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言文作為其重要載體之一,歷來被人們視為了解、研究中華文化、提升自我文化修養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因而對文言文的正確理解,是一系列工作展開的基礎。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教育中學習習慣和方法養成的寶貴時段,歷年來,文言文被列為此時段學習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隨著近幾年中高考改革,語文學科對古典文化的學習與考查的比重增加,中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有方法、有技巧地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文言知識與常識,進而將學生帶入學習古典文化的更廣闊的天地。
文言文的教學方法經過多年來許多教師教育實踐和積累,豐富多樣,教學步驟也各不相同,而翻譯教學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基本的一步,不容忽視,對于翻譯,已有中學教學中大家認同并且使用的三大標準即信、達、雅,兩大原則即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意譯相結合,以及“讀”、“留”、“刪”、“補”、“換”、“調”的翻譯技巧,抓住這些,基本能把一篇文言文大體譯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于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而初中新課標也有類似的要求,但是有時候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及上文中提到的技巧,也無法準確地理解一些文章中的字或句子,需另外尋找方法來推敲斟酌。本文將闡述在文言文翻譯教學中的心得——整體構建法,分以下幾點:
一、由后文知前文的“反推法”
在初中課文《穿井得一人》翻譯教學中,有如下課堂實錄:
師:請第三小組翻譯第二句。
生:等到他們家挖了井,告訴給人們說:“我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師:前半句對了,“吾穿井得一人”真的翻譯為“我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嗎?(學生陷入深思),我們發現這句話和題目是……
生:一樣的。
師:對,剛才我們在解題時并不能確定是什么意思,在這里又出現了,同樣先不確定,讀的時候發現后面還有一句。
生: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有聽聞然后傳播這件事的人說:“丁氏穿井得一人。”
師:“丁氏穿井得一人”沒有翻譯出來,我們就先空著,接著往后翻譯。
……
生: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結合注釋,譯為“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到一個人。”
師:非常好,到這里我們就恍然大悟了,原來……
生:人們把丁氏的話傳錯了!
師:好,現在我們返回到前文,丁氏的原話應為……
生:“吾穿井得一人”是“我挖井得到一個人的勞力。”
師:有聞而傳之者說“丁氏穿井得一人”應為……
生: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師:所以要注意,根據語境,我們從后文推斷出這兩句話的翻譯是不同的。
二、運用句與句間構成的整體性
往往句子與句子之間并不獨立存在,句子與句子相連接,構成完整的文章,
前后兩個句子間有所關聯,翻譯時可適當地相互聯系。
例如,高中課文《孔雀東南飛》有一句:“三日斷五匹”,若翻譯為“三日織就五匹布”是無法體現出蘭芝的勤快或懶散的,但是聯系后一句“大人故嫌遲”的意思:婆婆總是嫌我織得慢。以此來看這句話是體現劉蘭芝的勤快,婆婆的刁難,因此翻譯時要在“三日( )斷五匹”括號內要加一個字的話應當為“就”,而非“才”。
遷移到閱讀,也有同樣的方法可運用,《白居易傳》中 “居易母墮井而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對于虛詞“而”,有學生認為翻譯為“從而”,但是是否恰當,還應該從下一句“言既浮華,行不可用”,意思是文章的語言辭藻輕浮華麗,這樣的品行不可重用,那么往前看,應該是白居易的母親墮井死了,他寫出來的文章應該是不華麗的,所以“而”應當是表轉折關系。
有時翻譯不出單獨的一個字,可從上句或下句中找關聯,某些上下兩句間存在并列或轉折關系,也可根據句子結構對稱性來判斷相同位置上相對應的字或詞來理解。《舊唐書·魏征傳》有“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對于“簡”字,假如學生一開始并不知道它有“選擇”的意思,那么根據這個句子的對稱性可以判斷出它與“擇”大概是意思相近,也就可以翻譯成“選拔”。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同樣有“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其中的“見”一字,該如何理解?首先看前半句與后半句的關系,可以確定這是一個對稱的句子,找到其中半句里一個字“信”對應的是“忠”,二者都是形容人的品質忠實的詞,“疑”對應的是“謗”二者都是動詞,后半句“忠而被謗”的意思是忠誠卻被毀謗,經過推斷,可以得出前半句也有被動的意思,“見”字就是表示被動的詞,可譯為“被”。
因此將句子帶入整體的文章中去翻譯,尤其注意前后一個句子與它的關系,對我們在有限考試時間內快速判斷是有幫助的。
三、教材知識與考查知識點的整體關聯
有些省份中考語文文言文考查大多是課內的,但學習是融會貫通的,假如在課堂上學習時就能帶學生養成聯想遷移的習慣,多次地重復回想、實際應用以至于熟悉之后,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隨時能對某個字的意義、用法信手拈來,那么就可不必死記硬背,在考試中或平時的閱讀中也能受益。
例如,同樣是《穿井得一人》教學,翻譯“宋之丁氏”中“之”字,老師先舉例“夫君子之行”(《誡子書》)中相同的用法“的”,那么接下來,在學到“有聞而傳之者”中“聞”時,學生便能聯想到所學過的古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聞”,以此舉一反三來自主理解,甚至是翻譯到“及其家穿井”一句中的“及”字時,有學生能說出“及其日中如探湯”,這是小學課本里學到的!
因此,文言文翻譯中的整體構建法是除近幾年中學課堂上普遍使用的六字翻譯技巧之外的一個小小的完善與補充,中學語文教師不妨考慮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