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高職外語教師認知角度出發,結合高職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內容與現狀,探討高職外語教師專業發展途徑,進而促進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高職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職外語 教師認知 教師專業發展
由于教師認知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強大的影響,加強英語教師認知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對于目前的高職教育顯得非常必要和急迫,因為再好的教材、再好的設計,最終都要通過教師才能落實到課堂。當下,高職外語教師雙師人才少,遠離合作與溝通,存在認識和偏差不足等問題,很難滿足培養復合型、綜合型人才的國際化高職教育需求。本文在梳理教師認知的內涵、產生的緣起、發展及其研究內容的基礎上,以高職外語教師認知為邏輯起點,結合高職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探討我國高職外語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進而達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高職外語教師認知研究
1.教師認知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后工業社會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人的認知研究逐步得到重視直至七十年代以后成為美國及整個西方心理學的主流,教師認知成了國際上教師教育研究的重要領域。教師認知研究先后經歷信息加工、建構主義、社會文化認知、生態發展與動態系統發展等研究范式的轉變。教師認知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普遍接受的觀點有Borg(2006)主要指教師的心理世界,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信念、知識體系和做出教學決策的過程,是教師對教學、師生、教材、課程、自我、課堂活動等的觀點和看法。2015年著名學術期刊《現代語言期刊》(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1)的語言教師認知專題系列論文,將語言教師認知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將語言教師教育者與語言教師學員之間的情感與認知交往(Golombec 2015)、語言教師哲學(Crooks 2015)納入研究范疇,拓展了語言教師認知研究領域。
目前,語言教師認知作為一個整合式概念已經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與使用,其內容涵蓋教師知識、教師信念、教學原則、教學理論、教學態度、教師決策、教學哲學,甚至包括師生間的情感與認知交往。
教師認知研究主要揭示教師的心理世界,包括教師思維、教師學習、教師信念、態度、動機、教師知識及對教學實踐的影響。教師認知研究的內容隨研究視角及研究范式的轉移而變化。教師認知在教師教學及自身專業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高職外語教師認知研究
高職教師是教師隊伍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高職教師的認知問題直接影響高職教育的成效與發展,故而值得關注。雖然高職外語教師在各個方面積極進取,但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下面就高職教師認知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高職外語教師自身定位認知
高職教師不同于中小學教師,屬于大學教師的一個群體,因此某些高職教師有一定的優越感,但又和本科類院校教師有很大的不同,擔負的是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教師的成長經歷、受教育背景、學歷理念等對目前的工作是一個很好的鋪墊與基礎,但又存在差別,尤其是外語教師。如何將外語知識與學生的職業發展相結合,如何對自身進行合理的定位與認知直接關系到高職外語的教學效果。
目前仍有部分高職教師認為“英語就是一個工具”,對其發展不樂觀,認同度低,甚至部分教師希望在高職不上英語課,認為“英語無用”,教師對學生的信心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兩者都有挫敗感,學生感覺無法進步,教師失去應有的成就感,出現雙方的抵觸,說明目前的英語教學出現問題。這些教師的認知需要改變,心理急需得到調節。首先需要教師積極調整自己的觀點、信念,從正面引導學生,而不是相互抵觸,相互負面影響。教師同學生一樣,在他們認為不滿意的工作狀態下工作,教學熱情和潛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這說明教學機制急需改進。
(2)高職外語教師與教學對象的情感和交往認知
高職學生的生源特殊,學生主要來源為職業高中、中專、普通高中,基本都存在文化基礎差、入學低、學習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學習習慣不好等問題。部分學生因為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問題導致接受知識比較慢,而且課余時間不能自我克制、主動學習,對于人生的長遠打算缺乏認識,或是害怕考慮或是逃避這個問題,缺乏青年人應有的對知識的渴求、涉獵及銳意進取的精神。高職院校教師的來源和學生截然不同,主要為普通高校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一直是普通教育,大多曾是成績優秀的學生。這就導致某些教師在教學當中習慣性地以自己在學校時的標準要求學生,以自己的學習經歷教育學生,擺脫不了自我認知的束縛。
高職類學生英語基礎課水平普遍差,需要老師的主導作用更強一些,并非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全部擺脫老師的主導,否則將成為一盤散沙,反而達不到教育目的。教學是相互的,可以彼此激活思維,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師生交流,并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成為學生之間交流的溝通者。
(3)高職外語教師教學認知
教師對教學的認知主要包括教學知識、教學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態度、教學哲學等,高職外語教師大多都是以英語語言學科為主的外語專業教師,英語語言知識體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與當前高職教育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教師行業英語、ESP教學能力的需求存在偏差。在當前的高職英語教師師資隊伍中,復合型專業及雙專業學歷和具有行業實際工作經歷的人才都比較少。教師隊伍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專業學習和工作經歷等是制約當前高職英語教師正確認識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并根據專業人才能力結構設計英語教學的主要原因,是當前高職英語教育不能滿足專業人才英語使用能力培養需求的關鍵。
由于高職英語教師對以能力為中心的英語教學理念的認可,越來越多的教師摒棄純粹的語言教學和語言能力培養,理念上認識到高職教育需要根據職場語言應用需求,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大多采用任務教學和情景教學。當然,針對學生基礎薄弱的情況,進行基礎知識的傳統教學不少。endprint
當前,高職英語研究的重點在以實踐教學和工學結合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還關注不夠,尤其是對教師教學認知、職業教育環境下的英語教學理念的構建、對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生英語使用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等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高職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規定高職外語教學目標是“使用為主,夠用為度”,培養學生在職場環境下應用英語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即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高職外語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鑒于上述對高職外語教師認知的研究,本文的專業發展素養采用三維空間結構,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態度(心理,觀念,師德)、專業能力(教學能力,思維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
1.專業知識
(1)廣博的外語知識
