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北陵
我國原油戰略儲備能否應付海上封鎖
□ 李北陵
我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已經具有特殊情況下較長時間的供應保障能力,未來幾年我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還將提速。

超巨型原油輪“泰歐”停泊在寧波舟山港大榭港區實華二期45萬噸原油碼頭。李曉東 供圖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不少人擔心,如果戰爭引起海上封鎖,原油運輸受到阻礙,我國經濟發展所高度依賴的原油供應會不會出現問題?
我國石油戰略儲備量,因關系國家能源安全,過去一直不予公開。
近年,我們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有所松動,不時通過媒體公開數據。權威的數據披露,大約有4次:一次是2014年11月21日,國家統計局首次通過媒體披露,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完成,在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儲備原油1243萬噸,相當于大約9100萬桶。
第二次是2015年12月11日,國家統計局披露,至2015年中,我國共建成包括8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增加至2860萬立方米,利用上述儲備庫及部分社會庫容,儲備原油2610萬噸,約合19100萬桶。比上年披露數增加了1367萬噸,增幅達110%。
第三次是2016年9月,國家統計局又一次更新戰略石油儲備總量數據:我國2016年初的戰略石油儲備總量為3197萬噸,相當于23400萬桶。相比上年中的數據,原油戰略儲備量增加了715萬噸,增幅為27.4%。
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2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商務部等部委同步發布消息稱,至2016年年中,我國建成舟山、舟山擴建、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及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庫共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利用上述儲備庫及部分社會企業庫容,儲備原油3325萬噸,比公布的半年前數據增加4%,約占我國2015年石油凈進口量的1/10。
但是,公布的這些數據基本上只是國家戰略儲備,并不完全包括商業儲備和油田儲備。西方能源分析師認為,“中國兩大國有石油企業保持的商業儲備,加大了估算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復雜性”。
我國的石油商業儲備有多少?新華社公布,截至2015年6月,我國原油商業庫存達3283萬噸,比國家戰略儲備庫存2610萬噸高出26%。
英國能源行業刊物《阿格斯石油》主編湯姆·里德認為,中國為了戰略儲備而進行的購買,“在規模上與我們看到的商業部門的購買相形見絀”。他估計,中國的商業石油儲備總量約為2.6億桶。
而油田儲備,我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過實例。那是大慶油田建設初期,中央決定將儲量達4.8億噸、占整個大慶提交儲量1/4豐度的喇嘛甸油田,作為“戰略油田”不予開發。直到1972年,中央才根據情勢決定開發,經采用會戰方式,一年多時間就高速鉆完1037口開發井,形成1000萬噸的生產能力。

