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建+李雪早
摘 要: 通識教育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實踐,通識課程建設成為通識教育的重點和關鍵,通識核心課程是通識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建設它成為一個新的課題。目前專業文化課作為通識選修課的現象比較普遍,實施過程中既存在問題,又有建設成為通識核心課程的潛質,文章以汽車文化為樣例,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探索把專業文化課建設成為通識核心課程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 專業文化課 通識課程 通識核心課程
通識課程建設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重點和關鍵,通識課程建設包括課程科目建設和課程體系建設,目前一些高校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建設貫徹通識教育理念的通識課程科目,而是把一些專業概論課、文化課及與專業相關的交叉邊緣課降低要求直接拿來作為通識選修課開設,這樣的課程在實踐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多位學者指出,在當前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下,加強通識核心課建設被認為是實行通識教育最好的課程模式。如何具體建設一門通識核心課程,專題研究比較少,我們將從現有的通識教育選修課“汽車文化”入手,精心設計和管理,使其精致化、核心化、規范化,提高品位和地位,探討通識核心課程建設路徑和方法。
一、“汽車文化課”作為通識選修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分布必修型是指對學生必須修習的學科領域(一般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及在各領域內至少應修習的課程門數(或最低學分)做出規定的通識教育課程計劃[1]。我校實行分布必修模式,通識課程分為人文與社會科學,數學、自然與技術科學,文化與藝術,外國語言,學生發展輔導五大領域,共225門課程,汽車文化作為“數學、自然與技術科學”領域中的一門課程,在實踐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分布必修模式受到選修學分的限制難以達到通識教育的效果。通識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通過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培養具有綜合知識和綜合眼光的人才,分布必修模式的指導思想是通過規定不同領域內不同類型課程的學習,使學習者達成知識與眼光的綜合,不過分布必修模式要想達到通識教育目的,對課程體系設計、課程科目數量和學分比例都有一定的要求。我國通識教育的現狀是為了實現特定的教育目標,規定了眾多國家必修課程,所占比例非常高,而學校自主設立的通識選修課的學分則比較少,一般6分~10分不等,嚴重影響以實施分布必修模式的通識選修課的效果,難以達到通識教育目的。以我校為例,本科培養計劃規定畢業需180學分,其中專業學分121,通識學分59,其中公共必修課學分51,通識選修課學分8(4門),公共必修課與通識選修課比例為6.4:1,這與實行相同模式的國外及港臺地區大學有較大差別,麻省理工學院(MIT)要求每個學生選修HASS(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課)至少8門72個學分,占總課程的21.1%,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共同必修課程與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為0.28:1,日本大學共同必修課程與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為1:2,我國臺灣地區大學共同必修課程與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為1.5:1[2]。
其次,分布必修模式中課程內容“內容雜、結構亂、質量差、地位低”,也是影響通識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雖然進行了領域分類,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整體規劃和精心設計,課程構成上科學論證不足,因人(教師)開設、隨意開停(課)現象嚴重,導致通選課結構雜亂無章、有“拼盤”現象出現,學生從一門狹窄的課程修讀到另一門同樣狹窄的課程,沒有機會掌握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沒有機會綜合處理不同學科的信息和概念,這就背離了分布必修模式的真諦,我校汽車文化通識課就是“拼盤”現象的產物。
再次,汽車文化課程本身存在知識化傾向,就算被學生選為通識選修課,也難以達到良好的通識教育效果。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黃景坤認為通識教育的內容有三個層面的學習: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情感意志方面的學習,認為“情操意志的學習,是通識教育終極目標之所在,認知和技能的學習,是導入的前置階段”[3]。張壽松也認為,通識課程所反映的核心精神(或說基本目標)是“人”的培養,其次才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4]。目前汽車文化以專業文化課開設通識選修課,突出的還是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系,缺乏對技能與價值的關注,缺乏對知識背后意義的思考,不符合通識教育理念,這樣的課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通識課程,難以達到通識教育的效果。
汽車文化在分布必修模式中難以達到通識教育目的,課程內容本身也存在缺陷,解決的途徑之一就是課程精致化、核心化,使之成為一門通識核心課程。
