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詠
摘要:居住建筑可變空間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可變居住建筑空間設計的時代性,同時還需要對可變居住空間的界定內容進行研究,從而保證在可變居住建筑空間設計的時候,能夠有效的利用設計手段提高可變空間水平。
關鍵詞:居住建筑;可變空間;設計;研究
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果還是采用傳統的建筑布局形式就無法滿足人們現代生活的需要。而應用可變性住宅成為了一種比較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在提升建筑綜合性能的基礎上,滿足人類對于內部空間的需求,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的舒適、便利與安全。
一、可變的居住建筑空間設計的時代性
(一)增大建筑的適應力
可變建筑對于適應建筑工程的需要以及環境的變化有著非常強的優勢,并且可以給人們提供非常舒適與美好的生活環境,是現代建筑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節約資源,減少建筑污染
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于生活居住條件的要求也在逐漸的提高,傳統建筑無法滿足人們生活需要時,就需要進行改變和提升,需要對傳統的建筑進行改造或者拆除,此時就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為了能夠防止建筑更新換代速度過快、提升資源利用率,還能夠降低對于環境的損害,就需要應用可變式建筑,最終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三)能夠提供空間利用更多的可能性
通過居住建筑可變空間設計,能夠有效合理的利用建筑整體空間,相對比傳統的空間設計而言,居住建筑可變空間設計在空間和高度、寬度上都有自己的設計風格,給居住人們提供空間利用更多的可能性。
二、可變的居住建筑空間的界定
在可變居住建筑空間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體會到可變性住宅的定義,同時還需要在了解可變性住宅特征的同時,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靈活的空間分布設計。
(一)可變性住宅的定義
住宅空間的可變性就是在內部空間設置的過程中,預先留出可以改造的空間,從而可以滿足人們空間使用的需要,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建筑內部空間的改造,達到功能的提升,并且可以根據實際使用的需要來進行功能的置換、更新、拆分等效果,比如將內部隔墻進行平移與拆除等,可以改變內部空間。
(二)可變性住宅的特征
1.支撐體形成較大空間。支撐體系是建筑的主要承載結構,其作用就是可以支撐建筑整個結構,在進行可變性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其分為支撐體與可分體兩個部分來設計。首先,建筑設計師進行支撐體系的設計;然后進行可分體的設計,此時可以由設計師與業主方共同商議之后確定,并且進行合理的現狀內部空間,可變空間的布置;最后,業主將可分體的各種可能性安裝到支撐體系中,從而可以滿足人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戶內改造的需要,提供較為舒適的內部居住環境。
2.集中設置豎向管井。開放住宅主要包含了公共與私有兩個主要的部分,豎井與骨架結構屬于共有部分,所以該部分的性能對于建筑整體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產生直接的影響。集中管井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保證水平設備管線的自由度性能,從而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內部空間可分割靈活性。
靈活劃分室內空間:對于可變建筑結構來說,室內空間中的隔墻、家具等結構部分應該保證其拆裝的方便性,從而可以根據實際使用的需要來進行室內空間的調整,靈活性較強,能夠滿足家庭成員的增減與生活方式的改變需求,還能夠滿足不同經濟條件的人群需要,可以自由的選擇內部空間的布置方式,體現出不同的趣味性,家庭生活也更加的豐富。
3.建筑填充體的耐久性
為了可以達到建筑居住工程的需求,就需要積極的研發建筑填充體結構,保證其功能滿足實際使用的需求。但是當前的填充體壽命都比較短,需要定期的進行更換、維修等才能滿足使用的需要,所以在建筑中應該提升其耐久性,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住宅空間可變性就是根據建筑內部使用的需要來隨時進行更新、維修與重組等操作,可以根據當前生活的需要來調整內部空間布局,達到改善人們生活的目的。空間更新之后,可以大大提升空間利用率,并且其結構具有拆卸輕便等優勢。
三、可變的居住建筑空間設計的構想
(一)可變性策略
住宅可變空間造型組合,主要是以中小套型為主。實施策略設計在實踐過程中,住宅非居住使用功能空間應相對固定,如廚房、衛生間等功能空間,這部分因為涉及到防水構造、結構降板、管道上下層相通等多方面的因素,可變的難度相對較大,因此主要是將套型內的其他居住使用空間進行拆分,在結構基本不改變的情況下對套型空間進行可變性調整、重組,形成戶內新的居住空間關系。在實踐過程中,一般是按照家庭成長變化的需求,采取相應的變化模式,使居住空間能滿足家庭在不同成長時期的要求,減輕空間壓力,針對可變分區進行合理的規劃,使空間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達到設計的合理可變目標要求。
(二)一戶一板的設計手法
建筑結構內部無結構柱或者墻體在結構設計中應該加強研究,但是在實踐應用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就是結構難度高且空間靈活度不足,在設計中需要消除這些問題,并且要具備經濟性的要求。
(三)局部可變的設計手法
局部劃分可變區域是目前建筑設計中使用比較常見的方法,可以在大范圍內推廣和使用。不管是建筑設計師還是結構設計師,在進行建筑方案確定的過程中都會比較注重戶型平面設計的需求,將一些不能移動的區域進行固定處理,只是在能夠移動的區域中設置大跨度板來達到空間可變性的需要,也能夠達到建筑適應性的需要。
四、結語
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類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在逐漸的提升,為了可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可變性建筑被研發和應用,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生活環境。建筑的可變空間設計就是將住宅空間的可變性開發出來,即根據建筑內部使用者的需要可以隨時進行空間的調整,對于一些建筑內部結構墻體進行平移、改型等方面,確保建筑結構適符合業主生活的需要,從而也能夠促進建筑技術的提升,帶動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顧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上海住宅空間資源規劃利用策略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11(03).
[2]梁晨.住宅空間布局設計中的人性化設計探討[J].藝術科技.2016(11).
[3]姚雪儒.住宅空間的生態化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1).
[4]宋可.淺談家庭養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間設計[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6(11).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