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興
摘要: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人們對建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混凝土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升房屋穩定性。合理使用該項技術,對提升建筑質量有很大幫助。下面圍繞該項技術展開討論,對其存在的弊端及相關的技術要點進行闡述,希望對相關單位優化施工過程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混凝土;技術要點;弊端
與傳統建筑相比,混凝土結構的穩定性更高,相應的其對施工過程要求更為嚴格。近年來,不斷有新型技術融入到工程建設當中,極大地促進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很多技術在相應機械的輔助下,其施工速度越來越快,且能夠保證施工質量。目前我國很多企業針對施工技術都進行不同程度的優化,已初見成效,更多的優化措施還有待探索。
一、現存問題
(一)實踐很少
時代在發展,建筑行業也在不斷改革當中,其施工過程中最明顯的變革就是設備的更新。自動化設備的增多,對加快施工進度非常有利,施工機械的引入,使得相關技術面臨改革問題。為降低施工中的不確定性,現階段大多數企業施工中使用的還是傳統技術。舊技術與新設備存在磨合問題,若施工前不進行多次模擬試驗,就不能改善兩者的缺陷,從而導致施工效果變差。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用實踐來調整舊技術,使其更好的適應新型設備。
(二)制度缺失
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目前建筑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制度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材料管理。對材料質量的把控,需從前期的市場調研開始。若管理不到位,調研過程可能出現調查方向失準,調查工作不到位等現象。其次是入場材料的檢驗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員核驗材料質量時,沒有完善的標準可參考;人員管理。這里指的是對施工現場的員工管理,沒有具體的權責體制,很多員工不明確自身職責。施工時存在推卸責任現象,導致很多結構施工不能按時完成;技術管理。缺少相應的技術規范,施工者完全憑自身經驗使用各項技術;設備管理。為制定周期性的保養計劃,即使有計劃,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員工很難落實檢修工作。
(三)裂縫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例如新設備與舊技術不配套、技術規范缺失等,很多建筑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多處結構會出現裂縫現象。裂縫主要在應力集中,結構承重能力較差的地方出現,裂縫在降低建筑質量的同時,嚴重威脅住戶的安全[1]。
二、施工技術
針對混凝土施工過程,按照其進度,可將技術分為以下三點。
(一)澆筑
該項技術是針對建筑中的整體性結構,例如墻體、梁等部位,澆筑結構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支撐,為建筑分擔大部分的力。可見該項技術在施工中是十分關鍵的,筆者將澆筑要求總結為以下幾點:為保證模塊接縫處彌合效果良好,要保證縫隙兩面的成分一致,最好在澆筑前統一配置混凝土,避免澆筑時出現混合料不夠的現象;澆筑高度需要保持一致,方便對后續施工的管理;測量施工現場的實時溫度,將風干過程的灑水工作落實到位,減少結構后期使用時出現裂縫;澆筑速度始終保持恒定,速度太快不能保證質量,太慢先澆筑的地方會出現凝結現象;利用好模具,將澆筑結構固定起來。
(二)拆模
澆筑之前需要支模,當完成結構養護后,需要將模具拆除。模具的存在能使澆筑形狀固定,不會出現脫落現象。支模時,首先是支起承重最大的部位,然后按照應力遞減順序完成支模作業,在拆模時其順序恰好相反。將后支模的部分進行拆除,最后在拆除應力最大的結構。在拆模前,需將作業中要使用到的工作準備齊全,并按照一定順序擺放。實時對澆筑結構的穩定性進行測量,達到最佳狀態方可進行拆模操作。
(三)養護
該項技術在澆筑完成后使用,其相關技術要點如下:在澆筑完成后的半天時間內,結合進行首次養護作業;緊接著就開始第二次養護操作,兩次時間相差較短,能夠相互彌補養護中存在的不足;當結構穩定程度達標后,拆模同時進行養護。目前我國該項技術的實施,其依靠的原料都是水,按照局部結構的實際情況,將撒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將灑水操作重復多次,確保風干過程中,各結構不會出現裂縫即可。養護工作越到位,工程質量的提升就越大。
三、技術要點探析
使用技術時把握住相關要點,才能有效減少建筑中裂縫的產生,下面是對要點的總結,這三個要點相輔相成,共同配合才能保證建筑質量。
(一)混合料
混凝土的成分含量較多,精確把控材料比例,才能確保后期施工順利進行。若配比不達標,很可能使澆筑結構穩定性較差,很多結構都需要重新澆筑。這不僅會浪費大量材料,企業也會承受更多的經濟損失。在配置過程中,不同部位的強度要求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配比進行適當調整。為保證材料的良好混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檢驗設備,確保其功能正常后再一次加入材料進行攪拌;投放材料時要按照其性能,合理調整投放順序;攪拌的方向需要周期性變換,且速度保持在穩定水平。
(二)控制溫度
澆筑溫度合理能夠減少裂縫的產生,其具體控制措施如下:在澆筑時,需采取相應的降溫措施,讓內部結構的溫度和外界溫度保持一致;盡量在陰天完成混凝土的澆筑工作,這樣能夠避免較大的溫差變化;在澆筑過程中,可預留管道,為后期向內部注入冷水創造條件[2]。
(三)控制硬度
硬度的提升,能夠有效減少結構出現裂縫,對硬度的控制措施可從以下幾點入手:混合材料本身,選擇硬度較大的,各材料間的硬度值會疊加,后期澆筑完成的結構硬度值自然能夠達標;在配置混合料中,可根據實際硬度要求,向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固化劑,以此達到加固結構的目的;利用密度較小的纖維材料,對澆筑結構的孔隙進行填充[3]。減少結構孔隙的同時,有效增加其硬度。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是對混凝土施工的具體介紹,對其相關技術進行探析,并針對澆筑問題,總結出相應的技術要點。從中可看出施工過程中,完善的施工技術是質量的重要保證。為保證結構強度,嚴格按照技術要點和相關及澆筑順序,進行各項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國很大建筑單位對澆筑技術都進行相應優化,相信在科技的發展下,更多優化措施會被研究出來。
參考文獻:
[1]寧宇.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要點分析[J].絲路視野,2016(23):107-107.
[2]趙世良,馬帥.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要點[J].建材與裝飾,2016(19).
[3]李海燕.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要點[J].居業,2016(4):90-90.
(作者單位:甘肅路橋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