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張曉蘭+張清
摘 要: “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創新設想,是高職思政課教學對微時代的適時回應。通過全新闡釋“微調查”,探索“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中的獨特價值和實現策略,高職思政課教學逐步構建“微而深厚”的教育教學體系。
關鍵詞: 微調查 高職思政課 實現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當下我們無疑已身處全面微化的微時代:微信、微博、微商、微敘事、微思維、微民主、微政治、微文化等,當一切趨于微小狀態時,不難發現,平常性制約了宏大感,碎片化模糊了整體性,這種微形勢觸動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領域,促發了思政課教學的整體思考和探新。
面對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高職思政課理應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指導思路,植根思政課優秀深厚的教學資源,主動轉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創新性地將“微調查”契入思政課教學,借助多種微文化手段,把握思政課教學微理念和微策略,構建“微調查”基礎上“微而深厚”的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體系,承擔起培養社會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時代使命。
一、高職思政課中“微調查”的全新闡釋
“微調查”之名源于互聯網,原先專指網絡上無縫覆蓋各大社交網絡的“在線調查自助發布平臺”,用戶可以參與由市場研究機構、營利或非營利組織甚至個人發起的調查。因此,網絡平臺的“微調查”一般屬于專業機構運作,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專有平臺。
事實上,在今天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發展中,“微調查”作為互聯網絡早期單純技術的應用身份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微調查”已被不同程度地納入不同的研究和實踐領域,尤其在現代新聞傳播領域和現代教育領域里,初步呈現出了不同的姿態和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微調查”作為一種新聞傳播新范式,近年來被廣泛運用于新聞報道和新聞欄目,且成果顯著,典型案例為2014年9月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王剛發表“‘微調查:與時俱進打造特色優勢”,介紹人民日報的“微調查”欄目,從而“創新了報道理念,拓寬了報道模式,增強了傳播效果”。屆于此,新華網、江蘇零距離等多家媒體相繼實踐該方式,收效頗豐。新聞傳播中的“微調查”具有“微小、面廣、有效、深刻”的特點,在引導輿論、確證真相、澄清事實、弘揚正能量方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獨樹一幟、獨具特色。
另一方面,“微調查”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新手段,已逐步進入現代教育教學研究領域。盡管通過中國知網查找發現較少文章闡述“微調查”,但是確有文章研究對教學本身進行微調查,如費嶺峰“教學微調查初探”、“微調查:讓教學從‘經驗走向實踐”等。其中“微調查”一詞,指教師針對學生認知、學習起點、學生興趣、學習效果等進行數據調查和周密分析,進而把握學生學習狀況,從而有效實施教學的一種手段。盡管這種教學微調查主要針對教師,但其中充滿大量實用而高效的調查方法與嚴謹而理性的調查精神,值得思考和學習。
綜上,“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教學是以“微調查”為切入點,發揮其“微小、迅速、有效、生動”等特征和效能,借鑒新聞傳播和現代教育教學中的“微調查”實踐經驗,根植于思政課豐富深厚的教學資源,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對“微調查”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評價等要素進行全方位的教學設計,要求并鼓勵學生根據具體“微話題”,運用“微報道”、“微訪談”、“微剪輯”、“微音樂”、“微小說”、“微小品”、“微詩歌”、“微故事”、“微電影”等互聯網微方式進行選擇、分析、加工和創作,階段性地開展課堂展示與交流,引導學生對“微調查”進行歸納整理、分析研究,最終形成音頻或書面的調查成果,從而構建“微調查”基礎上“微而深厚”的高職思政課生成性教育教學體系。
二、“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獨特價值
“微調查”相對于以往較為大型且形式嚴格的調查課題而言,具有“切點微小、有趣靈活、實用性高、見效顯著”等特點,在形式和內容方面趨向多元化和個性化,符合時代氣質和學生實際,因而“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獨特價值。
(一)理論價值。
“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人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主動地認識和改造現實。“微調查”就是學生從認識向實踐轉變的一種微型橋梁,關于“微調查”契入課程的研究有助于豐富教育教學理論,拓寬理論研究視野。
“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現了新時代思政課課程改革精神。目前思政課課程改革最突出的體現就是:重新審視課程設計,鼓勵思政課教師針對具體青年群體,運用新途徑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不僅積極回應網絡影像時代新趨勢,大力發揮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讓學生通過豐富的影像資料、卡通形象、網絡語言和時尚素材體驗自主定制和知識重構的快樂,增加學習的獲得感,而且有助于教師完成價值引領和理想信念的課程任務,而且能幫助高職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社會、自我,增強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踐價值。
目前思政課改革倡導思想政治教育實務研究,提倡不完全沿襲傳統教育形態,而是倡導努力與學生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相適應。其實,多數高職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都開展過社會調查方面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們也看到其中的問題:思政課時有限,難以與理論教學協調;調查主題切口太大,學生無所適從;調查過程流于形式,學生敷衍了事;調查方式缺乏創造性,學生積極性不高。
“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是對調查類社會實踐教學的一次新策略,它突出了“微調查”小而靈活,簡單而深刻,有趣并且有意義的特點,以此取代以往較為大型且形式嚴格的調查課題。這一舉措為思政課教學一線教師提供了教學新空間,推動教學向柔性化和個性化發展,釋放教學新能量;這一項目對高職學生而言,大大調動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推動學生向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進發;這一項目會形成簡便操作的思路和方法,易于在思政課教學改革領域推廣和分享。endprint
三、“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實現微策略
置身于微時代,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從課程建設理論向度而言,還是從教育教學實踐向度而言,都面臨著時代命題和現實命題的挑戰,創新是尋求解決的根本出路。“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教學改革,為高職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了新手法和新體系,為高職思政課的出色發展和魅力顯示提供了新策略。
