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東
課堂枯燥使學生提不起精神,甚至會厭學。在學生個性十足的今天,創設良好的情境對提高課堂效率至關重要。那么如何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高課堂效率呢?我結合自己教學的一些實際情況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耳聞其聲,目觀其色,心思其意
(一)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新課標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所以,放飛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把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聯系起來,是對教師的課堂藝術的要求。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展現情境,既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在教學《新型玻璃》時,我放手讓學生在自學課文后,舉行“產品發布會”:學生選出一種自己喜歡的玻璃,假設你是該玻璃廠的廠長,現在你如何把你的產品推銷出去?同時也讓一些同學充當記者、經銷商和客戶,就自己想知道的問題進行發問。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記者的身份出現,將同學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加以提問,最后完成課后思考練習。整堂課學生學得其樂融融,又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
(二)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將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話也就是自己說的。在教學《去年的樹》一文,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并排演課本劇《去年的樹》。教學中,先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改編課本中角色的語言?怎樣表現不同的動作神態?然后在小組里自編自演,其他同學獻策獻計。最后選出代表在全班表演。這樣不僅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學習,還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充分運用多種教學媒體
現在,教學媒體的多樣化無疑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成為語文教學活動的潤滑劑。它把聲音、文本、圖形和圖像等多種媒體和計算機結合在一起。正確適當的運用多媒體不僅可以使師生關系得到質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打破地域界限,使經驗貧乏的小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感性地認識教材中的事物。多媒體制作成的動畫,還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學生在課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進行學習,使課堂學習成為他們的樂園。
二、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
(一)運用討論式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性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對所學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動腦思考,進行分析對比,進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追根求源,可較好地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培養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彩那天》時,我放手學生充分去討論“該不該把車還給庫伯”這個問題。當問題提出之后,出現了片刻沉默。這個時候,我知道同學們的看法不統一,有的想還,而有的不想還。可不想還的同學,他們并不愿意把他們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因為他們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會遭到其他同學的一樣的目光。這時,我鼓勵他們,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真的是“父親”,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你究竟會怎么做。在思考與討論之后不久,有的同學發表了應該還的看法,說出了原因,而還有的同學也說出了不該還的看法,并且也說出了理由。課堂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對立,必定會引發一場討論。在這時,我順勢利導,讓持各種觀點的同學都再次走進“父親”的內心世界,考慮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他會考慮到哪些問題。又經過了一場小組討論之后,很多同學都選擇了把車還回去,那些原來認為不該還車的同學在經歷了討論之后,在道德問題上,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二)運用開放式教學方法,開拓學生的知識面
如把優秀的學生邀請到課堂以自己親身經歷介紹經驗和體會,或組織學生到實地參觀等。結合教學內容,運用相機誘導和隨機教育的方法指導他們首先學會如何思考問題,繼而學會自己尋找正確答案,使思維在實際中受到更大鍛煉。開放式教學更容易給學生創造一個更為直觀的學習情境。到實地觀察,更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豐富的視覺效果。
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時,不管書中描繪的如何具體、如何精彩,可往往學生缺乏的就是合理的、符合實際的想象,如果把學生帶到一片具有蟋蟀住宅的草地上,那么,學生就會對蟋蟀的住宅有正面的認識與思考。蟋蟀是怎么挖的?住宅的特點又是如何?等等問題,學生都會在觀察中得到解決。
三、尊重學生的思考與見解
教師在尊重、理解、關心和相信學生的前提下,應給他們提供寬松的語文學習環境,給他們創造盡可能多的運用語文工具的機會,這是培養學生學習個性的重要條件,也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核心。這種良好的學習境界必須在教師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學生始終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如果不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將會使學生無法為自己選擇最佳學習境界、最優學習途徑、最好的學習方法,自然也就不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語文課堂上不停的講解、分析往往擠掉了學生使用工具的時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師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培養健全的人格和發展個性的關鍵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思維定勢。比如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們多半考慮的是學生的年齡層次和思維的共性,很少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個性出發,這就很難使具有不同素質的學生真正得到提高。再如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多習慣于群體活動形式,不考慮學生個性完美的發展。教師的封閉保守必然要影響到學生,不解放教師的教學個性,學生的學習個性也無從談起。
總之,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深入其中,能夠在教師的感染下真正的走進文本,使課堂效率得到提高,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有效統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