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多生
摘 要:該文應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法,對該校100名大學生的體育行為習慣和體質健康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對大學生體育健康受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進而以提高大學生體育素質與健康意識,形成一種健康、積極的體育行為習慣,同時也為該校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體質健康 行為習慣 體育行為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024-02
根據最近研究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身體健康狀況與過去相比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對于這種現象,對該校大學生的體育行為進行調查分析,分析高校大學生體育行為情況以及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以及為該校進行體育教學方面的改革能夠提供相應參考意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抽取該校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人數100人,進行問卷調查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通過了解文獻及查看相關資料,了解當今大學生體育鍛煉方式、生活行為習慣等,了解目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
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對大學生是否有一定的健康意識,有無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以及影響他們體育鍛煉因素等方面著手調查,為方便該研究調查,共發放100份問卷,回收99份,1份問卷丟失,其中93份問卷判定為有效,其有效率為93.9%。
2 結果與分析
2.1 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
2.1.1 體育鍛煉的興趣
做任何事情,首先應該有一定的興趣,對體育鍛煉也一樣,大學生能否具有體育興趣,主要是指他們能否積極并從事體育鍛煉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積極的情緒,也是大學生能夠首先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動力源泉,有研究表明,大學生長期進行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好、精力旺盛、不易生病,且心理陽光健康,由此可見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該研究對體育興趣濃厚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心理功能檢測,并比較分析(見表1)。主要是進行臺階試驗來測試學生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臺階試驗指數越高,說明心功能狀況越好。通過測試可以看出,對體育訓練保持很高情緒,抱著積極心理參加鍛煉的學生臺階指數比較高,而對體育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感興趣的學生臺階指數較低,兩者比較差異性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測試結果表明,能否對體育學習產生興趣對學生身體素質及健康的影響有明顯作用。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并興趣高漲的學生,其心功能更好。
2.1.2 體育習慣
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擁有一個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保證身體素質健康的重要手段,所謂體育習慣是指個體重復發生并逐漸形成一種自我需要的行為方式。從生理層面上來說,即是情景刺激和個人行為動作,通過大腦皮層逐漸發展成暫時性的神經聯系,可以說體育習慣的形成即是長期進行鍛煉的結果,把思想化為形成的過程,是個人體育鍛煉的需要與行為的直接聯系,這種聯系是個人意志的體現,無法受到外界因素干擾或者外在監督。
2.1.3 體育鍛煉次數對大學生肺活量的影響
衡量一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就是測試肺活量,更勤于從事體育鍛煉的人,肺活量往往也更好,肺活量的測試方式主要是讓個人在不限定時間的情況下,一次性最大吸氣并盡最大力氣吐氣所產生的氣體量。它是反應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事實上,肺活量作為判斷肺部技能的重要指標,與個人的體格發育如身高、體重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關聯性,該研究對大學生進行了肺活量和體育鍛煉次數做了分析。從結果可以看出,堅持不懈進行鍛煉的學生,肺活量更好,明顯優于平時少鍛煉或不鍛煉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因此,體育鍛煉與肺活量有著必然的聯系,想要增加肺活量,增加肺部的通氣效率,多多參與體育訓練是很重要的。
2.1.4 體育鍛煉時間對身體素質的影響
根據體育人口判斷標準,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最好為30 min,特別是想要取得一定的鍛煉效果時,至少要進行20~30 min。各大高校的學生,年輕的群體,體力充沛,如果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特別是提高心臟功能,每天進行30 min的體育練習非常必要。為了更好了解大學生下肢肌群爆發力以及彈跳力,該研究通過調查該校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以及對其進行立定跳遠的測試,并就其成績做出分析,從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且鍛煉時間較長的學生,下肢肌群的爆發力和彈跳力更好,鍛煉時間較少的學生則比較弱,身體素質較差,兩者對比,存在明顯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因此,長期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體質更好,身體骨骼方面更為健康。
2.2 大學生不良生活習慣
眾所周知,目前大學生群體有著眾多的不良健康習慣,這是損害身體健康,導致大學生身體素質差的重要原因,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對體育的參與度[4],在此次調查研究中,大學生普遍都有開夜車、睡懶覺、不吃早飯、吸煙、喝酒等現象,特別在男生中更為普遍,更甚者還有部分男大學生有賭博行為。其中79.6%和20.4%的男大學生有睡懶覺,不吃早飯的習慣,女大學生則占到92.3%和20.5%,同時運動場所不足、學習負擔重、沒有時間、經濟條件的制約等外部因素也是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
3 結論
從該校大學生的體育行為習慣的調查與體質狀況的比較結果來看,該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差、身體素質較差,缺乏體育鍛煉的興趣,而造成這種現象存在的重要因素即是場地不足、器材少、學生體育鍛煉時間少、且無人進行指導等,這些因素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
4 建議
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綜合素質教育,而體育教育應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根據各位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教學模式,同時,各大高校還應積極為大學生創造更好的健康教育平臺,促進其身心健康,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有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情緒狀態更平和、更穩定,大學生活質量更高。這表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產生的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有積極的促進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高校應為學生體育鍛煉提供專業的教師指導,不同的學生予以適合的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訓練方式,從而增加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強化其體育和健康意識,培養積極的健康生活。
參考文獻
[1] 祝蓓里,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8-39.
[2] 殷雷亮,孫燕玲.廣州市高校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調查與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1):31-32.
[3] 樊有丙.對整體健康內涵及其促進理論的探究[J].體育學刊,1999,20(4):89-91.
[4] 殷瑞.湖北省高校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調查與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08(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