(一)洞隱燭微:把握學生心態,轉變教學理念。
高職思政課是影響青年學子的重要思想平臺,是正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渠道,是認識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思想陣地,是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當今社會思潮爭論的理論基礎,其課程本身的目標和特性決定了課程必然立于大格局和大視角。身處微時代的青年學生是微時代的天然主體,是互聯網時代的原生居民,他們比較關注切身相關的利益和微小的感觸。
其實從根本上,“人必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要求,只有這樣,人生才能充滿浪漫和美麗”,“90后”和“00后”青年學生作為當今社會生活的新人,他們本身正需要宏大的政治視野、嚴肅的理論思辨、深沉的時代情懷,才能緊扣時代脈搏,擁有飽滿的內心,實現自身價值,構建完善的自我。但教學實踐如何打通課程的宏觀主題與學生的微觀興趣之間的關系,融合宏大歷史敘事與微觀日常敘事,是課程改革實施的策略問題。
教學者應該因時而進,順應微時代,更新觀念,重視學生的微情感和微需求,在教學理念上尋求突破。“微調查”正是以“微調查”作為載體,運用其微型化、微小化、微量化的特點,對學生思想進行有效“微定制”,滿足高職學生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各種現象的好奇心,構建起從認識向實踐的一種微型橋梁,創造教學微環境,重視微熏陶,用學生熟悉而喜愛的方式,觀察社會、關心國家發展,主動理解、把握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成為大視野、大格局、大胸襟的時代青年,提高高職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自我解釋、自我判斷、自我解決的能力,為進入社會做最完善的準備。
(二)積微知著:尊重學生個體,關注學生能力培養。
“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實際上是對個性化課堂的探索。這一探索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個體認知視角審視高職思政課內容,課堂要按照認知科學理論,尊重個體主體地位,重視個體實踐參與,提升學生個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
一方面,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才能。學生是理論認知的主體,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會基于自身認知能力,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興趣愛好對理論進行有選擇性的認知與接受,理論的認同實際上是個體理性選擇的必然結果。因此,“微調查”應注意尊重個體在理論認知中的主體地位,在提煉“微話題”時可以征求學生意見,甚至可以向學生征求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微”話題;在“微方式”的選擇中,依據學生對信息化技術的掌握情況,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的方式;在階段成果展示中,尊重每個學生的探索成果,傾聽并記錄,鼓勵交流觀點,碰撞火花。只有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學生才能積極地適應現實生活和改造客觀世界,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理論認知。
另一方面,重視個體參與,關注學生能力培養。對于學生而言,“微調查”中的“微話題”在沒有經過自身理論認知與學習之前,只是一種自在資源,只有經過主體選擇、分析、加工和創作才能轉化為一種對主體有用的理論資源,如果沒有學生廣泛參與的微創作,“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的良好收效將無從談起。在創作基礎上,學生個體交流尤為重要。書本理論認知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通過師生或生生對話交流而達成的,沒有這種微交流活動,就難以提高學生“微表達”的能力,遇到學習困惑時就難以獲得有效的指導,理論認知水平就難以得到切實提高。
(三)微而深厚:密切注重生成,追求教學新境界。
“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從本質意義上打破了講授式的教學,它已不再是單向而封閉的知識授受過程,而是教師、學生、課堂之間的開放式的對話與交流過程。因此,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和生成性,生成性正是創新性課堂的重要特征,密切掌控生成性是目前教育教學追求的理想教學境界。
追求教學新境界必然要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現實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理論修養、學術素養和知識儲備,遵循教材基礎理論,把握“微調查”的全新內涵和教學流程,把學生當成重要的生成性課程資源看待,課堂上要尊重和善待這種資源,使教學活動都能從學生實際思想狀況和實際認知水平出發。
注重分享技術生成。在“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政課過程中帶有大量技術因素,比如會使用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多種技術,這些技術常常不是單一地使用,大多通過組合運用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微調查”帶有的技術色彩會激發學生抒發自己的人生體驗和表達自我的欲望,調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和反思課程知識的積極性。
注重引導觀念生成。在階段“微調查”展示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傾聽學生對于“微調查”的設計、制作、調整和展示各環節的心理感受和經驗分享,敢于接受學生對于“微話題”的質疑,能夠根據思政課教學目標、教學宗旨、人才培養方向等要素,對學生作品中呈現的觀點加以引導和修正。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互動交流中發現并優選部分深刻清晰或富有創新的觀點進行簡要歸納,形成深層次、高質量的資源,達成共識,反哺原有的思政課課堂,使學生的健康人格、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得到和諧統一的發展,使高職思政課在師生和生生互動中理性成長,形成微而深厚的教育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美]帕克·帕爾默,著.吳國珍,譯.教學勇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6.
[2]蘇春景.當代中國特色教學流派的生成機制[J].教育研究,2015(9):104.
[3]李詠吟.審美與道德的本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
[4]佐藤正夫,著.鐘啟泉,譯.教學論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
[5]沈杰.“90后”:新時代變遷的風向標[N].中國青年報,2010-6-21(02).
[6]焦衛云,商奉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權式微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5(9):5-7.
項目介紹:2016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微調查”契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設計與應用研究》(批準號:2016SJD710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