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
摘 要: 作者通過對《圍城》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比較性分析,從悲劇性等方面揭示生命的悲哀、人生的悲涼,并指出即便如此也要正確地面對生命,積極地生活,而不是消極地逃避。
關鍵詞: 悲劇 《圍城》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1.引言
《圍城》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兩部作品都以戰爭為背景,講述知識分子不能為自己掌控的命運。盡管后者的政治色彩更強烈一些,但它和前者一樣感喟的都是嚴肅的生命話題。《圍城》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的角色一樣有著悲劇性的命運,然而他們卻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得以呈現。圍城闡釋的是生活,是欲望和痛苦。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圍在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恫荒艹惺艿纳p》中的生命內心都充斥著一種無法控制的情緒,潛意識中無法說服自己,當矛盾抵觸到無法容納的時候,人就選擇逃避,企圖感受真空中的生活,然而生命背負不起這種“輕”,人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最終殞滅??傊?,兩本書都在講述這樣的故事:人在經歷了之后忽然發現自己曾經做的一切都是值得懷疑,甚至都是荒謬而錯誤的,此時的心境是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即使企圖彌補,也會發現生命是沒有輪回的,過去的再也不可能改變,正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說的:過去的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就這樣生命走向了死亡,更可悲的是有時連這種企圖彌補的心也遭到懷疑,也就是生命失去了依托,覺得一切都虛無。這種生存狀態比死亡更可怕,某種程度上就是絕望。
2.悲劇中的“生存壓力”
戲劇家曹禺把悲劇的起因歸為兩類:一類是人自身的因素,一類是機遇和環境的作弄。《圍城》中的人物命運悲劇在于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尋求到人生的問題答案,這里沒有簡單的好人壞人的道德評判,沒有善和惡的沖突,唯有共同的便是那種被無形的命運之手撥來弄去、無所適從的悲劇感。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弱質知識分子形象,有著諸多人格弱點,他聰明到能夠看透俗世卻懦弱到不能自拔。他在社會中處處碰壁,被社會現實逼迫得無路可逃,他本身具有一種知識分子獨有的特質,摒棄世俗,厭惡無休止的糾葛,但與此同時又具有一種對現實的美好充滿希望的欲望,他一方面對現實抱有美好的幻想,另一方面沒有勇氣摒棄自己所厭惡的社會存在的一切,這種無奈與矛盾正是他的悲劇所在,他人生的悲劇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涂抹上去的,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自己既看不慣又覺得可恥的,即稀里糊涂,每每做過就后悔和懊惱,明明瞧不起騙子,偏偏購買了假文憑滿足家人和自己的虛榮心,而且要用知識分子的酸腐為自己開脫。方鴻漸知道虛榮不好,卻無法擺脫。人有太多不為自己控制的地方,當人格的力量不夠強大、意志力不夠堅強、立場不夠明確的時候,庸俗和市儈就會占上風。
在愛情上:對春光般妖嬈的鮑小姐他是內心鄙視的,然而經不起別人的幾句調情,屈從了自己的性本能,怎奈鮑小姐只是逢場作戲,對蘇文紈明明是不愛的,卻在無聊的時光里,三番五次地迎合她,甚至違背自己的意愿吻了她。他以后很多時候都在為自己的這些做法付出代價。蘇文紈知道真相后,報復性地向唐曉夫歷數了他過去不正派的作風。加上一些巧合,方鴻漸失去了真愛的女人。這種失去讓他體會到了切膚的痛,以至于他對以后的生活變得有些冷漠和麻木。失戀后的方鴻漸應聘去了三閭大學,故事到此方鴻漸已經失去了生活的信念,愛情不如意,事業也讓他吃不消。留學國外的方鴻漸并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加上他性格懦弱,難免不受人排擠。最后他不僅沒有得到校長承諾給的位置,連立足之地也沒有了。方鴻漸有學識,能看透人,然而身處在這樣一個社會,耳聞目睹許多社會的陰暗,他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反抗,想適應又心有不甘流于俗,于是他的事業磕磕碰碰,他終不被任何人接受。憤然離開了三閭大學,他的事業以失敗結局。然而他又成了婚姻的悲劇主角。方鴻漸后來有些逆來順受,在很多事情上都湊湊合合。選擇了平淡的婚姻,娶了自己并不中意的孫柔嘉,最終婚姻生活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生命似乎就這樣循環下去,沒有任何轉機。《圍城》所表現的不僅是人生路途的悲劇性遭遇,更重要的是人生的理想與價值觀念的徹底幻滅,沒有一個正面積極的理想得以實現與肯定,也沒有一個人能掌握生命之水的流向。人生悲劇主要是:孤獨和隨之而來的生存的壓力,自我懷疑及不斷的沉淪,所以這是一部文化人的悲劇。