我國石油戰略儲備已經具有特殊情況下較長時間的供應保障能力。李曉東 供圖
到現在,我國在油田儲備上做得更好,不僅在國外大量投資,建立國外油田儲備,而且在國內確定了新疆、陜西、甘肅、寧夏、川渝、青海這些地區為主的首批候選戰略油田開發地。與之同時,借助油氣勘探理論與技術進步,加大了油氣勘探。2012-2016年,全國石油儲量持續增長,累計探明億噸級油田10個,天然氣儲量也快速增長,累計探明千億立方米氣田13個。在此基礎上,對具有一定規模、儲量豐度高、產量高的油田,在探明儲量、打好開發井、落實產能、產量后不予開發,只維持維護性生產,一旦需要可立即啟動投產。從去年起,國內原油產量主動調減到2億噸以下,這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戰略油田儲備的一種形式。
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改革實驗教學的根本點和出發點。如果還是沿用母體學院的教學體系,對實驗內容、實驗方法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教學目標就很難實現。因為這些傳統的實驗內容大多是驗證性實驗,缺乏系統性和實用性,不能引導學生去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問題,當然也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這個問題,需要從消費與供給兩個方面作分析。從供給方面看,截至2016年6月,國家原油戰略儲備3325萬噸,加上原油商業庫存在3283萬噸,則我國原油累計庫存為6608萬噸。按當年原油總進口量38101萬噸、平均每天進口100萬噸計算,則原油累計庫存也相當于70天的進口量。2016年中至今,又過去了一年,我國原油戰略儲備購進一直在加快進行。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我國的原油戰略儲備至少可以保障海運中斷條件下70天原油供應。
這里之所以使用“至少”這個字眼,是因為進口量與消費量不是同一概念,進口的石油并不都是用于當期消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石油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國外能源分析師就認為,中國近兩年進口原油約有20%~30%被儲存起來了。國內媒體也報道,去年剔除原油庫存變動因素后,我國實際原油消費增速只有約0.7%。這說明,去年石油凈消費量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進口依存度達65.4%,主要原因不是消費增長,而是石油戰略儲備加速。
在原油供應上,也應當把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俄輸油管道的輸油能力考慮進來。2016年,我國通過不同渠道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總量到2700萬噸左右。這就是說,俄羅斯每年向我國輸送石油的能力接近3000萬噸。全線總長2800多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2010年至2016年連續7年輸油超1000萬噸,但實際輸送能力為2000萬噸/年,目前尚有一半的能力沒發揮。當海上運輸遭遇阻礙時,哈薩克與俄羅斯的石油輸送量也將隨之增加。
從需求方面看,我們的石油消費有很大壓減的潛力。有專家細算,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耗油量相當于美國的1.8倍,日本的3.2倍。目前,我國油田的開采損失率約為1.9%,而美國為0.3%,俄羅斯為0.6%,如果提高采油技術,加大落地油的回收,節油潛力巨大。我國機動車燃油效率也明顯偏低。以相同或相近車型進行燃油效率比較,我國汽車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發達國家高20%以上,其中轎車油耗比日本高20%~25%,比歐洲高10%~15%,比美國高5%~20%。所以,專家認為,我國挖掘石油資源利用效率低的潛力很大。“如果政策得當,年石油消費量可減少到4.5億噸。”
再者,石油消費也有其他能源可替代。比如水煤漿技術、先進的煤氣化技術和燃煤技術,都是現階段技術與經濟皆可行的替代燃料油技術。目前全國煤制油(不含MTG類型)裝置運行總能力為703萬噸/年,煤制氣項目50個,總計劃產能2250億立方米/年。天然氣替代燃料油和化肥企業原料用油,酒精燃料、燃油添加劑,發展電力機車、燃氣汽車,也是石油替代的可行技術。目前,這些替代技術都處于發展的等待期,一旦海運中斷危險出現,就會迅速由等待走上前臺。
何況,我國原油戰略儲備現在究竟有多少,國外能源咨詢機構的看法并不一致,多數不認同我國公布的數據。比如倫敦咨詢公司分析師就認為,我國2014年為戰略石油儲備實際購買原油約8700萬桶,到年底這個數字會再增加2000萬桶。而我國披露,此期間進入戰略儲備庫的量是9100萬桶。二者相差1000萬桶。
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已經具有特殊情況下較長時間的供應保障能力。
石油是重要戰略性資源。能源安全,很大程度指石油供應保障的安全。石油供應保障,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石油戰略儲備。
國際能源署設定的一國石油儲備安全標準線為90天。這個標準線未必適合每個國家。比如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石油進口大國,石油依存度高達65%,石油戰略儲備關系重大。所以我國制定的《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提出,2020年以前,實現戰略石油總庫存量5.5億桶、相當于100天石油凈進口量的目標。
盡管目前我們的石油戰略儲備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西方能源觀察家分析認為,中國已經建立的石油戰略儲備基地“或許已接近極限”。有專家計算,如果按照儲備量相當于100天進口量的原油計算,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將需要6億桶原油以上。顯然,離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西方國家比,我國原油儲備也還有增長空間。資料顯示,美國的國家原油儲備在7億桶左右,商業儲備在5億桶左右,以原油1噸約7.4桶來換算,美國的國家原油儲備量大約在9400萬噸左右,足以支持149天的進口保護。日本的戰略儲備也接近150天,而德國的戰略儲備為100天。相比之下,我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還需要繼續加力推進。

黃島原油儲備庫。李曉東 供圖
有專家披露,我國擁有8萬余家民營石油企業,總儲油能力達到2.3億噸,但這些油庫大多處于閑置狀態,僅有幾十萬噸庫容得以利用。原因主要在于民營企業獲得油源的政策支持不夠,無油可儲。反觀歐美、日韓等國家,民間機構、商業石油公司都在石油儲備中占有較大比例,其中美國民間儲備占其石油儲備總規模的近2/3,日本則占到近一半。從這個角度來看,商業儲備的未來發展空間也堪稱巨大。可以預見,若《國家石油儲備條例》正式實施,國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石油儲備設施建設運營,保持國家石油儲備規模與石油消費總量相適應;從事原油加工、成品油批發和原油進出口的企業,應當承擔企業義務儲備,這兩大政策到位,民間庫存石油儲備必上臺階。
所以,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未來幾年我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還將提速。
(作者單位:重慶能源集團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