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楊
2017年8月周五黃金檔,紀錄片《茶界中國》悄然登陸江蘇衛視。一經播出,該片的制作水準、商業運營便引發強烈反響。
《茶界中國》策劃歷時3年,由北京天潤農影視公司聯合BBC團隊拍攝制作,集結11個攝制組行程300000公里;拍攝地涉及三大洲、4個國家,歷經中國的11個省、市、自治區。
《茶界中國》以國際化視野放眼當下全球的茶葉市場,為好茶溯源。同時,觀眾可以“邊看邊買”,片中同款好茶觀眾不僅能夠看到還能買到、親自品嘗到。
制作方式探索
《茶界中國》由江蘇衛視和北京天潤農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從結構到謀篇布局都力求新意,是商業紀錄片在中國市場的一次積極探索。
《茶界中國》敘事風格厚重而不沉重,強化了紀錄片的功能性與實用性,信息量豐富,相對地弱化了情感,希望觀眾能夠輕松愉快地觀賞并獲得茶葉知識。每位茶農都有故事,紀錄片在茶人和茶葉故事中,進行平衡和取舍。茶農陳必芳的大兒子采茶下山發生意外,二兒子決定從城里回來跟著爸爸繼續學制茶,完成大哥承襲父業的使命。面對重大變故,片中陳必芳的二兒子只是淡淡幾句話帶過;解說詞中寫了一句:從桐木村到麻粟的山路其實并不長,卻足夠走完一個人的一生。“我們不希望把苦難推送給觀眾‘賞析,因為《茶界中國》講的是茶。”《茶界中國》聯合出品人、聯合制片人兼總導演劉嘉介紹。
《茶界中國》第一季10集,以茶葉的視角,切出10個不同的面,呈現10種剪輯組接方式。《茶界中國》第一集是拼圖式,即美式紀錄片常用的剪輯組接手法;第二集是主線和副線穿插式剪輯;第三集是兩條平行線索交叉剪輯;第四集是四條線索平行剪輯。“從影像上講,茶的題材比較難做,茶葉、茶山、制茶工藝都很類似。如果只用一種表現形式,看到第二集,觀眾就能猜到內容就不愛看了。只有制作上轉換形式才能傳遞有效信息。”劉嘉說。
《茶界中國》由17位攝影師共同拍攝完成,分為外景團隊、棚拍精致團隊、航拍團隊、特種拍攝團隊和微觀拍攝團隊。微觀團隊的攝影師為目前國內頂尖級別,兩位攝影師年紀加起來超過100歲,在40攝氏度的高溫下,蹲守茶廠十幾天,拍茶樹下的蟲子孵化過程。設備采用的是德國最先進的顯微攝影機。另外,片中英國部分是由曾為BBC工作過的攝影團隊拍攝完成,所以《茶界中國》第一集中英國部分帶有明顯異域風情。
《茶界中國》的音樂大部分為原創,由《舌尖上的中國》的音樂設計王同負責,愛樂樂團演奏錄制。劉嘉強調,“只有樂隊演奏出來的音樂才有氣韻在流動,才有情緒在其中。紀錄片要冷靜客觀,但觀眾對片中情緒部分也是有需求的,《茶界中國》的情緒部分由音樂來帶動。”
《茶界中國》的配音叫楊晨,是國際廣播電臺的主持人,他的聲音立體且充滿交流感,有的觀眾反饋喜歡,有的觀眾反饋還不習慣。劉嘉團隊希望《茶界中國》也是部可以聽的紀錄片,他們認為“陪伴”的聲音有助于分享茶葉的功能和相關知識,能夠帶給觀眾親切感。
“時尚包裝”講述茶葉故事
