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偉
摘要:我國在建設農業灌溉項目過程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初步構建了農田灌溉項目體系,保證社會的穩定性。但是,由于這部分項目修建時間較長,造成很多都是質量不佳、標準偏低。通過一定時間的運行操作,大多數灌區出現老化問題,不但影響了項目發揮設計效益,還對群眾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限制了農業整體提高生產水平。為了積極提高利用灌溉水的效益,近年來逐步對其利用系數積極分析,并努力改革管理制度。本文針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出了對其進行測量時存在的問題,并指出相關提高有效率的措施。
關鍵詞: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一、系數測算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準確的測量精度
1.技術缺陷。在罐區樣點和典型田塊所在地區開展測算工作,所在地區存在著無法全面理解這項工作的問題,尤其是負責觀察記錄的人員出現了文化水平不高以及老齡化嚴重的問題。比如塊觀測人員小學文化水平,年齡老化嚴重,不能全面認識這項工作,量測次數不足。
2.建設量水設施缺少規范性。建設缺乏規范性。比如,在量水操作中,計量設施安裝未能普及,且計量設施精確度有待提高;測量渠水時,渠道相對不夠順直,使用設施與建筑物相對較近[1];與下游灌水設施相距較近,容易失去量水條件;有關設施偏離典型田塊,設施存在進水口;設計渠道數量相對有限,僅對其中一條干渠測量。
3.操作率相對不高。率定處理各類設施才可以開展對應操作。每年最少進行一次,若改變情況則需要重新操作。一部分城市這項工作推進速度緩慢,并且只有自動量水設施采取了率定,頻率遠沒有達到規定要求。
4.觀測記錄缺乏規范性。具體表現為:更改渠道暗管,水表量水操作中仍計量降雨量;一些工作人員記錄相對隨意,次數相對不足,格式不夠規范;量水臺賬內容不夠豐富,比如沒有填寫作物和面積;無法有效整理數據[2]。
(二)搜集資料困難
1.調查水源工作難度大。大中型灌溉區域有較大操作范圍,水源并非唯一,除了主要水源之外,錯綜復雜的分布其它水源,難以精準確定位置,不能精準測量毛灌溉使用水量。
2.統計作物不到位。在獲取凈灌溉用水量時需要參考播種作物的數據,這也將直接影響到測算結果是否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一般統計作物都沒有達到規定要求,通常僅在年底實施估算,甚至人為進行操作,容易導致較大的誤差。
3.統計灌溉實際面積難度較大。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快速統計本地區的真實灌溉面積,在分析測算系數時甚至參考了去年的調查數據。
(三)典型田塊問題
1.選擇相對困難。難以順利獲得達到有關技術要求的田塊,近些年來我國全面開展的城市化建設工作,逐步縮小了灌區面積,典型田塊需要達到多種要求,同時也產生較強的穩定性需要,無形之中增加了選擇難度。
2.數量缺乏。一般在具備代表性的斗渠控制范圍內選擇大型灌區,在山下游最具代表性的范圍內選擇中型灌區[3]。相對來講小規模灌區則可以根據作物類型、耕種與灌溉措施等條件進行選擇。
二、提升有效利用的措施
(一)推動配套項目建設
第一,配套維修襯砌與渠等,一定程度提升了流通能力,最大程度降低渠道水位,提升水流速度,壓縮流水時間,避免發生較大的滲透損失。渠道襯砌,尤其是在相對較大水量的骨干渠道,襯砌能夠提升利用水的系數。
第二,低壓管道輸水。根據實際地區缺水特點,比如某一澆灌區屬于季節性缺水,隨著逐步嚴重的干旱情況與取水量的增加,相應擴大了地下漏斗,在確保科學地下水位的情況,聯系定額洗堿水量需要,可以綜合使用渠道引水、低壓管道輸水等方法。
第三,推廣使用全新技術。在種植經濟作物的區域,可以適當選擇最新的節水工藝。如噴灌技術、滴管技術等。
第四,配套項目。徑流與深層滲透是損失田間水的重要因素,將良好的地面灌溉技術應用在農田,可以降低田間水造成的徑流損失;通過覆蓋等農業手段降低蒸發田間水的概率;準確把握灌溉定額以及嚴控操作時間都可以有效防止滲透。
第五,應用信息化技術建設灌區。在開展這項工作中將重點集中在激光平整土地、IC卡射頻技術方面,結合區域的真實狀況吸收先進經驗,努力推進現代化管理。
(二)提升管理水平
第一,構建良好的服務系統,強化節水意識。科學建立用水協會,嚴格管理用水情況,培養農民的節水意識,改進田間管理和維護情況,提升灌排操作能力,提高收取水費率,幫助農民減少不合理的經濟負擔,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可以鼓勵協會管理田間和建筑物的配套設施以及農田等距較近的非關鍵項目,通過安排水利單位配合督導[4]。
第二,強化調整水價力度。為了積極改革水價,應強調農業水費絕不是生產成本,也不會成為一種負擔,根據相應使用用途對灌區水價進行核定,結合生產成本確定農業用水價格,并交流供水單位統計價格。若灌溉水價明顯比成本低,必將發生虧損問題,影響了灌區的長遠發展。水價過低一定程度導致供求失衡,不利于科學配置水資源,必將產生十分嚴重的浪費問題。在對其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適度提升水價,可以推動農業的節水發展。
第三,對區域內部水資源科學調整。有關部門必須對水資源科學應用,改進配置,充分彰顯水源灌溉的效益。綜合應用本地區降水,避免出現超采地下水問題;設計最理想的輸水灌溉路線,明確合理流速,降低操作成本;灌區與井渠有效融合并合理配置地下水和地表水,逐步提升重復使用灌溉水的效率。
第四,結合管理機構的實際管理范圍,認真安排養護和維修工作,不斷完善建筑物的排水溝,保證順暢開展輸水工作。輸水操作前后都需要開展整體檢查與加固處理,根據操作程序科學應用,從而達到延長使用時間的目標。
第五,科學應用農業科技。通過合理的農業與農業科技,不斷強化農田的蓄水功能,進一步減少地表徑流,降低水產生的損失,逐步提升有效利用系數。
三、結束語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灌溉工作至關重要,尤其是針對嚴重缺水區域的農作物。同時,隨著不斷增加的工業生活用水量更應該加強重視。
參考文獻:
[1]趙萍.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的措施 [J].中國水利,2016(12):56.
[2]白美健,謝崇寶.灌區渠道水利用系數的研究[J].中國水利,2017(3):78-79.
[3]許建中,趙競成.灌溉水利用系數傳統測定方法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節水灌溉,2016(12):89-90.
[4]嚴雷,趙曉波.峽口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測算[J].節水灌溉,2015(6):48-50.
(作者單位:淮安市淮陰區農田水利試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