二、“汽車文化課”作為通識核心課程建設的可行性
什么是通識核心課程,什么樣的課程適合建設為通識核心課程,這是建設通識核心課程前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最早提出通識核心課程概念,著名學者萊文認為:通識核心課程是指一組獨立于院系的轉為全校學生接受通識教育而設置的課程,它與專業課程相對獨立存在,而且多數課程是跨學科課程,所以有些課程需要不同系科的老師相互合作完成教學[5]。我們認為,通識核心課程是相對專業課程(包括以通識課程名義出現的專業課程)而言的,具有以下顯著特征:課程設置上非專業性、非功利性,不直接為職業做準備,以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建構為目的;課程內容上必須貫徹通識教育理念,不追求知識的學科系統性而追求知識的跨學科整合,不注重知識本身而注重知識對人的意義,即知識所內含的價值;課程地位上則處于核心地位,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重點課程和主干課程;課程實施上則有面向全校學生、需不同專業背景老師合作完成等特點。
通識核心課程建設是在通識理念指導下有意識、有選擇的教育行為,是一種“人為”的產物,具有指向性、生成性、計劃性、場景性等特點,各高校應圍繞通識教育目標,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建設通識核心課程。我們選定汽車文化作為我校的通識核心課程建設,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endprint
首先,汽車文化作為核心課程建設地域和學科優勢的考慮。我校位于以汽車工業為主的國家級武漢經濟開發區內,屬于應用型本科學校,汽車專業是我校的特色和優勢專業,課程建設具有地域優勢、學科優勢和師資優勢。核心課程建設的難點之一是對師資要求比較高,需要不同學科領域的老師共同完成,通識課程擁有專業背景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汽車文化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具有建設的潛質和條件。通識課程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通過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提升人文素養,汽車文化具有多學科性,涉及眾多學科領域,據王旭統計,汽車文化涉及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環境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藝術學等15個二級學科,這為通識課程內容的跨學組織奠定了基礎[6]。
再次,汽車文化內容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適合通識課程建設。汽車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工業發明之一,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汽車是當前最重要的交通工具,20世紀40年代美國就被稱為“生活在輪子上的國家”,而今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國,汽車產業已經是我國經濟中萬億級的支柱產業;汽車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與之相關的交通安全、環保、能源問題成為21世紀最關心的社會問題,如何正確處理它們,需要人類運用智慧,這與“關注學生成為一個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通識教育目標相契合。同時以模塊化組織課程內容的汽車文化也適合核心課程建設,美國大學聯合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ACC)指出實現通識教育目標的九種基礎技能:(1)探究、抽象邏輯思維和批判分析能力;(2)聽、說、讀、寫能力;(3)理解數據的能力;(4)歷史意識;(5)對科學的本質、科學方法、科學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的了解;(6)價值判斷;(7)藝術鑒賞能力;(8)國際性和多種文化的體驗;(9)深入學習的能力[7]。我們發現汽車文化很多模塊的內容經過通識化改造后能很好地體現這些基礎技能,例如,汽車品牌命名,通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理據型探索,形成品牌命名的規律性認識,能鍛煉我們“深入學習的能力”;跨國汽車企業的發展及歐系、美系及日韓系汽車特點的形成能提供“國際性和多種文化的體驗”;汽車外形的演變及車標元素的探索,能鍛煉我們的“藝術鑒賞能力”;汽車與能源環境關系的探索能夠使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能夠使我們形成健康的“歷史意識”。
三、“汽車文化課”作為通識核心課改革的實踐
我校一直在探索通識課程建設,2015年在《關于加強本科通識教育選修課建設的通知》中就提出建設“通識教育重點課程”和“應用型本科通識課程”作為教學質量工程的重點,計劃用5年時間,立項建設不少于30門通識教育重點課程。汽車文化作為通識核心課程建設也得到了學校及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2015年“通識教育理念下汽車文化課程改革研究”獲武漢市教育局教學研究重點課題立項,相關工作正在按計劃實施。
1.科學地界定本課程的目標
