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薇
摘要:哈哈珠子由清代宮廷教育中的伴讀人員發展而來,專門指在皇子身邊伴讀的侍讀及侍衛。哈哈珠子在康熙時期權勢快速發展,成為清代皇權政治生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在隨后皇權高度集中與強化的雍正乾隆朝時走向沒落,至晚清已徹底淪為皇子的底層服侍人員,再沒有往日威權。哈哈珠子身份地位在清代政治中的演變,體現了皇權高度集中的結果。
關鍵詞:哈哈珠子;伴讀
一、哈哈珠子的來源
清代“哈哈珠子”最早由宮中伴讀發展而來,所謂“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 ①清朝對皇子的教育一直非常重視。清朝自入關后,隨著國家政權的穩定,統治者對皇子的教育逐漸形成系統化。順治二年( 1645),多爾袞接受了國子監祭酒薛所蘊的建議“命滿洲子弟就學,分為四處,每處用伴讀十人”。 ②多爾袞在選這四十名伴讀人員時,要求與滿洲子弟年齡相仿且年少聰穎,人員大多數來源于大臣子弟。這些人員很可能被送入宮中,與包括皇子、王子等在內的滿洲子弟一起讀書學習,充當“伴讀”,筆者認為哈哈珠子正是由這些伴讀人員發展而來??滴醯叟R朝后,對皇子教育高度重視,皇子教育逐漸形成制度化,成為嚴格的家法制度。我們所熟知的“哈哈珠子”即是在清代宮廷教育中設置發展來的,《嘯亭雜錄》中記載“上書房有伴讀,功課與皇子不同,其伴讀另有伴讀師傅”,該“伴讀”亦可出入上書房,且作為受業者,此描述的應該是哈哈珠子。哈哈珠子即為伴讀人員與皇子年齡相仿,又同為受業者。
二、哈哈珠子的選任
根據現有史料并沒有直接證據能找出哈哈珠子的選任情況,但我們仍可根據相關史料推斷出哈哈珠子的一些選任變化情況。福格指出,國初哈哈珠子的選任來源于于“大臣子弟”,而“不必盡是旗人”。③造成此種原因應該跟政治原因有很大關系。清初剛入關,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政治環境仍不穩定,在政治建設中又缺少相關的人才,而不必盡是旗人的選拔制度,此舉既有利于拉攏漢族官僚,又能培養專業人才,所以此時只要是大臣子弟,無論滿漢,都是有被選為哈哈珠子的可能。哈哈珠子自小與皇子長大,如果所跟隨的皇子將來能登上帝位的話,那就可能是在“在皇帝身邊逐步發跡”。④這巨大的未來發展潛力,使得各位官員都極力推薦自己的子弟去擔任哈哈珠子。至康熙晚末年、雍正初年,哈哈珠子的選任已由“國初的大臣子弟”擴大到了地方官員子弟,甚至還有不少宗室、覺羅充任。雍正帝時,覺得諸王自行挑選哈哈珠子有較大的弊端,不利于皇權集中統治。為此,他下令停止諸王自行挑選哈哈珠子,如有選中之人,也必須上報朝廷,聽后朝廷安排。筆者猜測此舉極有可能將哈哈珠子的選拔范圍改變,從最初的大臣子弟到地方官員子弟,選拔范圍越來越大,開始形成威脅皇權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經雍正、乾隆兩朝對哈哈珠子的打壓,哈哈珠子的地位已經遠不如康熙朝。乾隆帝時出于對皇權統治的考慮,一方面要求外任官員子弟入京供職,以體現身為皇室奴仆須付的責任;同時又嚴禁外任官員子弟充任皇子之哈哈珠子,以防內外交結。⑤這時的哈哈珠子已經被各大官員家所嫌棄,再不復往日之輝煌。
三、哈哈珠子與皇權的關系
哈哈珠子自幼隨皇子讀書學習,自幼相伴的成長經歷往往會使雙方建立起密切的私人關系,這也使得哈哈珠子在皇子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哈哈珠子的政治參與程度深受皇權的制約。表面上看來是皇子與哈哈珠子密切關系的背后,本質是皇子與哈哈珠子背后家族“勛舊家道殷實大員”之間的密切關系。哈哈珠子與皇子、皇室、皇權聯系密切,是清代中前期皇子爭奪皇權與儲權之爭的一支隱形輔助力量。由于哈哈珠子在皇權中所處的特殊位置,自康熙朝哈哈珠子的迅速發展到雍正、乾隆時期經過刻意的打壓隨后的沒落,哈哈珠子身份地位的迅速轉變,凸顯了皇權的高度集中。
注釋:
①《明太祖寶訓》卷2 《教太子諸王》。
②《清世祖實錄》卷16,順治二年五月戊戌。
③《聽雨叢談》,福格,第251 頁。
④《歷程·制度·人———清朝皇權略探》,楊珍,學苑出版社,2013 年,第296 頁。
⑤《清高宗實錄》卷422,乾隆十七年九月己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