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學校教育,德育為首。學生品德形成過程是自我的建構過程,要真正改變學生,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在成長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參與體驗以及體驗基礎上的感悟交流、認知升華、確認內化、體悟和踐行。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不僅是一種道德知、情、意、行協同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感知——體驗——明理——導行”的心路歷程。依據“活動——體驗——感悟——升華”品德形成心路歷程規律,采取品德“內生外化”的自我構建策略,可以有效地增強德育活動的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體驗性、感悟性和生成性,大大提高德育的實效。改革創新德育教育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性的德育活動,能使學校德育工作充滿生機與活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
少先隊和共青團是學生的群眾組織, 從入隊到離隊再到入團多數學生都會經歷,離隊入團活動年年有,如何開展這一傳統活動能更有效的進行學生思想教育,傳承共產主義革命精神?許多學校重視少先隊、共青團的組建,但忽略了對學生進行責任擔當的共產主義意識維系和傳承,導致少年兒童在小學畢業離隊后缺乏歸屬感,認為入少先隊和共青團是獨立的團體。所以,學校德育工作應該重視少先隊和共青團工作的一脈相承,切實加強離隊入團工作,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幫助學生形成理想信念,養成良好品德,提升綜合素質。學校對此進行了長期的實踐與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一、團的知識,嚴格入團程序
當前的團建工作還存在不足,少先隊員進入初中不再有自豪感,摘下紅領巾稀里糊涂告別了少先隊,缺乏基本的共產主義意識,不理解從少先隊到共青團這個過程中共產主義精神的傳承,缺乏對少先隊與共青團的認識,對入團缺乏積極性和動力,缺乏成長的儀式感,對成長過程中要擔負的責任無感觸和體驗,很難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接班人才。中學階段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黨、團、隊組織意識銜接的重要時期。在此階段重視離隊入團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學校進行了系統的團前動員宣傳和團校培訓,讓學生全面而系統地了解團的發展歷史和知識,明確少先隊和共青團的關系,離隊時找到新的歸屬感,增強入團的動力;團校培訓結束后進行規范嚴格的團校考核,讓學生感受到共青團是先進組織,只有通過層層選拔、品學兼優才可以加入,以此吸引有理想、追求的學生主動入團,在集體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達到教育和激勵學生的目的,起到對優秀學生的培養考察和對其余學生的教育作用。
在活動的組織上,先通過“如火的青春”五四圖片展、“向往共青團”主題黑板報、“團旗的召喚”主題大朝會和班隊會等活動進行全校性的宣傳與動員,營造積極上進的入團氛圍,做好思想引領工作;然后再由各班推薦積極分子,團總支進行團校培訓普及團的知識,此后經過團校及科任教師考核,擇取優秀入團積極分子發展為新團員。
二、舉行隆重的“感恩·成長·責任”離隊入團儀式
入團積極分子發展為新團員后,學校舉行隆重的“感恩·成長·責任”離隊入團儀式,新團員集體參加。在儀式上,學生親自動手做“紅領巾寄語盒”,書寫對紅領巾想說的話,向隊旗敬最后一次隊禮后,向紅領巾作最神圣的告別,然后由輔導員老師為新團員佩戴團徽,新團員在團旗下宣誓,整個過程莊嚴而神圣,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長典禮。離隊摘下的紅領巾轉贈給一年級新入隊的同學,寓意少先隊與共青團的一脈相承,星火傳遞,也寓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生生不息。通過活動讓學生意識到成長的責任和意義,增強學生的儀式感,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德育目標——喚醒學生的成長,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三、復合型的多樣德育活動顯成效
(一)團隊工作卓有成效
經過多年實踐,學校中學生的離隊入團工作嚴格而神圣,成為該校團組織工作的特色名片,代表瀘州市在四川省團干部培訓會上作了經驗介紹,成為全省團組織工作的楷模。
(二)收獲師生的可喜變化
經過“感恩.成長.責任”主題離隊入團儀式,學生感受深刻,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在思想和行動上有意識地向先鋒組織靠攏,樹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漸漸有了共產主義信仰的意識,這種意識作用到行動上,無論學習和生活,開始懂得以團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追求進步。離隊入團中的教師參與,提升了教師們對團的工作的重視度,為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推動共青團工作的發展。
(三)德育活動的價值意義與創新點
德育活動的價值意義與創新點才是德育活動的生成效應,首先入團培訓與考核要求德才兼備,嚴格把關,將入團工作作為教育學生的重要契機,真正調動學校各級力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退隊入團儀式莊嚴而神圣,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典禮,“感恩、成長、責任”的主題已經深入團員同學的內心。
(四)用“小活動”踐行“大體驗”的德育教育活動意義
從學校開展的離隊入團體驗活動中我們不難看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工程。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應努力更新觀念,積極創新德育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手段,充分發揮各種校園德育活動的作用。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各種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道德規范的要求。沒有體驗就沒有內化,沒有內化就沒有發展,在體驗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獲得感悟,不斷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使學校德育工作充滿生機與活力,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達到自主發展的目的。這樣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德育教育才能成為符合學生發展的新的德育模式建立的契機和起點,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有效培養,才能建構堅持活動實踐和學生主體體驗相結合的高效德育教育活動模式,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