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露天妤
摘 要: 古詩詞鑒賞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學生常常因為看到陌生的古詩詞而無從下手,在古詩詞鑒賞環節失分過多,是否真的“無跡可尋”?在古詩詞鑒賞方面把握好“二尋三看”,可以有效提高得分率。通過尋意象、尋寫作背景,看題目、看作者、看注釋這兩大抓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鑒賞古詩詞。
關鍵詞: 古詩詞 鑒賞方法 二尋 三看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賞析古詩文的要求,要求學生理解并欣賞淺易的古詩詞。綜合學生多次模擬考看,課外古詩詞雖然只有四分,但是失分率高。部分學生表示不能找到答題的有效方式。某些學生提出,古詩詞鑒賞虛無縹緲,不知從何下手。筆者基于古詩詞鑒賞復習課,根據學情提出古詩詞鑒賞的方法——“二尋三看”。
一、“二尋”——溯洄從之尋意象,知人論世尋背景
詩詞的本質是抒情,可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詩家詞人往往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表達獨特的情感。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經營”,有“遞相沿襲”的特點,所謂“日月依舊而光景常新”。所以,鑒賞詩詞,可以將解讀意象作為突破口,從而把握內容,感知情感,進入意境,領會主旨。根據意象表達的情感角度,將意象分為喜悅、閑適、哀思、愁苦等四類,以便學生在賞析古詩中分門別類地找準意象。
1.表達“喜悅”情感的意象。東風(春風)、小雨、美酒等多表達和諧、柔美、歡愉、希望和祝福。“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樂景寫哀情,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發的初春景物圖,詩人對于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整個身心沉浸于柔美、和諧的濃濃春意之中。又如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詩中開懷暢飲,采用反復的手法,不但寫出飲酒之多,而且寫出快意之至。
2.表達閑適情感的意象。白云、明月、清風、泉溪、東籬、桃源、南山、幽居、禪寺等意象多表達恬淡之情或歸隱之趣。例如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白云”高舉脫俗、隱逸不羈,常寄托對理想境界的向往。明月意象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營造寧靜、美好的意境。
3.表達哀思情感的意象。殘月、楊柳、長亭、沙漠、古道、斜陽、秋風(寒風)、秋雨、孤雁等意象抒發遠別懷遠、羈旅傷感、思鄉懷親之情。柳,同“留”,一般有感傷離別之意。《詩經·小雅》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既有表示挽留、不舍之意,漢朝又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寓含“惜別懷遠”之意。在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表達送別時的不舍。
4.表達愁苦情感的意象。梧桐、芭蕉、杜鵑、猿猴、流水等意象多寄托離別的愁苦;浮萍、飛蓬、蘆葦、孤舟多表達漂泊的孤寂。風吹落葉,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筆下孤獨憂愁的意象。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極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位亡國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重門深鎖,顧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從梧桐枝葉的縫隙中灑下來,好不凄涼。過去是居萬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階下囚,萬千愁緒,滿腔幽憤,盡在其中,亡國之恨何時了?又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著梧桐和芭蕉,每一聲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陣陣秋思和縷縷愁緒。“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以子規悲切之聲,渲染李白聽說好友被貶的同情和哀傷;“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借寫“杜鵑啼血”渲染江州的荒涼,表達白居易被貶的哀怨之情。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論述閱讀文學作品時對作者本人思想、經歷等的把握問題。它與“以意逆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是古詩鑒賞十分重要的步驟。例如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不了解王安石當時所進行的政治改革及改革失敗后的經歷,是很難悟透該詩的內涵的。《梅花》是一首自勉詩,完全可以看作改革家王安石的自我寫照。先看前兩句,“數枝梅”立于“墻角”已顯孤獨,“梅花”卻不以為然,依舊傲雪綻放,多么豪邁。這種不畏惡劣的環境、不怕挫折、不懼打擊的精神,不正是作者頂住各種反對、阻撓甚至打擊報復,艱苦卓絕地進行“變法”的精神的寫照么?