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俊
摘 要: 落實因材施教原則,遵循漢語培訓的一般規律,從擬訂總體教學計劃、制訂課程教學大綱、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做好高校留學生職前漢語培訓要素之構建工作。
關鍵詞: 高校留學生 職前漢語培訓 要素構建
所謂高校留學生職前漢語培訓(以下簡稱“漢語培訓”),是指留學生通過接受漢語培訓,直接謀求與漢語應用相關的工作崗位。就教學理論而言,學術界關乎漢語培訓的研究成果甚少;就教學實踐而言,不少高校在漢語培訓要素構建方面不夠重視甚至急就章式安排,過于看重“靈活性”而缺乏相應的“穩定性”,妨害了培訓質量的“有效性”。接受漢語培訓的留學生在漢語水平基礎、國別、性別、性格、民族文化、專業方向及擬就業領域等方面存在較多差異。因此,高校留學生職前漢語培訓要落實因材施教原則,遵循漢語培訓的一般規律,構建相對成熟的培訓要素,包括擬訂總體教學計劃、制訂課程教學大綱、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建設等。
一、擬訂完備的培訓總體計劃
根據漢語培訓的一般規律與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擬訂職前漢語培訓總體計劃——《高校留學生職前漢語培訓計劃》,重在妥善分班、巧設課程等。
(一)妥善分班
參加職前漢語培訓的留學生人數和時間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所分班級多了,往往導致師資力量分配不合理;所分班級少了,往往影響培訓效果。留學生人數多時,可考慮按擬就業方向分班(此為優先級分班方案),如開設“商貿班”、“制造(業)班”和“文秘班”等;人數少時,可考慮按留學生入校時現代漢語水平分為“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等。
(二)巧設課程
漢語培訓課程設置重在“實用”,即強調漢語培訓要盡可能與留學生就業實際所需的現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甚至文化背景知識與技能相結合。靠近就業,漢語培訓才能“精”;貼近文化,漢語培訓才能“美”。據此,漢語培訓主要應設“實用漢語精讀”、“實用漢語泛讀”、“實用漢語會話”、“實用漢語聽力”、“實用漢語寫作”和“中國文化”等課程。
二、制訂規范的課程教學大綱
“要規范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短期強化教育,其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盡快制訂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短期強化漢語教學大綱……短期速成漢語教學大綱的編制應求簡忌繁,應既能起到規范作用又易于操作”[1]。對外漢語教學有總綱,如《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1988),而漢語培訓課程教學大綱的制訂則應能達到幫助接受培訓的留學生豐富現代漢語詞匯,較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漢語知識和技能,實現較流利地對現代漢語口頭與書面語料的理解和表達的目標。實際教學過程中,漢語培訓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兼顧基礎,重在提高,第二階段重在強化,兼顧就業。
(一)課程教學大綱對語言要素的總體體現
留學生就業所需的現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及中國文化等的綜合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要在所制訂大綱中著重體現。
語音方面,應附錄《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等現代漢語語音規范材料,供留學生接受漢語培訓時新學漢語音節或校正已學漢語音節發音使用。詞匯方面,應附收詞相對固定的《留學生職前漢語培訓基本詞匯表》。表中可保留《新HSK(1-6級)詞匯表》5000個詞語中的大約3000個,其中要按學科大類如“商務詞語”“教育詞語”“農業詞語”“新詞語”等對所收詞語加以標注。其中的“新詞語”可逐年更新所收錄詞語。語法方面,漢語培訓階段通常沒有可能安排較多時間進行專門的漢語語法教學,因而可附錄《留學生職前培訓漢語語法手冊》,供留學生自學或查閱。該手冊主要應包括現代漢語語法單位、詞類、短語、句法成分、單句、復句和標點符號等七方面內容。修辭方面,可附錄《留學生職前漢語培訓修辭手冊》。該手冊主要內容包括修辭概念、分類和修辭格。修辭格中主要學習常用修辭格,如比喻、比擬、借代、夸張、雙關、反語、對偶、排比、對比,酌情教學反復、頂真、回環等次常用修辭格。
(二)編寫具體課程教學大綱
“實用漢語精讀”“實用漢語泛讀”“實用漢語口語”“實用漢語聽力”“實用漢語寫作”“中國文化課程”等是漢語培訓的主干課程,必須編寫具體課程的教學大綱,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不斷完善。以“實用漢語精讀”課程為例,其教學大綱為“是現代漢語聽說讀寫綜合語言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課,相對于其他課程側重漢語語法教學。該課程進行現代漢語聽說讀寫綜合技能訓練,適當傳授語言理論知識,重在漢語知識傳授和漢語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培養。具體而言,教學內容包括現代漢語詞匯、語法、文字及寫作等方面的傳授與訓練。重點為現代漢語詞匯、語法的教學與練習”。