課程目標是人們所賦予的課程的功能性指向,關注的是課程能夠應該做什么,指向課程的結果,課程目標為課程建設提供方向,有助于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并可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和課程評價的準則,課程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科學地界定課程目標。汽車文化從專業基礎課改造提升為通識核心課程建設,課程目標則從注重知識的獲取轉移到注重“人”的培養和“人性”的完善,強調知識對人的意義和價值,具體表現為三個“轉變”:側重從提高工作適應性的角度拓寬專業知識面,轉變為注重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側重汽車文化現象的描述,轉變為汽車文化現象與社會重大問題的融合,注重培養學生合理的能力結構;側重汽車與社會簡單的“文理滲透”,轉變為汽車知識對人格的完善,注重汽車知識的德育、美育功能。為了體現課程目標的轉變,我們將課程名稱更改為“汽車知識與人文素養”,強調知識的工具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性。
2.科學地設置本課程的內容框架
課程內容直接關注應該“教什么”和“學習什么”的根本性問題,是課程研究者關注的核心問題;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以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依據,選擇能夠使學生行為改變的經驗為課程內容。專業文化課程一般具有學科發展的時間深度與跨學科的空間寬度兩個維度,我們將在專業文化課的基礎上,依據通識教育的價值性(完備理性、健康人格、美好情感)、基礎性(基本原理、基本知識)、綜合性(不同學科領域知識融會貫通)、時代性(新技術、新成果、新信息)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構建,初步擬訂以下八講,每講4課時:
第一講:汽車工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突出汽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二講:汽車名稱內涵及命名規律(用語言學符號理論對汽車命名進行指導,形成品牌命名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
第三講:汽車車標的藝術美(車標介紹,挖掘車標演變規律,欣賞車標之美)
第四講:007電影中的跑車(汽車品牌介紹、名車欣賞與電影欣賞結合)
第五講:F1方程式的藝術魅力(介紹F1方程式運動的基本知識,提高汽車運動欣賞水平)
第六講:汽車的潘多拉魔盒(汽車發展對資源、環境、交通安全的影響,培養學生健康的汽車價值觀);
第七講:怎么選擇、購買、使用家庭汽車(從消費者角度了解汽車購買使用常識);
第八講:武漢經濟開發區的汽車工業(我校坐落武漢經濟開發區,武漢經濟開發區與東風公司有歷史淵源,從地域文化延展課程內容)
在制訂過程中我們對專業文化課的內容進行了以下處理:首先是內容的“集中化”“生活化”提取,專業文化課內容追求知識的系統而全面,通識課程以人格完善為目的,只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能夠實現通識目標的內容,如汽車運動內容的處理,我們只選取最有名的F1方程式賽車運動,名車欣賞只選取大家熟悉的007電影中跑車進行鑒賞;其次是內容的“理性化”“審美化”提升,專業文化課中知識就是目的,通識教育中知識只是一種媒介和工具,知識的背景價值才是目的,如汽車的環境污染與能源消耗,不僅僅只介紹相關知識,更要培養大家正確的汽車消費觀,車標相關章節、車標的構成要素及藝術審美將成為重點;再次,通識教育與地域文化結合,突出內容的“感受性”與“生動性”,最后第八講就基于此。
3.科學地改革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
有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框架,課程實施就成了關鍵。汽車文化作為專業文化課,主要對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掌握,教學法采用最多的是講授法和多媒體展示法,考核方式則以知識考試方式為主,側重于對學生知識面或知識記憶能力的測評。通識課改后,我們將在教學方法、考核范圍與方法上進行變革,按照通識教育理念,建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深入思考為基礎的教學形式,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合作,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任務驅動、小組討論、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考核范圍從書本延伸到社會生活熱門話題、理論熱點和難點及前沿問題等、減少對書本知識的考核;改進通識課程考核方法,將學生平時作業、課程論文、參與課堂討論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都納入考核中,實行多樣化的考核,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77.
[2]張壽松,徐輝.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05(1):6.
[3]黃沖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7):6.
[4]張壽松,徐輝.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05(1):4.
[5]劉煉.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
[6]王旭.汽車文化基礎作為大學生通識課程的探討[J].科教文匯,2008(8):4.
[7]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States.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theCurrent Debate and Issues for Faculty[M]. Edie andLew Asserman Public Affairs Library.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武漢市市屬高校教學研究項目“通識教育理念下汽車文化課程改革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2015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