讀杜詩時,應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強盛逐漸走向衰敗的時期,詩人陷身安祿山叛軍鐵蹄踐踏下的長安,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經受了國破家散的痛苦,因此才有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重嘆息,才有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憤感慨。讀蘇詞時,應知道蘇東坡平生經歷的命運打擊與政治風浪,以及其樂觀堅韌的稟性,所受禪宗思想的影響,這樣才能充分玩味他經常表現在詩詞中的性情與學養,才能領會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曠達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才能真正懂得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誠摯祝愿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報國情志……
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真正“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生平呢?下面將著重介紹“三看”。
二、“三看”——掩門自曉“三看”至,淡極始知花更艷
詩歌的情感理解就是解讀蘊含在詩歌字里行間的情感和觀點。通過“知人論世”可以較好地體會作者創作詩歌的緣由和感情基調。在實際答題過程中,學生較難把握其中奧秘和答題技巧。那么,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著重教授學生從三個方面綜合考量賞析詩歌:標題、作者、注釋。
一看標題。詩歌的標題是詩歌的眼睛,是我們理解其思想內容的鑰匙。不少詩歌的標題對詩歌的類型和內容起著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廣陵》的“送”,表明這是一首送別詩,主要抒發詩人離別之情。又如《出塞》、《從軍行》則顯示此類詩歌應該是“邊塞詩”,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再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酬”,可見這首詩酬贈詩,是古代文人用來交往應酬的詩歌或者贈給親友同人的作品,多表達自己的感謝。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答題就有了針對性。endprint
二看作者。首先我們通過作者,確定時代背景。每個時代的詩歌藝術都有自己時代的特點。比如,錢鐘書說:“唐詩多以神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唐代政治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詩歌創作繁榮,流派眾多,題材風格豐富多樣,詩人輩出,佳作如林。邊塞詩風格豪放,田園詩清新自然,“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名垂千古。宋代城市生活豐富,又經歷了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等時代變遷,詞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形成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視野廣闊,氣象恢宏雄放;婉約派音節諧婉,情調柔美。宋代文學家的生活經歷,比起唐代李白、杜甫等都要簡單得多,比較重理智輕情感。另外,宋代強化了文人對于國家政權的依賴性,文人注重對國家和社會的政治責任和道德義務,所以詩歌風格多凄涼蒼勁之感,內容多憂國憂民、感傷國難之作。元代散曲題材廣泛,語言通俗,形式活潑,廣受民眾的歡迎。元代漢族文人進取無望,心情壓抑,散曲多感嘆時世、歌唱山林隱逸,既表現了元曲作家蔑視正統禮教,又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了一種消極避世的思想。
其次,要關注作者的創作風格。先看主體風格,是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后看個體風格,作者的整體趨向和風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特例作品存在,如李清照、陸游等。
三看注釋。古詩詞前面的“序”,或交代創作年代,或交代創作緣由、經過,或交代創作背景,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序)》,它對理解詩詞思想內容至關重要,鑒賞時不能忽視。詩詞后附有注釋,一定要仔細審讀,因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介紹作者、朝代,有的解釋詞語,幫助解讀詩詞,甚至還可以暗示題目答案。
總之,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要體會詩文的妙處,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圖,注意和掌握鑒賞古詩文的方法,做好反復品味,仔細咀嚼,運用已有的知識,梳理自己的思想,認真體會情景,真正吸取其內涵,才能切實提高古詩詞的鑒賞水平,充分理解古詩詞的意蘊,考生要堅持做到“二尋三看”,尋找獲得古詩文鑒賞題高分的蛛絲馬跡,獲得比較滿意的分數便不難。
參考文獻:
[1]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2]夏承燾.宋詞鑒賞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3]高有奎.詩詞鑒賞三步驟[J].晉陽學刊,2000(4).
[4]宦婧.古詩詞鑒賞方法談[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