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
摘要:傳統美德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的整體道德素質,并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美德教育是一門綜合較高的教育。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而學校是德育的主要陣地,我們可以在語文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滲透德育,并發揚其作用。
關鍵詞:德育;道德素質;學生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積淀,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優秀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它們是華夏文明的璀璨的明珠。從古到今,九州上下各級各類學校都將傳統美德方面的滲透、教育、傳承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人們的道德觀念都受到巨大沖擊,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勢在必行。
傳統美德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的整體道德素質,并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美德教育是一門綜合較高的教育。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而學校是德育的主要陣地,我們可以在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實施過程中滲透德育。從教數年的語文教學中,關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積累了點滴經驗,接下來我將結合我的教育教學淺談一下。
一、認識傳統美德博大精深
它包括優秀的道德品質、崇高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禮儀、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是很有優勢的豐富的資源學科,語文課本通過描述革命領袖、革命先烈、古今英雄人物的故事體現人們共同的精神追求,從而形成先進的理念導向。教師可以憑借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表現這些令人鼓舞、震撼、感動的精神。例如:用一體機等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影片,投影儀展示相關的圖片,營造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深刻了傳統美德的前提下,在接受傳統美德所倡導的的理念下,吸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觀,這樣就使美德得以傳承和發揚,增強學生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逐步把學生塑造成具有適應時代要求的、高尚道德情操的新一代接班人。
作家余光中的《鄉愁》寫詩人站在臺灣的高山頂上遙望祖國、遙望大陸、遙望故鄉的凄楚情感。 詩文體現了于先生熱切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的急切心理,盡管歸心似箭,但在作者眼里今生難以回歸故土,只能寄希望于死后,更加凸顯出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一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多么有感染力的教育資源,相信學生不能不為之動容,也深信學生的愛國情感會油然而生,情懷會根深蒂固。
在語文課文中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諸如周恩來、常香玉等。在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強烈地民族責任感、自豪感,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艱苦創業精神。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染上了不良的習慣,這一習慣不但會敗壞社會風氣,嚴重影響國家的前途和民運。因此在語文課上,結合相應的資源,對學生進行艱苦樸素、艱苦創業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博大精深,關于廉潔奉公、誠實守信、孝敬父母、拾金不昧等主題在語文課文都有結合點,需要我們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善于捕捉這些結合點,并恰到好處的發揮,實現德育教育的最優化。
二、要立足于教材的特點
緊密結合語言文字所透露的信息,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現狀,是德育教育潛移默化、水到渠成、潤物細無聲。在熏陶感染之下,實現孩子們思想大的水平的提高。在具體實施時怎樣立足于教材呢?如:在分析人物的形象時,緊緊抓住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外貌神態的詞句,使學生能夠再現人物的形象,分析揣摩,做出道德所需的取舍,從而受到情感、觀念、意志的熏陶和感染,實現了情感 態度 價值觀的融合和統一;在凝結文章主題思想,突出傳統美德時,要引導訓練學生抽取概括主題思想、分析揣摩創作者的根本立場,這也是滲透德育的有效方法,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夜的工作》等。它們都是展現偉人高尚言行的文章。教學時緊緊圍繞周總理工作“勞苦”和生活“簡樸”這兩方面展開的,抓住重點句引領學生研讀、評析、感悟,教師巧妙的點撥、學生動情的誦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對人物心靈言行的觸摸,可以說情感體驗層層推進。我也教過這課,而且課堂上還出現了預設之外的生成,這個生成來自于學生的質疑。當時,我讓學生找到了體現“勞苦”和“簡樸”的事例,這篇課文文字樸實無華,沒有任何華麗的修飾,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對總理的熱愛和敬仰。選材方面以小見大、以點帶面,非常有特點在教學實施時,可以先讓學生從抓中心句作為切入點,抽取概括主題思想為“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我看見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引領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分析文本作者為什么說總理是辛苦的,是簡樸的?通過分析中心句的內涵,讓學生自己從心里體會周總理生活的簡樸,工作的辛勞,通過周總理的艱苦創業的美德,啟發教育學生也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傳統美德。
三、在語文課堂中要結合相關文本資源
隨著語文主題學習的全面推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配套“叢書”選擇有共同之處的文章來閱讀。同時聯系生活實際,聯想生活中的場景,從思想到理論再到實際人事真善美,讓學生為中國悠久、深邃、博大、精深的文明而驕傲自豪。雖然課堂上不能面面俱到、應有盡有,但可以提綱挈領、以點帶面,突出德育的主題思想。
“擼起袖子加油干”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為此我們教師要鼓足勁。為了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而傳統美德教育必須從學校抓起,從小學生抓起,從課堂教育抓起,從語文課堂抓起。充分發揮語文課堂,語文教師的作用,在課堂上,因勢利導,適時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在提高學生教育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思想道德過硬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才。讓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教育扎根于課堂教學中,把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一代代弘揚。
參考文獻:
[1]李俊.中小學德育的不足及對策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校長)2007,(04)
[2]田宏.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0,(07)
[3] 譚林.從人教版小學品德教材對比看我國德育課程改革[J].考試周刊.2008, (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