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予青
目前的貿易統計完全遺漏了美國公司向外國消費者出售智慧產權附加值獲得的收益。出口智慧產權附加值是美國跨國公司的優勢,是全球價值鏈發展和普及帶來的新貿易形態
過去幾十年,高居不下的貿易赤字一直是美國歷屆政府頭痛的問題。2015年美國的貿易赤字達到7540億美元。美國經濟學家的主流觀點認為,美國居民儲蓄率不斷下降是美國貿易赤字的根源。美聯儲原主席伯南克在2005年又提出了“儲蓄過剩”的論點。他認為中國、日本、中東石油輸出國等過多的儲蓄,是導致美國巨額貿易赤字的主要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伯南克的觀點成為了“全球再平衡”的理論基礎,被一些經濟學家和國際基金組織到處兜售。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蘋果和耐克公司利用其壟斷的無形智慧產權——品牌和技術,獲取了每件在海外銷售產品附加值最大的部分。
至今為止,經濟學家在分析和解釋美國貿易赤字根源時,一直以GDP等于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之和這個GDP核算公式為出發點。然而,他們忽視了兩個最簡單的問題:目前的貿易統計是否記錄了美國企業所有出口?是否有超出統計誤差的顯著遺漏項?現在通用的貿易統計是以跨越國境貨物的物理價值為基礎,并根據貨物的來源國和目的地,定義進口和出口。這種統計方法和解釋,無法全面記錄以全球價值鏈為基礎的國際貿易,嚴重扭曲國與國之間貿易平衡的真實狀況。
全球價值鏈是指位于不同國家的企業,對同一件商品進行研發、設計、零部件制造、產品組裝、批發和零售,形成的產品全部附加值的跨國分布鏈條。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海運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自由貿易和資本跨境自由流動程度的顯著提高,以全球價值鏈為基礎的生產和貿易方式,迅速普及到大部分制造產品,尤其是信息產品的研發、制造和銷售。越來越多的美國跨國公司利用全球價值鏈,來保持核心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它們把零部件制造和產品組裝,外包給其他國家,例如日本、韓國、中國、越南等國家,逐漸實現了去工廠化;自己則僅僅專注于產品的研發、技術革新和品牌營銷。這些跨國企業不再通過制造產品獲利,而是利用對品牌和技術的壟斷,獲得每一件產品價值鏈中附加值最大的部分。換句話說,這些公司實際上是靠銷售其壟斷的無形資產在每一件產品上的附加值而獲利。
美國的蘋果公司和耐克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蘋果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最賺錢的手機公司;耐克則是占全球運動鞋三分之一市場份額的運動產品公司。但是,它們沒有任何生產設施,完全實現了去工廠化。2015年蘋果公司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額達到1400億美元,耐克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額為164億美元。一個奇怪和值得思考的現象是:這兩家公司在海外的銷售額對美國出口的貢獻是零。因為這兩個公司的產品都是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生產或者組裝后,再進入國際市場。這些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的美國產品,沒有通過美國的海關,與美國海關記錄的貿易統計沒有任何關系。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蘋果和耐克公司利用其壟斷的無形智慧產權——品牌和技術,獲取了每件在海外銷售產品附加值最大的部分。利用無形智慧產權獲益,已經成為這些跨國公司獲取利潤的主要方式。這些利潤支持它們的股票價格屢創新高,讓美國的投資者獲益。對于購買這些美國產品的國家而言,它們的居民為附著在每一件產品上屬于美國公司的無形智慧產權支付的價格,是實實在在的本國國民收入往美國的流入,與從美國直接進口實物產品,例如大豆和牛肉,導致的對美國的支付毫無二致。
問題的核心是;美國跨國公司從其壟斷的無形智慧產權獲得的收入,是否應該算作美國的出口?出口之所以對一國經濟重要,是因為出口可以增加國民收入。在金本位時代,重商主義的流行,是因為出口帶來黃金的流入,增加出口國以黃金衡量的財富。如果出口不創造收入,沒有國家會在意出口,會因為貿易赤字擴大而煩惱,也不存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在全球價值鏈不斷擴展和普及的今天,許多美國公司已經從出口可見的產品,演變為出口附著在有形產品上的品牌和技術的附加值。這些無形智慧產權為美國帶來了巨額收益,應該被算為美國的出口。但是,以產品生產成本和產品是否跨越海關為基礎的貿易統計,并不包含美國跨國公司通過銷售無形智慧產權附加值獲得的收益。因此,美國企業的實際出口被現在的貿易數據大大低估了。這是美國出口增長緩慢,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2010年筆者在“蘋果手機是如何擴大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論文中,利用蘋果手機作為案例,證明了傳統貿易統計高估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和貿易盈余。在此,筆者借用同一案例,來說明美國的出口是如何被低估的。
