為空心,舞者從空心處鉆入,把紙馬套在自己腰間,雙手提著紙馬的腰作舞。民間的紙馬是由民間的藝人用竹片扎編成馬狀,糊上白紙,再進行彩繪,用花布裱成馬頭、馬身、馬尾。舞時舞者身套著紙馬,因紙馬在整個舞蹈中占著突出的位置,故稱為“紙馬舞”。
紙馬舞一般為女子群舞形式,文山的壯族婦女擅長刺繡和紡織,所織的壯錦和壯布,均圖案精美,色彩艷麗。在服飾上也多姿多彩。在表演紙馬舞時,女子服飾一身藍黑,頭上包著彩色印花,褲腳稍寬,腰間系著精致的圍裙。而男子表演服飾多為對襟的衣服,穿寬大褲,短及膝下,并扎頭巾。正如《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文山壯族民間舞蹈紙馬舞作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精髓,是壯族人民智慧、勇敢及審美追求的結晶,是綻放著地方民俗特色和壯族民族風格的藝術產物,是壯族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積淀。對文山壯族紙馬舞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需要政府部分以及文藝工作者的引領,更需要我們民眾一起努力,增強保護意識,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拓寬中國民族文化的研究空間,讓文山壯族紙馬舞不僅行動化,也形成理論化,從而更好地將我們少數民族的記憶“留住”。
[參考文獻]
[1] 蔣生彬.壯族民間傳統紙馬舞的傳承研究[J].音樂時空,2013,12.
[2] 文山州民宗委古籍辦公室.文山州少數民族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壯族卷[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 白云武.云南文山壯族紙馬舞的文化空間[J].文化心旅,2014,05.
[4] 年鑒社.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五卷)[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 曹天明.紙馬舞-從民間到舞臺[J].民族藝術研究,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