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本文從家校協同教育的內涵、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協同教育的必要性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協同教育存在的問題等幾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家校協同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效性措施。
關鍵詞:協同教育;必要性;建議
一、家校協同教育的內涵
我國的學校教育在由封閉轉向開放的過程中,協同教育伴隨著時代特征而隨之發展,成為了未來教育的主流,家校協同教育是指學校教育子系統和家庭教育子系統加強關聯,通過協調、同步、合作、競爭、互補的作用進而產生新的結構和功能,共享教育資源,對學生實施同步教育和全方位教育,共同培養“六有”大學生。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協同教育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存在著過分追求應試教育的問題,“唯高考論”盛行,在上大學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入學考試為目標,往往忽視了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在進入大學后雖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意識形態水平卻牽強人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尚未形成,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與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何加強高校與家庭的相互聯系、相互交流、相互協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家校協同最終形成教育的合力,成為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深入思考的問題。大學生家校協同式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對于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協同教育存在的問題
協同教育是未來教育的主流,我國協同教育迅猛發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然而使其產生實效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由于受到傳統辦學觀念的影響,封閉式辦學、封閉式管理等理念方式使得學校缺乏與學生家庭之間的溝通交流,雖然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理念的不斷創新,使得高校和學生家庭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多,但仍有許多教育部門對于家庭教育的聯動性不夠重視,家校協同制度不夠完善,家校溝通方式單一,方法缺少實效性等。從家庭教育來看,由于歷史原因、錯誤思想及社會條件限制,很多家長的教育觀念陳舊,缺乏教育的知識和能力,也缺少新形勢下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狀態的技能和方法,尤其目前社會還存在著“上了大學就不用管”的思維理念,使得家長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為不重視。
四、家校協同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效性建議
(一)強化認識,增強家校協同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過程,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 ]學校要積極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家庭和學校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努力樹立起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引導教育者必須端正思想,提高認識,改變觀念,糾正那種認為家長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缺乏決策能力的想法,消除家長介入學校事務就是挑毛病的顧慮。
(二)整體規劃,構建完善的家校合作機制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責任者和實施者,高校應擺正自己在家校協同教育中的主導地位,積極整合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面的資源,構建起完善的家校合作機制,營造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成立家長學校組織機構,設立家長委員會,使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政策制定、大型學生活動和管理活動中來,使得家長進一步了解學校育人理念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獻計獻策。
(三)優化載體,搭建家校協同教育的多方位交流平臺
高??梢岳米陨淼膬瀯?,利用新式媒體傳播技術,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 ],構建家校雙向溝通模式,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家校互動活動,在傳統家訪、書信、電話、家長會、畢業典禮等渠道的基礎上,努力開拓新渠道,搭建家校協同教育的多方位交流平臺。如建立家校協作教育網站,介紹學校的整體情況和家校合作的相關政策等;開設論壇,家長、學生和老師可以發表關于學生教育的觀點;建立家校溝通的服務服務平臺,發布相關信息,收集學生在校表現形成反饋信息,促進交流。
(四)引導幫助,提升家庭教育的協同能力
學??梢苑e極組織各類家長活動,引導幫助家長提高家校協同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方法。開辦家教知識講座,進行家教行為指導,宣講教育政策法觀,講授教育學,心理衛生等科學知識;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拉近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距離;召開家長研討會,調查了解家庭教育的需要,針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突出問題展開研討。
(五)感恩教育,提升家長幸福感
學校可以對學生加強家庭感恩教育,使得大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懂得感恩社會、感恩學校、感恩父母,用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使得家長獲得幸福感,從而提高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可度,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家校協同教育。設立“孝金”,對于表現優異、家庭困難、家庭突發事件的學生家長給予一定獎勵或幫助,使得學生提高感恩意識和學校關愛,讓學生通過刻苦學習為家庭盡一份力量,同時也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對學生的良好教育和家長的關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