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遞進論述了纖維藝術中國風趨勢主要體現的三方面,以及在其影響下的藝術創作和對社會文化精神的指導及影響。
關鍵詞:中國風;纖維藝術;文化
中國風,即中國風格,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并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歐洲早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時就曾流行“中國熱”,直到19世紀以來才消退;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中國在全球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用,“中國風”的生命力繼續燃燒,而且這次更具有延續性和普及性。這種風格對于各種藝術形式都有所影響,包括纖維藝術創作。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纖維藝術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經歷著由傳統文化至現代文化的傳承、交融和演化,中國風纖維藝術作品即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加入中國傳統或現代元素,利用多元化的藝術形態、綜合性的材料、多樣性的中國特色表現技法等諸多因素,塑造平面,立體和空間裝置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同樣這也符合現代纖維藝術的基本特征。中國風的纖維藝術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表現方式和手段,運用創新的物質媒介進行藝術創作并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從特殊視角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度認知。
文化是推動中國風發展的一個重要要素,文化就是人類的生活方式。當今社會人們對個性化生活方式的追求,即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現代纖維藝術設計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中國風的內涵其實就是文化的一種表達?,F代纖維藝術的中國風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純粹地模仿,做出來的產品與幾百年前所做的那些十分相似,這種模仿是有價值的,但它絕對不能算作創作,只是文化的繼承。比如開封的卞繡,南京的云錦。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從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雙經雙緯的編織物痕跡,商周時期的絲織品,漢代的刺繡,到宋代的緙織,元代的織金錦……都為纖維藝術的發展提供精神家園歸宿和技術支撐。傳統汴繡技法在現代常用來繡制名畫,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而刺繡自商代黃帝時代就有了,這在周代《禮記·祭義篇》已有記載,目前仍流行的四大名繡都是以繼承傳統文化為目的,具有很強的收藏價值。
第二是傳統與現代結合型,即在表現形式上它是傳統的,但在功能上它是現代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文化傳承與相互交流的國家,經歷了數次民族大融合,漢族與少數民族通婚,雜居,更加促進了各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包容和諧發展,為現代纖維藝術提供了廣泛的技術支撐和精神依靠,代表中國纖維藝術的精神屬性。以印染工藝為例說明,它是中國各個民族重要的手工操作,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開始利用礦物、植物對紡織品進行染色,并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了各類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藝技術如凸版捺印、夾纈、蠟纈 、絞纈等,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這些紡織品,不僅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品,也是富有民族風格的藝術品,現在更是作為現代纖維藝術的一種表現技法被賦予新的生命力與藝術價值。除此之外,貴州少數民族如侗族的挑花,水族的馬尾繡等也頻頻出現在纖維藝術展的舞臺上。
第三是意念上的創新,這也是中國風的最高級表現。這主要在表現形式上它是現代的,即用現代的材料、構成形式迎合現代的文化精神理念,但它又代表著中國約定俗成的習慣和符號,這類纖維藝術作品在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使得人們更加容易辨別與接收,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中國風的現代纖維藝術具有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屬性的同一性。一方面纖維藝術貼近自然的材料本身有一種質感美,是其他任何繪畫手段所不能替代的,親近人類的材料屬性與中國天人合一,和諧相生的文化哲學理念具有同一性。1987年中國纖維藝術首次走向洛桑雙年展的舞臺的代表作,施慧與朱偉合作的《壽》,該作品以天然纖維為原材料,以龜甲為形,巨大的漢字“壽”赫然而立,甲骨字跡隱約可辨,從那時起,中國風的纖維藝術作品就走上了歷史舞臺。另外一方面中國傳統藝術審美趨向平面化,意象化,而傳統纖維藝術和大部分現代纖維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也是平面的壁毯形式,迎合大眾的需求與審美。再如現代纖維藝術作品《殘》,雖然作品為屏風式的立體結構,但主要創意是多層次的平面透疊表現,這樣不僅增強了觀賞者的視覺感受,而且創新了平面化表現,營造了虛無縹緲的中國風意境,其主要表現對象為中國傳統筆墨精神,使用夸張的形式表達語言,結合現代合成材料和技法,表現了微觀的筆墨變化,以小見大,將典型的中國藝術符號化,使人印象深刻。
小結:
現代纖維藝術作品所體現的中國風是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與原動力,這種追求促使人們不停地更新著對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的認知。在多種價值取向的交織下,中國風的纖維藝術作品從對人類直接的物質關懷轉向深層的精神關懷,將傳統優秀的文化精神和諧的融入當今社會,正如《考工記》所記載的“天有時、地有氣”,相信結合“材有美、工有巧”的纖維藝術本身特質,一定會使中國風的纖維藝術作品更好的服務于社會與大眾。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科林伍德.藝術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林樂成,王凱《纖維藝術》[M].上海畫報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有雯雯,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教研室講師;
研究方向:纖維藝術
主講課程:《纖維藝術》、《室內紡織品配套設計》、《扎染蠟染設計與制作》
學術與社會兼職:中國創意同盟會員
教育背景:2001-2005天津美術學院文學學士學位,2006-200天津美術學院文學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2009年至今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教研室,
代表研究成果和作品:
纖維藝術作品《時光.拾遺》獲2016年第二屆中國拼布創意設計大賽銀獎
纖維藝術作品《匯聚一堂》榮獲2011年河南省工業設計大賽一等獎
《河南旅游紡織產品市場開發與設計研究》榮獲2014年河南省社科聯優秀調研成果二等獎
面料設計外觀專利等等。
榮譽與獎項: 纖維藝術作品《花溪》2016年河南省第七屆藝術設計作品展優秀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