三、選擇適用的課程教材
(一)教師自行選擇已有教材
教師根據培訓實際需要,自行選擇已有教材。這些教材要求適合短期培訓使用,課文題材新穎、內容貼近生活、宜于就業等。如黃政澄《新編漢語教程》(第二冊)(漢語精讀)、李芳等《漢語天天讀》(漢語泛讀)、毛悅《漢語聽力速成》系列(漢語聽力)、劉德聯《中級漢語口語》(漢語口語)、鹿士義《漢語寫作教程》(漢語寫作)、韓鑒堂《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其中“實用漢語精讀”課程教材可與教者自編講義《職前培訓漢語語法手冊》同步使用。
(二)教師自編講義
再完美的已有教材都有特定的閱讀對象,不能完全適應各高校不同期次的漢語培訓需要。經過幾輪教學后,教者往往已了解留學生情況,熟知所講授課程內容,可著手自編講義(有條件的更可編成教材正式出版)。教者自編講義素材通常可以由以下途徑獲取:選編HSK相應等級真卷篇目及所附題目,摘編由權威媒體發布的各類文稿及留學生自行提供且獲教師認可的各類文稿(主要為留學生漢語習作稿)。以上講義內容均可含音頻、視頻材料等。
四、落實多樣的過程環節
(一)適當開展教研活動endprint
通過開展教研活動,任課教師了解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發布的政策法規,了解國內對外漢語教學新動態;集體或分散學習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增進不同教學層次、不同課程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的交流,增強合力,提高成效。另可考慮請任課教師提前備好所任課程的針對不同教學對象(即留學生所在國家、民族相關文化背景及留學生本人既有漢語水平等)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準備工作化“被動”為“主動”。
(二)積極組織師生交流
薛強等主張“創建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齊抓共管的大環境”“合理使用課外時間,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后者要做到“組織學員參與漢語課外輔助教學”“以社會實踐為契機,培養短期軍事留學生的漢語語感”“將中國文化的傳播滲透到漢語教學全過程,激發學員的語言熱情”[2]。這些都是零起點條件下留學生職前短期培訓的教學新思路。限于漢語培訓總體課時較短的現狀,課堂活動尤其是課外文化活動要力求“少”而“精”。任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組織留學生獨立開展或適當參與所在高校普通在籍生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師生交流主要體現在課內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指各高校相關部門(含二級分院)組織學生活動時,適當安排一些可以邀請留學生參加的項目。
五、建設穩定的師資隊伍
(一)教師數量穩中有增
當前,高校漢語教學師資隊伍相對穩定,但漢語培訓師資隊伍則有“湊人數”之嫌。某校漢語培訓教師中,直接擁有對外漢語專業背景的僅占總人數的15%;專業背景為漢語言文字學的約占25%,專業背景為漢語言文學或外國語言文學的約占30%;專業背景為非對外漢語教學、非語言文字學也非語言文學的約占30%。且現有漢語培訓教師多為兼職者,少有專職者。這種情況在普通高校尤其是沒有專門國際漢語教育學院的高校并不鮮見。因此,要保證漢語培訓的高質量,需要建設一支穩定的漢語培訓師資隊伍。除新進教師外,還應在本校范圍內“招兵買馬”,增加適合漢語培訓的師資人數。
(二)培訓水平穩中有升
除了增加師資人數外,還要努力提升培訓水平。從長遠利益考慮,要提高對外漢語師資專業學歷水平。要鼓勵校內青年教師報考對外漢語專業碩士乃至博士研究生;鼓勵新任年輕教師報考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鼓勵漢語培訓一線教師前往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相關高校實地交流、考察、接受培訓;鼓勵教師發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成果;鼓勵有相關外國語言文學專業背景的老師加強漢語言(尤其語音、詞匯、語法、修辭、漢字)專業素養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孫暉.關于編制對外漢語教學非學歷教育漢語教學大綱的幾點構想[A].本會.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薛強,郭興明,鄧波.零起點短期軍事留學生漢語培訓工作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1):136-137.
基金項目:鹽城工學院教育教改項目“地方工科院校對外漢語教學及管理創新研究”(編號:JY2015B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