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領
一、化探特征
化探異常區由AS1、AS2號和AS3號3個綜合異常組成。因西部的鳳凰山金礦部分位于AS1異常內;南部的白廟溝金礦北部位于AS3異常內,故將AS1和AS3定為區域內可擴大遠景的甲1類綜合異常。下面對3個綜合異常進行簡單介紹。
AS1號:
異常面積4.02km2,是以Mo、Au、Cu為主的異常。形態不規則,中等規模高強度Au異常,多金屬元素組分齊全,多具中高強度,濃聚明顯,套合亦好,具Au、Mo多金屬礦異常特征。
地質特征:地表為雞冠山片麻巖,南部有北西走向及北東走向局部斷層多條。
AS2號:
異常面積1.64km2,呈等軸狀,由小規模高強度Ag、Cd、Mo多金屬異常和中等強度Hg、Pb、Zn異常組成。異常規模及強度較弱,濃聚中心多體,推斷異常與巖體侵入有關。
地質特征:雞冠山片麻巖地層中,東北外圍是歪頂山巖體,另有北西走向,西傾逆斷層,為局部小斷層。
AS3號:
異常面積2.36km2,主軸向近北東東向,多元素套合較好。南部金礦曾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開采,現已無開采痕跡。AS3號綜合異常為Au、Cu、Mo、W、Cd多金屬異常,均為高強度、中小規模,主要有3個多元素套合較好的濃聚中心。
地質特征:雞冠山片麻巖;有北西走向南傾逆斷層,為局部小斷層;東西向及北東向小正長斑巖脈發育。
二、查證情況
通過異常查證,認為AS1異常的主體位于礦區外圍的西北側,是由鳳凰山金礦引起礦致異常,AS2異常范圍內地表未發現明顯礦化信息,且經鉆探、物性測定、激電測井證明引起深部高極化的原因為該層位富含黃鐵礦,認為引起異常的原因為殘余富集或表生淋濾作用,為非礦致異常;AS3綜合異??煞纸鉃镠T4、HT5兩個異常,在HT4中未見礦體,認為是與周邊發育的巖脈地質體有關;HT5內發現了3條金、銅礦化體,認為HT5異常是由礦體引起,為礦致異常。
三、與周邊礦山成礦條件對比。
礦區位于臥龍崗巖體西南側,周邊有鳳凰山金礦,袁杖子東溝金礦、馬家窩鋪金礦等小規模金礦。而臥龍崗巖體東北部為金及多金屬礦成礦帶,主要有夏杖子金礦、周杖子多金屬礦、西溝銅礦、馮臺子多金屬礦等,成礦條件優越。本次選取鳳凰山金礦、夏杖子金礦與礦區進行多方位對比,以了解礦區成礦條件。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礦區與鳳凰山金礦、夏杖子金礦從區域成礦條件上來講區別還是很大的。
成礦與否與所處空間位置有很大的關系,礦區與鳳凰山金礦所處位置大體相同,位于臥龍崗巖體西側,與其范圍內的絕大多數金礦特征相似,礦體規模較小,走向上延伸較短,均受小規模構造帶控制(除Au7礦體外)。而夏杖子金礦位于冀東隆起與遼西坳陷得結合部位,臥龍崗雜巖體與侏羅系火山巖接觸帶上的歪桃山多金屬成礦帶內,成礦條件極為優越。
正所謂無構造不成礦,鳳凰山金礦及夏杖子金礦范圍內,均有長度幾百米至幾千米,寬度相對較大及蝕變較強的構造蝕變帶。鳳凰山金礦內的F1斷裂,長約2200m,僅此構造帶所富含的金金屬量就占整個礦山的87%;夏杖子金礦周邊的姚杖子斷裂、木頭凳斷裂、三星口斷裂均為最有利的導礦構造,在其范圍內包含的3條長700-900米的次一級構造,成為了最佳容礦構造;而礦區范圍內在成礦有利位置所見最長的構造破碎帶僅為100m左右,且寬度僅為0.3m。冀東地區多數金礦成礦物質來源為下部地殼太古代的結晶基地,適宜的導礦和容礦構造是形成金礦的必要條件,相比之下礦區內構造不發育也制約了本區金礦的形成。
硫化物的含量和礦化期次對金礦的形成影響也比較大,多期次成礦往往形成多種載金礦物、硫化物。硫化物含量的多少往往決定著金礦化的程度,而在本次施工的2個鉆孔中,黃鐵礦含量較高,卻不含金,認為此黃鐵礦形成不在成礦期內或因為發生過重結晶作用而去掉了雜質(Au)。由上表可以看出,相比之下礦區內礦石礦物種類與鳳凰山金礦、夏杖子金礦相比差很多,多金屬硫化物含量較少,反應成礦期的單一性;而鳳凰山金礦和夏杖子金礦可見鉀化、硅化、多金屬硫化物及碳酸鹽化,明顯具有熱液期多期成礦的特性。
綜上所述,礦區與鳳凰山金礦、夏杖子金礦的成礦與本區具有一定的區別。夏杖子金礦位于臥龍崗巖體東2km處,礦區內發育有多種脈巖,在空間上為最佳成礦范圍,周邊的幾條深大斷裂及礦區內的次一級構造成為了適宜的導礦和容礦構造,從而形成了極為優越的成礦條件。而鳳凰山金礦的大部分礦體與礦區內類似,具有規模小,嚴格受構造裂隙控制的特性。而特殊的為Au7礦體,受長約2200m的構造破碎帶控制,帶內侵入有閃長巖脈,位于礦體的下盤。通過從區域位置、構造、礦化蝕變、巖脈等多方面進行對比,認為在區域成礦地質條件上礦區內略顯欠缺 。
(作者單位:河北省地礦局第五地質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