根據蘋果手機的全球價值鏈,蘋果公司在海外市場上銷售一部價值500美元的3G iPhone時,會把訂單傳給在中國的組裝廠富士康。為了生產這部手機,富士康需要從美國進口10.75美元的部件,從其他國家進口161.71美元的部件,然后把組裝好的手機從中國發送給海外客戶。這部手機的全部生產成本是178.96美元。當富士康把這部手機從中國運出時,178.96美元被記錄為中國的出口。因此,根據目前的貿易統計方法,生產和銷售這部價值500美元的手機,在所有參與蘋果手機價值鏈的國家之間,一共產生了351.42美元的出口(10.75+161.71+178.96=351.42)。其中, 僅僅10.75美元被統計為美國的出口。蘋果公司則從銷售這部手機中獲得321.04(500-178.96=321.04)美元的收入。
一件國際市場上零售價為500美元的產品,給美國的蘋果公司帶來了321.04美元的收入,為其他國家創造了351.42美元的出口,卻只給美國創造了10.75美元的出口,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嗎?這個奇怪現象的本質,是蘋果公司利用無形智慧產權獲得的321.04美元的收入,沒有被算作美國的出口,這就是貿易統計遺漏的美國出口的一部分。利用新一代蘋果手機進行分析,會得出同樣的結論,僅僅是數值上的微小差異而已。endprint
因此,如果把蘋果公司從其在海外銷售的所有產品中獲得的附加值加起來,被貿易統計遺漏的美國出口是相當可觀的。根據筆者的估算,2015年蘋果公司從其全部產品(iPhone、iPad、iMac等)在海外銷售額中獲得的附加值是559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當年出口的3.7%,貨物貿易赤字的7.5%。根據這一結果,可以推算出,如果蘋果公司利用其無形智慧產權在海外獲得的收益被計算為美國的出口,美國的出口會提高3.5%,貿易赤字會降低6.5%。
雙邊貿易不平衡,一直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現行國際貿易體制不公平的根據。如果蘋果公司利用品牌和技術在海外市場獲得的收益算作美國的出口,美國與中國和日本的雙邊貿易不平衡,也會有很大程度的改變。中國消費者對于蘋果產品的熱愛,已經把中國變成了蘋果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場。2015年蘋果公司在大中華地區(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的銷售額為587億美元,獲得的附加值為235億美元。因為所有產品都是在中國組裝的,蘋果公司在中國的銷售對美國對中國出口的貢獻是零。如果把蘋果公司獲得的附加值算作美國對大中華地區的出口,美國對大中華地區的出口就會增加13.1%,對大中華地區的赤字就會相應地減少6.7%。請注意,這僅僅是蘋果一家公司智慧產權收益對中美貿易統計的影響。如果把耐克、GAP、可口可樂等美國公司在中國獲得的附加值全部算上,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現狀會大大改變。
日本作為美國第二大貿易順差國,也面臨同樣的困境。2015年日本對美國的貿易盈余是700億美元,其中600億美元是日本汽車造成的。有趣的是,日本出口到美國的汽車都會被記錄為美國從日本的進口,最終成為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但是,蘋果在日本銷售的產品卻全都是從中國出口到日本的,從貿易統計上與美國沒有任何關系,沒有一美元被算作美國對日本的出口。蘋果公司在日本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接近70%,是其海外市場中份額最高的。如果把蘋果公司在日本獲得的附加值算為美國對日本的出口,美國對日本的出口就會增加10.1%,對日本的赤字下降9.1%。
因此,在討論美國貿易赤字和雙邊貿易平衡時,僅僅以貨物進出口來推算是錯誤的,對美國的貿易伙伴也是不公平的。目前的貿易統計完全遺漏了美國公司向外國消費者出售智慧產權附加值獲得的收益。出口智慧產權附加值是美國跨國公司的優勢,是全球價值鏈發展和普及帶來的新貿易形態。
美國跨國公司利用全球價值鏈的運作方式并非特例。西班牙的ZARA、 瑞典的H&M、日本的UNIQULO等都在進行類似的運作,依靠它們壟斷的無形智慧產權從海外市場獲益。因此,僅僅從貨物貿易統計來觀察全球貿易平衡,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制造零部件、組裝產品的國家出口不斷增長,甚至會有貿易盈余;那些從價值鏈中獲得最大附加值的國家,則是出口不增長或者下降, 甚至長期保持貿易赤字。
因此,傳統貿易統計必須進行全面的改革,把附著在產品上的無形智慧產權的附加值,算作擁有這些智慧產權的跨國企業母國的出口。
(作者為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教授,本文根據作者的英文論文“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he Missing Exports of the US”縮寫而成,編輯: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