《茶界中國》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以國際化視野展現了茶葉這種“古老”飲料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現狀。做《茶界中國》之前,劉嘉調研了公司的年輕人,了解到他們大都不喝傳統中國茶,不是因為不好喝,而是認為喝茶不時尚。為什么中國的年輕人會覺得喝茶土?劉嘉團隊了解到,今天的中國,大部分茶葉都被視作土特產論斤銷售。但是放眼世界,立頓不會按斤買,它是商品概念,是農產品經過工業化生產變成了商品。中國的茶葉都與地域相關,如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恩施玉露。煙和酒都有品牌,但中國茶葉基本沒有商品化品牌,生產不成規模,市場認知混亂,價格有天壤之別。所以,劉嘉團隊覺得有必要做這部紀錄片,帶給觀眾關于當下茶葉不同以往的認知和來自世界的新鮮訊息。
“茶作為飲料,大家最關注的是什么?第一是口感,第二是安全。好喝不好喝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制作切入的角度就是講口感,觀眾看完10集會對好茶有個初步的認知。我們同時想說明,制作好茶不容易。過于追求個性化,沒法量產,也造成了茶葉造價比較高。”劉嘉說。
《茶界中國》注重溯源原產地講述茶葉故事。《茶界中國》的專家顧問劉軍賢老師曾遍訪中國茶山,是實踐型專家。比如,說到正山小種,一般人都知道武夷山的桐木村是正山小種的故鄉。但是,桐木村太大,正山小種核心原產地到底在哪兒?劉軍賢老師回答在麻粟。麻粟只有60戶人家,是正山小種原產地中的原產地。
“茶農很高興我們做這檔節目,因為終于有人把茶葉深入淺出地講清楚。原產地的好茶賣得貴,這是對好茶的保護,也是對制茶手藝傳承的保護。”劉嘉說。第4期節目播出后,有網友留言:猴魁原來是人工一條一條做的,我得仔細喝,喝完我嚼它。“所以我說人的一刻,茶的一生。從它在產地被摘下來那一刻,到茶杯中和你相遇。”
全線商業運營
《茶界中國》完全靠市場運營完成整個節目的制作和播出,與以往依靠媒體和機構出資承制的紀錄片有很大區別。“當然,前期也是需要非常努力地完成腳本創作和全局規劃。我們與江蘇衛視一起招商,所以正片播出時大家會發現很多廣告。我們也很欣慰,說明這個片子在贊助商眼里是有價值的。”
劉嘉表示因為是商業片,從策劃階段就要把衍生品想在前面。《茶界中國》定位為一個可以“喝”的紀錄片,為觀眾提供視聽感受的同時,也提供“口感”。《茶界中國》播放中會有滾動字幕:關注官方微博,可以喝到片中好茶。
開始拍攝該紀錄片時,正好是春茶季,劉嘉團隊和茶農一起以眾籌方式打造了《茶界中國》的官方禮盒。每一款茶都對應片中茶人。劉嘉團隊把這個項目放在京東眾籌上,目前眾籌完成了200%。每年9月份是茶葉銷售的高峰期,所以劉嘉團隊和茶農也趕在此前把茶葉商品準備好。團隊中有運營和產品團隊,專門運作相關事宜。劉嘉表示希望通過衍生品為后續節目攝制提供更好的補給,希望以多種方式支撐紀錄片創作。
《茶界中國》后續會很快推出單品,例如陳必芳的正山小種,范輝的肉桂和水仙。為了滿足觀眾對片中好茶的口感需求,讓更多人喝到來自原產地的匠心好茶,劉嘉團隊希望今后可以為真正做茶的茶人、茶農、茶客,提供一個平臺。
8月27日,《茶界中國》在京東直播推廣片中好茶,有超過70000名網友參與觀看。這次直播賣茶,是劉嘉團隊商業運作的一次嘗試,“探索這條路的外延可以走多遠。”
“商業紀錄片是有市場的。事關老百姓身邊衣食住行的事情,要功能性強大,要對觀眾生活有指導。《茶界中國》傳遞了很多實用的買茶信息,我們把賣茶人的秘籍揭示給觀眾。有網友評論《茶界中國》是網紅紀錄片,我們希望《茶界中國》傳遞給受眾關于茶的實用常識。”劉嘉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