學習語言離不開扎實的基礎知識,但是僅僅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是不夠的。學習語言,是學習一種文化,學習一種思維。外語教師應該具備該語言的各類知識,不只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風土人情等,并進行文化對比,對于高職外語教師的要求則更是。在學生現有水平的基礎上,要將各類知識融于教學中,在靈活運用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語言技能,加深文化引導與理解。對于高職外語教師來說,更具有挑戰性。
(2)系統的教學理論基礎
外語教師的語言知識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教師掌握了,并不代表學生就一定能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如《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等,不斷學習各類現代科技方法與手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探討,不斷調整,完善教學,只有這樣外語教師才能更高效地教好學生。
(3)思維能力
近年來,思維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形式,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能力的差異不僅僅反應在教學設計中,在文化和語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方面等也存在密切的關系。教師的思維能力決定了教師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思維。無論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在科研中,都能發現教師思維能力的普遍缺失。這就需要教師在以后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尤其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
2.專業態度
(1)良好的思想素質
思想決定行為,換句話說,認知決定行為。如果一個教師沒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即使有再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也不會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影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因此,教師良好的思想和道德素養是教師專業態度的第一要素。
(2)教學要有激情
通過教師的肢體動作、語言、語調將發自內心的對教學的熱情體現出來,要善于運用幽默,活躍課堂氣氛。高職學生外語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動力不足,這就需要高職外語教師更加激情地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喜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融入教學,成為學習的主體。
(3)職業道德
高職外語教師應該具備更高的職業觀和道德觀。由于接觸到西方文化更多,思想更加開放,這就更需要外語老師嚴于律己,切記“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首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并樹立良好的榜樣。無論是在教學還是生活中,都要言傳身教,將正能力傳遞給學生,極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外語教學不只是外語知識的學習,更是文化的溝通與交流,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專業能力
(1)教學能力
在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在一定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原則、教學評估等。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機結合,外加教師的個人魅力與教學相關技能構成了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教師各方面能力的集中體現。外語教師除了需要外語理論知識、外語運用能力、外語教學理論及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整理、篩選、整合,采用適當的方式策略進行呈現外,還應具備良好的靈活應變能力以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并能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反思,進行學習完善。在此過程中,外語教師較強的表達能力、寬廣的知識面,均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起到了作用。
(2)應用現在教學技術的能力
當今社會信息科技滿天飛,為教師的課堂設計、課內外的教學及學生的操練都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外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根據課程的內容與特點,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與形式(如PPT、微課、微信公眾號、app、網絡平臺等),有效結合課上課下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信息的變現力和感染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科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科研能力是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外語教師必須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及時更新自己的理論知識,站在理論高度指導并完善現有理論。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單純地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高職外語教師更要不斷地學習,提高綜合素質、雙師能力,真正當好學生將來的就業導師。
三、結語
我們可以看出教師認知與專業發展內容上基本是一致的。教師認知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認知的進一步深化,是教師認知的最終目標,同時促進教師認知的改變。
對于高職外語教師來說,如何將外語知識通過簡單易懂、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需要外語教師對語言知識掌握得透,運用巧妙的思維。教師對職業的信念、態度決定了教師教學成效。如果教師信念強,就能大大提高教師的專業態度、專業能力,進而促進教師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知識的積累,教學經驗的豐富,教學的改革,環境的影響等,教師的教學認知會發生改變。高職外語教師在自身專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反思、培訓、科研和自主學習等可以促進教師認知的發展。
教師認知研究揭示了教師行為背后的內隱層面,即整個認知系統的要素構成、發展及對教學的影響作用;此外,環境因素對教師認知的發展和行為過程有很大的影響。教師認知對于充分了解教師的成長軌跡和影響教師發展的因素有積極的作用,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很好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陳仕清.國內外二語教師認知研究回顧與啟示[J].外國語言文學,2015(4).
[2]劉學惠,中繼亮.教師認知研究回溯與思考:對教師教育之意涵[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1).
[3]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05).
[4]崔琳琳.外語教師學習研究述評:理論、主題與方法[J].中國外語,2013(06).
[5]夏效剛.后大學英語時代高校外語教師認知發展內涵與課堂決策研究[J].外國語文,2013(03).
[6]徐泉.英語教師群體教學信念構成研究[J].中國外語,2014(02).
[7]成曉光,趙華威,王國華.大學外語教師語言哲學認知的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3(03).
[8]鐘富強,余麗莎.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教學認知調查研究[J].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3).
基金項目: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課題“高職外語教師認知與專業發展研究”(編號:2016KY16)。主持人:段慧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