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欣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化,農村供給側改革實施在政府、企業等的大力支持下,現已取得巨大成效。但是在此過程中,受多重因素影響,農村供給側改革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其創新優化至關重要。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應善于積累前期經驗,認真分析當下形勢,逐步深化農村供給側改革。本文基于對農村供給側改革面臨問題的分析與簡述,重點就其相關工作對策進行了探究。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實現各相關參與要素的配置優化,并藉此提升經濟增長數量和質量。農村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意義重大,其有關方面的研究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和熱議。
一、農村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
在農村,農業作為主流產業,是人們生活提質、經濟發展的基點,因而成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此過程中,農村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認清農業發展本質,準確了解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現狀,繼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革方針。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生產與消費領域的需求快速增長并趨于穩定,農村經濟發展必須要盡快適應這一態勢。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生產技術水平及基礎設施建設尚有不足,導致農產品質量不佳、生產門類偏重等現象普遍存在,忽視了與經濟市場需求之間的銜接,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供需矛盾。此外,農村小農化思想依舊偏重,缺乏集團合作意識,對開放市場思維認知弱化,導致對外農產品市場開拓上的諸多困難。
二、農村供給側改革的工作對策
(一)加強市場經濟引導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消費思維及習慣發生了巨大轉變,進一步影響了農業發展道路。農村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需求導向作用,精準搜集市場相關訊息,調整農業生產,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品多元化。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要從根本上清除農村小農化思想,加快現代農業生產投入,著眼于汗液培育,重視生產結構調整與區域布局,并制定系列引導性政策,促進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強糧食生產與深度加工之間的對接,繼而建立完整的農業產業結構體系,實現“綠色一產、低碳二產、休閑三產”的融合。網絡互聯背景下,還需加快“互聯網+農業”發展,建設農村信息化示范點,并配備寬帶網以及基站等相關設施建設,幫助農民更加精準地掌握市場動態訊息,從而促進生產與消費的平衡關系。
(二)提升綜合競爭實力
現階段,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方面上,積極引導轉變落后生產范式,提升綜合競爭實力。在此過程中,應以健全的市場機制為導向目標,推進農業相關政策制度完善,始終堅持市場化取向,逐步優化金融、財稅、用地等支持政策,加快農村資源配置優化,并推動高標準農田及水利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程度提升,鼓勵多樣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如代耕代種、聯耕聯種以及土地托管等,有效節約成本,繼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還需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的普及,基于互聯網絡傳播優勢,促進農民綜合素養提升。
(三)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根本意義上講,農村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與主體,在于解決好“人”的問題,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地方地區政府應著重發揮自身行政職能,深入農村調研工作,全面了解其發展情況及建設情況,鼓勵優秀人才引入及培養,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并樹立榜樣,以點帶面,實現農村快步發展。與此同時,謹遵經濟市場運行規律,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著力打造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銷等問題,綜合開發優質資源,整合區位優勢,切實將產業鏈、價值鏈等可持續發展理念灌入到農村,促進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更多的機遇,繼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作者單位為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課題:濰坊市科學技術局課題“基于發展新理念的濰坊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證研究”編號:2017RKX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