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的改制在近幾年成為了中國人心中的新熱點,在各種壓力和制度的制約下,為了尋求更長時間的生存,國企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本文主要分析了國企改制對部分經營不善國企內內退職工福利保障的影響,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國企改制下職工保障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的建議。
一、國企改制對企業及其職工的影響
國企改制對于國企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于實力較強的國企,此番改制將給予他們更大的自由發展公司;另一方面,競爭力較弱的國企將會在這個過程中面臨重組、解散等問題。
因此,再分配向市場的轉型必然使得原本競爭力較弱的國有企業需采取各種措施保證自己的運營,降低成本就成了最基礎的措施之一,那么就必然會有人力的精簡,國家保障的減少必然導致職工福利的下降。而礙于國家政策的施壓,部分效益較差的國企只得使用其他手段對人員進行變量縮減已達到降低人力資本的目的,這種無奈舉措也因此導致諸多職工出現例如失業、生活壓力、保障缺失等問題。
這部分職工的生活原本就缺乏保障,也同時承擔著更大的生活壓力。不僅是日常開銷,還有醫療、教育方面要面對高額的費用,工作的收入對于他們而言是負擔所有這些的全部支柱。一旦市場轉型迫使國有企業開始裁員,首當其沖的他們一定是第一批丟失工作的人,這樣的市場轉型帶來的生活上的巨變對他們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其次,目前國有企業中的大部分職工基本為中年人,從國家急劇變化的幾年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很多就是在工廠中磨礪出自己的手藝,靠其成為職業。而也正因為此,他們并沒有太高的文化素養,年齡、家庭負擔也成為他們進修的阻礙。一旦失業,他們可能都無法再找到穩定的工作負擔自己的家庭,他們的生活極有可能從小康水平直接降到社會底層,生活不但成為問題,這樣的大批失業者也可能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將是在這個過程中最先受到沖擊且毫無保障的群體之一。
而在這群人中,有一個團體更為特殊——內退職工,由于國企面臨改制而聽從企業安排提前走下工作崗,但名義上并未退休的群體。由于在國企中絕大部分職工與公司所簽協議的持續期是較長的,在進入企業時被默認終生勞動契約,但在現實情況下必須降低人力成本,因此,他們就成為了“隱形下崗職工”,并不在國家政策扶持之內,而事實上,他們僅享有最低水平的基本工資,甚至無法保障其正常生活。
二、國企改制背景下落后國企內退職工保障困境
(一)被改制國企無法提供全面保障
在改制大條件下,部分經營不善的被改制國企已成為國家確定準備逐步關閉的企業。因此,國家對此類企業的資金支持必將有所減少,但這類企業目前依舊是幾萬職工及家屬的生活來源,只能保證盡可能延長經營時間來保全絕大部分職工的利益。
而此類企業,多數已經有較多年頭未進行公開招聘。因此,被內退的職工可以說是企業內對于工作最為熟悉、最為精通的人,然而即使如此,國企為縮減人力開支只能采用按照年齡“一刀切”的“被逼退休”方式,其生存嚴峻度可窺見一斑。
國企針對被內退的工人也提供了部分保障貼補措施,例如建立“勞動大隊”,被內退的工人直接被納入此大隊中,職工可自行選擇是否接受勞動大隊派發的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幾乎沒有職工選擇接受,因為目前該勞動大隊有權派發的工作是負責該生活區的公共衛生,這部分所需人員是很有限的,目前已處于飽和狀態,職工許多也認為“掃大街很丟面子”并不樂意接受,因此,此類措施基本無效,造成的后果則是絕大部分內退職工自尋出路。
(二)內退職工生活壓力較大
首先,面臨內退的工人大多年齡在45-50之間,雖然臨近法定退休年齡但有較重的生活負擔,他們的兒女也大多處于高中或大學期間,需要負擔較重的教育費用,而他們的父母也已進入老年期尤其需要他們的照顧,所以他們對收入的要求不能太低,這就意味著他們面對的原就有限的就業機會又少了一些。