如果說方鴻漸的悲劇在于他性格的懦弱的話,《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的人物則幾乎個個個性鮮明,有自己明確的立場和人生觀。然而悲劇色彩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的人物太急于為生活找到一條出路,想把任何問題都搞得明明白白,然后給出明確的答案。太聰慧的人容易把問題絕對化,太智慧的人最容易失望,因為他太期盼自己的付出得到回報,而得不到時,失望就更大。主人公托馬斯是生活得最重的人物。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醫生、丈夫,他身上有著不可推卸的多重責任。然而這些過于深重,以至于壓垮了他,不斷地逼迫他逃離本已丑陋的現實社會,他崇尚自由,拒絕一切束縛,甚至在婚姻方面,認為單身是自由最好的表述。他選擇與多個女性保持關系,似乎一直在用潛意識說服自己,說白了好似在使自己的做法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當離了婚的妻子拒絕他探望兒子的時候,他甚至別出心裁地開始利用人類邏輯思維的大腦并且發明了“性友誼”“三三原則”來逃避為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他拒絕愛只是以此保證生活的完整性和自在性,并且周旋于每個情人之間,這種放縱自我、逃避責任的生存態度決定了托馬斯與情人之間只是一次性的,她們于他只是匆匆的一過客,并不是他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一個人,并沒有給他的生活劃過或留下任何痕跡,也沒有給他增添一絲情感,一丁點責任。他以為自己的這種做法無懈可擊,然而愛情闖進了他的生活,他不能自制地愛上了特麗莎,然而這并不符合他長久以來的處事原則,所以他一方面傾心于特麗莎,另一方面與其他情人保持密切關系,他的這種做法使自己深愛的女人特麗莎生活在噩夢之中。即使托馬斯改變自己的初衷,開始妥協,接受這個荒謬的世界早已設定好的游戲規則,開始與他一見傾心的特麗莎一起承擔生命之重,情況也沒有好轉。早已融入骨髓里的反叛意識在他們婚后不久便再次蘇醒,于是托馬斯不顧特麗莎的痛苦和郁悶,依舊在不同女人身邊逗留,噩夢成了特麗莎生活的主題。無疑妻子的噩夢也是他要背負的一個重擔,他總是被她將死去的想法折磨著。問題的癥結在于托馬斯不認為自己的婚外性生活影響他對特里莎的愛,而特里莎甚至也相信他的愛,可是每個人還是生活在痛苦中。托馬斯做不到擯棄其他所有女人。他無力控制自己不與其他女人保持密切關系,也看不出有這種必要。他自己知道得最清楚,他的戰績并沒有威脅特麗莎,那么為什么要斷絕這種友誼?特里莎也停止不了對丈夫的懷疑:“托馬斯,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知道我不該抱怨。既然你是為了我才回布拉格的,我已經禁止我自己嫉妒。我不想嫉妒。我猜想我自己只不過不夠強悍,受不了它。救救我吧!求你!”人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意識和無意識相互斗爭,人內部多少有自己無法左右的東西,事情總是發生意象不到的變化。endprint
3.悲劇是生命的一種色彩
這兩個故事在背景上都選擇了戰爭,這本身就預示著故事的悲劇性,因為悲劇的最大特色是人的無奈和不能操控。戰爭中的一切都是無序和混亂的,任何荒謬可悲可嘆的事情都會發生。方鴻漸的悲劇一生有很多偶然性和社會性的因素在里面。因了戰爭方鴻漸的家庭敗落,因了戰爭他輾轉去了內地,經歷無數坎坷,從而使他的許多人生選擇都沒有計劃性,幾乎一切都聽從命運的安排,這樣的生命充滿了變幻和偶然。方鴻漸一生最大的悲痛莫過于失去唐曉夫,這件事情沒有偶然性也是不可能發生的。假使方鴻漸在雨中多等一分鐘,假使方鴻漸不把打電話的唐曉夫錯認為成蘇文紈,一切都會有回環的余地。然而假使只是假使,僅僅表達人的愿望而已,不是現實。在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左右下,方鴻漸做的許多選擇都有點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偶然性和不可預計性夾在其中,人根本無法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托馬斯因為戰爭被迫放棄自己的職業,來到一個小鎮上生活的他最終和妻子死于車禍。特麗莎一生都在逃避母親的影響,最反對母親毫不優雅的原初般的生活狀態,然而最后她開始覺得自己是錯的。也許是生活太累了,特麗莎最后甚至認為自己和托馬斯之間的愛還不如自己和卡列寧之間的愛。托馬斯的情人薩賓娜一生追求反叛,然而到了最后,她也陷入了迷茫,懷疑自己這樣做的意義。薩賓娜的情人弗蘭茨得不到真心愛的薩賓娜的賞識,死后也沒有脫離老婆的掌控,他的碑文上刻著“漫漫迷途終有回歸”,這是他老婆對他的生活最大的曲解,而他死了,無力解釋什么。感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里的人都在過著徒勞的一生,無論生命初始時是反對的還是贊成的,最后都證明是錯誤的。
4.結語
對這兩部作品的解讀都不限于一個方面,但讀的時候確能體會到一種生命的悲哀。盡管如此,關于悲劇我們也要有正確的理解,不要因為生活本身的悲劇色彩就對生命敬而遠之。要體會到悲劇是生命的一種色彩,要學會熱愛生命,就要學會體味悲劇。
參考文獻:
[1]錢鐘書.圍城[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
[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香港:香港友聯出版有限公司,1979.
[3]米蘭.昆德拉,著.徐鈞,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4]加西亞·馬爾科斯.百年孤獨[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