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鵬
摘要:我國的鐵路建設還處在粗放狀態,建設和運營時出現的環境污染給社會帶來了嚴重后果。論文分析了鐵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制定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以及論述了鐵路建設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和趨勢。
關鍵詞:鐵路建設;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策略
“鐵路建設與運營對環境的影響與評價”這個問題在國內外來說研究都不是很多,我國在青藏鐵路規劃與建設前,只有一些零散的環境保護法規和政策。沒有一套完整的影響評價體系和監管體系。隨著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各種工程建設時出現的環境污染給社會帶來的嚴重后果等層出不窮。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鐵路建設時的環境影響等相關問題浮出水面。防止環境污染,如何保護當地自然環境這些問題有了很多實質性的研究和突破。
(一)鐵路建設期存在的環境問題分析
對土地資源的影響。鐵路線路越長,通過地區的生態系統越復雜,導致的破壞程度越嚴重。除鐵路本身占用土地外,施工期間,為修建鐵路而建筑的大型臨時設施、臨時房屋等也占用很多土地;施工過程中機械碾壓、施工人員踐踏等又會帶來青苗損失。若不采取積極措施,會使這些土地長期被廢棄。修建過程中,由于開挖路面取土填筑路堤、開鑿隧道等,對山坡及表土攪動較大使周圍植被遭到破環。若恢復不及時,在大雨條件下,極易引起侵蝕產生局部水土流失。施工中,存在大量的棄土棄渣。若對此處置不當,暴雨作用下產生的泥石流會危害農田,淤積河溝破壞水利設施,并影響周圍自然環境。對水環境的影響,某些鐵路沿線河塘密集,灌渠密布。施工生產生活廢污水的隨意排放,會使地面水受到污染,引起水體COD、LAS、礦物油等指標上升,甚至會污染飲用水源。施工噪聲的影響。在開山放炮和機械化施工階段,各種施工機械會產生的噪聲污染。推土機噪聲級78~96dB,攪拌機噪聲級75~88dB,重型載重汽車加速時噪聲級可達88~93dB。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在干燥的季節施工,二次揚塵是污染大氣的主要因素。機械化施工路段燃油施工機械排放的尾氣,會增加該路段的大氣污染負荷。
二、環境影響評價
(一)可持續發展下環境影響評價應解決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經過幾十年的環境保護實踐中得到的共識。其實質是人口、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互相依存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因此環境影響評價的核心問題是堅持建設項目必須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目的和原則。保持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通過環評回答并解決由于開發利用產生的對自然資源保護的問題,也就是生態平衡的問題。“可持續性”通過科技進步和政府干預得以實現。是經過完整科學的環境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和嚴格的環境管理來落實。對可再生資源要將開發利用速度保持在資源的再生速度之內,同時保護資源再生所依賴的生態系統,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持系統。通過環評求得可再生資源的“最大可持續使用量”;對不可再生資源,通過科技進步和行政干預手段減少自然資源的耗竭速率,通過環評分析判斷不可再生資源的“最佳使用量”。這將是今后環境影響評價應該回答的問題。關于可持續性有三個原則應當遵循。這就是:
(1)可持續性的輸出原則:人類排放的廢棄物應在區域環境器化范圍之內,而不使該區域環境對未來廢棄物的吸收能力降低。所謂環境器化能力,是指環境在一定時間內吸收消化人類行為輸出到環境中的廢棄物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有限的,超過這種能力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那部分廢棄物則通過各種形式的遷移,轉化最終積累于環境之中,若積累量過大,則會妨礙環境系統的器化能力,并將降低環境吸收的能力。
(2)可持續的輸入原則:可再生的環境資源輸入的獲取率,應小于或等于這種資源的再生能力。任何可再生資源都有一定的生長率,這是人類利用該資源的一個客觀的限制條件。
(3)準可持續性輸入原則: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率應等于可再生替代物質的生產率。對于不可再生資源不存在可持續的產量。我們不應讓這些資源在地球上消失,應維持這些資源的存在與后人共享。因而對于不可再生資源尋找可再生的替代物質是維持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性的唯一辦法。
(二) 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趨勢
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人類經過幾十年的實踐中認識到的一條正確的經濟發展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就要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人口、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維護生態平衡良性循環。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建設項目前期環境管理的重要內容,也必須把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在環境影響評價內容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建設項目的全過程評價:從生產的單一過程的評價向生產的全過程評價發展。環境評價不僅依賴于建設項目的工程可行性,更要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環境資源的總體配置,在一個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投產、產品流通直到消亡的全過程中,每個環節都將產生附加投資、并消耗環境資源。因此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應注意到由于附加投資的資源配置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使總體環境資源配置合理,達到平衡。
環境資源價值的計價及補償:人類在發展建設中要利用環境資源,尤其要消耗不可再生的環境資源。這些將會對后代人的生存發展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對于任何資源的利用關鍵都是通過最小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并保持其可持續性。因此用何種方法使擁有的環境資產發揮最大的效益,就存在著環境資產利用問題;用何種方法確定當代及后代環境資產的獲取及分配,存在著環境資產獲取與分配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當代人如何對后代人進行環境資源補償的問題。因此對環境資源定價,利用環境資源付費是必要的。在環評中研究建設項目時環境資源利用的補償費用,通過這些費用轉化為開發可替代的環境資源,保證永續利用,建立環境審計的科學理論與方法顯然是必要的。
建立完善的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與以往的環境影響評價相比,未來的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描述當前環境狀態的環境指標,即環境現狀評價;第二部分應是對環境產生影響的環境指標體系,即建設項目的污染因子篩選及預測;第三部分應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指標,包括可持續性的輸出、輸入指標,環境資源價值及補償、環境審計。環評要論證建設項目對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否科學合理,以及應采取的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