在老牌國企中,絕大部分人是在進入該國企后逐漸從青少年期進入成人期的,所以他們的配偶也大多是該國企的職工,即“雙職工”。那么,在雙方年齡差不多的情況下,鑒于該國企的內退政策,很多家庭面臨著“雙內退”的困境,使得他們的生活情況更為嚴峻。
(三)內退職工技能單一,就業難
首先,由于內退工人大多從青少年期就進入該國企工作,其就業技能來源于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因此技能單一,而工作環境、居住環境中的絕大部分人與他們都是從小一起成長的,因此,他們事實上并未真正進入過“社會”這個大環境中,所以在內退后,他們可選擇的就業方式較少,技能單一造成其就業本身存在困難。
而從制度上來說,內退工人雖然名為“退休”,但由于并非到達退休年齡而退,因此他們名義上還是該企業職工,還需要向企業繳納退休金等各類基本保險費用,該企業每月向此類職工派發800-1000左右的基本工資,在扣去保險費用后所剩無幾。從勞務關系上,勞動合同依舊生效,他們還隸屬該企業管轄,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無法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一類的工作來補貼家用,因此,此上兩者共同導致內退職工難以重新找到工作維持生活。
(四)生活環境固定且完善,工作機會少
國企往往規模很大,在長久的發展時間中形成固定的生活區域,且通常位于城市的邊緣區。在這個生活區內,絕大部分人為企業職工或企業家屬,剩余的一小部分則是由于該生活區的建立衍生而在此定居的,大部分為這個生活區提供商業活動、生活服務等,因此,這類以職工為中心建立的全面的生活區在平時保障了職工的日常生活需求。但同時,生活環境相當固定,市場也較為飽和,因此內退職工的就業選擇也相對較少,一般只能在該生活區內進行一些商業活動,成為個體商販,又或者選擇去離家較遠的城區打工,而對于年齡較大的他們,無論哪條路都是非常辛苦的。
三、推進被改制國企內退職工的保障建議
(一)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
針對內退職工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放棄毫無用武之地的“勞動大隊”,建立的再就業服務中心為內退職工提供就業信息,就業培訓,更重要的是面對社會的心態。對于他們而言,他們不缺少技術,但是,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并未真正面對社會,而內退又給他們的生活和自信都有打擊,所以需要幫助他們建立面對社會的健康心態。在提供的就業信息方面,需要更針對他們的特殊情況,例如偏向他們的工種、手藝等方面。
(二)生活方面給予優惠或保障
針對在生活方面給予優惠或保障。無論水電、供暖、房屋、學校教育全部是該國企內的衍生企業提供服務,因此,在生活方面可以為內退職工家庭提供一些切實的優惠,幫助他們減輕生活負擔。
(三)為內退職工提供再就業機會
完善生活區內的商業圈,為內退職工提供隱形的再就業機會,雖然該生活圈內的各類服務都已較為完善,但畢竟還有發展余地,且該國企內的衍生企業部分效益較好的也可提供就業機會,幫助內退職工。
四、結語
當前,我國國企改制建設發展迅速,它是國企發展的新方向和重新騰飛的起點。但我們不能忽視這個過程中運轉不良的國企所面臨的困難,尤其是這部分企業內職工所面臨的困難。事實上,內退群體并不在少數,但這個群體從很多角度來講是“隱形”的,隱藏于制度之下,是國企改制中應該被注意到的群體,他們的生活甚至比起下崗職工生活更為艱難,他們不受重視,因為他們看起來依舊“有工作”,正因為此,他們的利益才更被忽略,他們的生活才更沒有保障,企業更應為這些從父輩就在此為它付出青春和汗水的人們考慮好更長遠的未來。(作者單位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作者簡介:于曉菡(1993—),女,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5級社會工作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醫務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