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俊
玩具是孩子們的寶貝,在自由拼插、擺弄的過程中常使孩子們陶醉于一個個意想不到的驚奇發現,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他們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愿意不厭其煩地擺弄玩具,在活動室里設置的建構區自然成為了孩子們的期待。在我們班開設有很大一塊空間的建構區角,現在孩子們的表現常令我驚嘆不已,他們的默契合作、他們的獨到形象、他們的語言交談以及空間思維發展等無不是在自由、寬松的搭建過程中獲得,而這些都離不開區角環境的設置。我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摸索探討,幾點做法跟大家共享:
一、建構區間空間要大一些
空間布置要是和孩子的不同方式,可坐、可站、可搬運擺弄較大建構材料,也可靜坐在桌面旁拼插小玩具,盡量給孩子提供寬松、舒服、足夠利用的活動環境。另外空間大、伙伴多,合作交流的機會也增加,為孩子們的自由發展自然創造了條件。班里有好多孩子在小班時喜歡在桌子上玩拼插積木,百玩不膩,后來慢慢兩兩合作,體驗快樂,到現在他們不再局限于桌面上的小積木,而特別喜歡到大床上三三兩兩,甚至全體合作搭建大型材料,還有組織者,別有一番小團隊的風范,假如沒有時間限制,我想他們能玩上一整天。
二、建構材料要豐富一些
建筑材料是開展建構游戲的物質保證,我班從數量、種類等方面為幼兒的建構活動提供適宜的材料,不但給孩子投放了成品玩具,還從實際情況出發,提供充足、安全、衛生的廢舊材料。多樣化的材料豐富了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激發了孩子的創意和構思。
廢舊材料的來源主要是孩子和老師自主收集,通過組織孩子討論“廢舊材料從哪里來?”“廢舊材料可以用來做什么?”等話題,幫助孩子拓寬思想,覺得收集廢舊材料是一項有趣的工作。因為這些材料是幼兒自主收集的,他們也格外愛惜,玩過后都自覺收拾好。在美工區,大家對廢舊材料進行加工,使它們更適合在建構活動區使用。在投放材料時,我們研究了每種材料所蘊涵的教育目標和價值,通過觀察幼兒平時活動的表現和經驗,分層次投放建構材料,使建構作品形象生動,使幼兒的搭建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另外,在搭建中遇到材料不足時,老師會提醒孩子可以用什么材料來代替、怎么去代替,也能搭出效果。通過巧用輔助材料,孩子學會大膽探索、一物多用,不但提高了搭建水平,還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建構過程指導要系統一些
重視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引導幼兒有序觀察生活經驗是幼兒區域活動的基礎,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把握幼兒年齡特點,活動過程中自然介入,適度點撥,整體指導教師只有對區域活動的內容、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原有經驗等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在了解、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巧妙引導。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搭建經驗,也更注重細節,并有一定的創造性。他們開始考慮布局,能使所造物體的結構更加復雜、精細、勻稱,并能與同伴商量、分工與合作。
在此基礎上教師的指導重點可放在經驗的遷移和運用方面。但由于區域活動的開放性和動態性,相應地,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現場指導需要較高的技巧,既要基于預期、全面的考慮,又要隨機應變、靈活調整。
區域活動前,要明確建構主題,使幼兒對建構活動的布局、分工以及活動的順序做到心中有數。主題可以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是師幼共同討論決定的,可以從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篩選有價值的內容。可以是與幼兒生活密不可分的主題。對于幼兒暫時沒有關注、但很有價值的預設活動,應通過多種途徑將其轉化為幼兒感興趣的活動。
建構活動過程中,由于建構過程復雜,對智力和動作技能的要求較高,如果沒有指導,可能會導致幼兒因缺乏操作技巧喪失信心,放棄建構活動或長時間停留在敲敲打打,推來扔去的低水平游戲狀態。因此,教師要對幼兒活動進行觀察,在了解幼兒建構水平的基礎上,明確引導方向,設置漸進性、建設性的問題,自然地進行隨機教育,恰到好處地點撥,進行整體指導。
四、活動結束后不忘評價
區域活動結束后,可請幼兒自評,既滿足了幼兒表現的欲望、增強了信心,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是教師引導下的群體評價,則要善于捕捉對大多數幼兒發展有價值的內容進行點評,提升評價所蘊含的教育價值。
五、建構活動引導幼兒分工合作
利用同伴資源,引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同伴之間比師幼之間更容易溝通,一個群體中只要有一兩個孩子搭建水平較高,這個群體的搭建技能馬上就能很快提高。孩子之間的以強帶弱、互相學習能力在建構活動中表現非常突出。大班幼兒的建構游戲趨向于群體化,大班孩子甚至可以聯合起來,共同設計建構復雜的造型。這時教師應能及時利用同伴資源,引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建構作品。
同伴間的相互接納是成功合作的保證,但在共同游戲時,各有各的想法,當彼此間發生爭執時,要想使游戲能夠繼續下去,他們必須做出讓步,并且協商解決爭執,因為他們之間沒有絕對的權威。學會用他人眼光看問題,增強兒童對自己行為給別人帶來影響的敏感性,從而促成積極的同伴關系。但是有時候幼兒之間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沖突,就需要教師引導,既妥善解決沖突,又促進同伴關系的發展。
總之,通過對幼兒年齡特點的把握和對幼兒活動細致的觀察,通過對區域活動的空間、時間安排的研究,通過對區域活動材料的選擇、投放的實踐,教師采取了跟進的相關策略,對教育行為、相關區域進行及時調整,由此促進區域活動不斷豐富和深化。使幼兒在協商、謙讓、資源共享與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幼兒個性的和諧全面發展。
建構活動是一項重要的學習活動。在堆、疊、拆、搭的過程中,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探索事物,在操作過程中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獲得初步的立體空間和數理概念、了解不同的幾何形狀、學習配對等。當他們搭建出自己的世界時,就會獲得成就感。他們還可以展開角色游戲,通過思維和創作來反映現實生活。可以說,建構活動區積木的奇妙之處在于為孩子提供了整合性學習的途徑和工具,將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探究性融于一體。我們一定要充分重視孩子的建構活動,在幼童期間還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