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跨國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素養對于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首先,文章介紹了跨文化素養的含義;其次,指出跨文化素養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性;最后,本文詳細說明了如何在教材選取、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教師聘請、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方面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素質。
關鍵詞:跨文化素養;跨文化意識;思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前言
隨著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尤其是大數據背景下信息及網絡業的飛速發展 ,人與人之間跨文化的交際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際交流已經不僅僅是語言層面上的溝通,更多的是文化意識上的碰撞。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人才的培養目標不但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要求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跨文化意識以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將英語教學的研究重點只放在語言本身已經不足以滿足發展的需要,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素養顯得越發迫切。
一、什么是跨文化素養
什么是跨文化素養呢?跨文化素養包括掌握基礎知識(單詞,語法,閱讀量),基本技能(聽說讀寫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跨文化意識在跨文化素養中顯得尤為重要,它要求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
二、跨文化素養的重要性
任何一個種族,民族或文化群體都擁有固定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為標準,去判定不同文化群體的行為規范是否正確或恰當。當交際過程中出現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文化判定模式差異時,就會導致交際困難,甚至引發不必要的誤會。那么,如何及時有效的克服這些交際障礙,了解文化禁忌,規避跨文化交際中的壁壘就成為了有效溝通的關鍵所在。同時,這對促進國際間的文化、政治、經濟交流有著及其深遠的意義。而作為教育行業,輸送什么樣的人才非常重要,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好的溝通能力的人才,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
三、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教材的選取。我們知道,語言的學習是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只有輸入地調規范的語言,通過時間的積累和內化才能達到量變,并以口語和寫作的方式有效輸出,而輸入的方式更多的是依靠聽和讀的方式。因此,我們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首先要把好教材這一關,選擇教材內容時,不僅語言要地道,同時,要蘊含西方文化、傳統和習俗等內容,能夠反映西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經得起時間的歷練,使學生們透過語言的載體看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碰撞,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在學習過程中更好的掌握這種文化和意識的差異,幫助其構建批判的思維方式,培養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學的主要途徑。從教學方法上,我們要將傳統教學模式和西方的教學精髓相結合,要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在課堂上要進行大量的問答、表演、討論等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步形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善于合作的學習態度,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另外,教師要在教學中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幫助學生探求學習策略,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互助、關心和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個體差異,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多種媒體協調課堂環境,創造一種輕松的氣氛,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課堂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創設的語言環境,在模擬的語言情境下操練語言技能,從而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開放思維,學會用兼收并蓄的學習態度接受不一樣的聲音,在語境中學會理解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不同的思維模式。
(三)課外活動。課下,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培養跨文化的素養。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保障語言輸入的連續性。讀書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思考的過程,從簡單的報紙、雜志開始,到高階的英文原著的研讀,由易到難。透過文字,我們不但可以了解語言層面的運用,同時能夠從側面了解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欣賞英美原版電影和錄像片學習生活中的語言,通過英語趣配音、英語流利說等APP模仿和體會語言本身的魅力。當然,無論采用何種方式,我們的學習目的都是要構建語言環境,學習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在生活中融入語言的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四)聘請外籍教師。聘請外籍教師是非常必要的,網絡學習的發展使我們可以不必拘泥于死板的課堂45分鐘教學,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可以選擇在線學習,利用互聯網通過視頻或語音的方式,與外教一對一的交流。在與外教溝通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不同的文化差異在語言的表達上會帶來很大的不同,同樣的意思我們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談話對象都會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而這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很難自發意識到這種差異,也是往往實現不了的,這就是語言的交際功能。
(五)開展探究性學習。當前的英語教學改革不但要求學生具有語言知識、交際能力、跨文化意識,還要具有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活動的引領者,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小組活動。可以利用主題發言等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內容,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活動培養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使他們在外語學習中善于發現目的語文化的特點,更深層次的理解語言文化的歷史背景。
結語
總之,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意識能力培養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學習,更是文化的理解。超越于語言層面的束縛,真正理解了語言之外的意思,才能聽懂“話外音”,讀懂深層次的內涵。高職英語教學中,也只有構建起學生完善的文化素養體系,才能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跨文化需求。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在教授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應加大對外國文化的滲透力度,不斷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參考書目:
[1]http://wenda.so.com/q/1384237384060902
[2]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TS201235127.htm
[3]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JZZ200615092.htm
作者簡介:徐金誠,1978年7月31日出生,女,漢族,籍貫北京,講師,文學學士,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英漢互譯)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