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皓鏵
摘 要:以往研究少有針對高山探險運動的,我國高山探險運動缺少有關的理論研究。不能很好地突出這項運動的特點對生理的影響。該文以為高山探險運動的實施策略和運動訓練提供客觀依據為出發點。主要采用實驗法,該研究在新疆慕士塔格峰登山大本營(兵站式攀登)進行,以9名世居平原的健康男性大學生高海拔登山者為研究對象,分兩組對其進行同體連續測定血紅蛋白、血氧飽和度、心率的測定和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國際診斷評分;并觀測其變化。實驗結果顯示:高山探險運動的兵站式攀登中血紅蛋白(HB)的變化呈現3種類型:I(先下降后上升)、Ⅱ(先上升后下降)、Ⅲ(逐漸上升);LLS評價,作為單因子變量,其評價效應不顯著。同時,血紅蛋白(HB)在此期間波動變化小的實驗對象,其LLS評分值較小。
關鍵詞:大學生 高山探險運動 血紅蛋白 血氧飽和度 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國際診斷評分 兵站式攀登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021-02
高山探險運動,主要指人們對高海拔山峰的攀登活動,也是狹義的登山運動。近年來隨著戶外運動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高山探險運動也初具規模。高校登山社團和高校組織的登山活動也越來越多。同時,對于血紅蛋白(HB)的研究已有不少精辟完整的共識。
1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1.1 研究目的
該研究是在新疆慕士塔格峰登山大本營,對9名大學生高海拔登山者進行了血紅蛋白、血氧飽和度、心率的測定,并且進行了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國際診斷評分。
1.2 研究意義
研究平原高校大學生在高山探險運動中血紅蛋白、血氧飽和度和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國際診斷評分的變化規侓,為高山探險運動的實施策略和運動訓練提供客觀依據。
1.2.1 提升大學生高山探險運動的安全性
缺氧引起的高山病等是高山探險者常常面對的危險。高原低氧環境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很大影響,高山環境往往高于海拔3 500 m,嚴重影響從事高山探險運動大學生的健康和運動能力。未經習服的大學生快速進入高原山區,將面臨急性高原病和運動能力降低等一系列問題。
柴自杰等的研究表明:海拔3 000~4 000 m地區為急性高原反應的多發區,發生率已超過30%[1];而海拔4 000~5 000 m地區是急性高原反應的高發區,發病率很可能超過50%[1]。
1.2.2 針對高山探險運動提供理論補充
平原大學生登山者快速進入高原后,機體活動能力明顯降低, 甚至出現急性高原病。積極尋找Hb變化的客觀數據,對于提升高山探險運動體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高山探險運動中登山策略的運用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該研究的對象是9名健康自愿參加實驗的男性在校大學生受試者,均為世居平原漢族,詳見表1。經體檢,均健康,檢測前未服用過任何藥物。且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2 實驗方法
實驗對象由慕士塔格峰1957年中蘇聯合登山隊開創的路線攀登,采用兵站式攀登。期間穿插同等運動量的高山探險運動技能的訓練。(見表2)
2.3 實驗器材
2.3.1 血液Hb濃度測定
艾康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生產的毛細血液Hb濃度分析儀;加樣量:約10 μL,精度:Hb 4.5 g/dL~10 g/dL范圍內。
2.3.2 血氧含量測定
指夾式脈搏血氧儀;品牌:飛利浦;型號:DB12。
2.3.3 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國際診斷標準(LLS)
AMS診斷的標準主要是根據1993年加拿大阿伯塔路易斯湖國際低氧專題討論會制定的《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國際診斷標準》,簡稱Lake Louise標準[2]。
2.4 數理統計
使用統計軟件SPSS 23.0,輸出Hb、SpO2、LLS變化折線圖。統計分析前分別對各組各類指標數據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次性檢驗,對不符合正態性或方差不齊的指標采用ANOVA分析。配置時分別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和Levene法。
3 實驗結果
3.1 兵站式攀登的Hb變化
9例大學生(主要從事高山探險運動兵站式攀登)進行了Hb測定,其結果也表明他們在急進高原3 h后的血紅蛋白(HB)明顯高于36 h后和168 h后,其結果利用成對比較,有極顯著差異(P <0.01)。不同個體在對高山探險的兵站式攀登適應過程中有不同的變化軌跡。
3.2 兵站式ANOVA檢驗分析
對兵站式攀登的Hb和SpO2數據進行ANOVA檢驗;其因變量為Hb和SpO2,因子為LLS評分,結果見表5。按照單因子變量LLS評分,對因變量Hb和SpO2的單向方差檢驗分析。SpO2組顯著性≥0.05,說明單因子變量LLS評分對SpO2沒有顯著的評價效應。
4 討論
高山探險運動的核心是人通過克服環境障礙,獲得冒險體驗及探索發現過程中的刺激感和身心滿足。然而這些過程并不體現為風險本身,登山實踐體驗過程的發生程度是由登山者的行為活動和其在實踐探險體驗環境中的行為能力決定的。
兵站式登山中大學生登山者的Hb在隨適應時間延長由高向低的總體變化之中,按變化特點又可分為I(先下降后上升)、Ⅱ(先上升后下降)、Ⅲ(逐漸上升)3種類型,與徐曉云,趙剛等人的研究部分一致[3]。
5 結論
以往對部隊進駐高原的研究中提示:“未經習服的個體在進駐 3 658 m高原后,至少需要適應一周方能進行較為劇烈的體力活動”;高山探險運動要求運動員對海拔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以完成艱難的攀登過程。因此Hb的實際變化情況對提升大學生高山探險的運動能力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5.1 兩種攀登策略呈現不同的Hb變化類型
高山探險運動的兵站式攀登中Hb的變化呈現3種類型:I(先下降后上升)、Ⅱ(先上升后下降)、Ⅲ(逐漸上升)。
5.2 LLS評分對Hb和SpO2的評價效應
對兵站式攀登Hb和SpO2數據進行ANOVA檢驗;得到顯著性≥0.05,說明單因子變量LLS評分對Hb和SpO2沒有顯著的評價效應。因子為LLS評分對Hb和SpO2沒有過高的評價效應,即在統計學上沒有意義。這可能與樣本數量太少有關。但Hb在期間波動變化小的實驗對象,其LLS評分值較小。
參考文獻
[1] 柴自杰,魚敏,曾艷,等.快速反應部隊急性高原反應研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4,25(8):749-751.
[2] Geoffrey Coates,John R,Sutton,et al.The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ing system[J].Hypoxia and Mountain Medicine,1993(1):272-274.
[3] 徐曉云,趙剛.急進海拔4745m高原筑路工人的血紅蛋白動態變化[J].高原醫學雜志,1998(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