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石玉潔
根據地理納入中考科目的教學改革形式和我校學生情況,以及“基于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研究”的教研主題,本節課立足課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結合學科實踐活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從學生寒假生活中感受的北京文化,結合2017年春晚透射出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小見大,由近及遠導入,創設情景,以情景為線索,貫穿整堂課,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通過課前民居拼圖、課上學生探究、貼圖游戲等豐富多彩活動,構建開放型課堂。
本節課是七年級下冊第六章《中國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第一節 地方文化特色。教材內容分“民居、服飾和飲食的地方特色”、“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兩大部分。了解的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下節課旅游業奠定基礎;同時,分析自然環境對地理文化影響時,需充分運用中國的民族、地形、氣候、農業等知識基礎,起承上啟下作用。課標要求“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我國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等影響”,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3個:結合圖文資料,了解我國主要傳統民居、服飾和飲食等地方文化特色,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運用圖文資料,分析說明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并歸納掌握“三步法”,進一步加深對文化的理解;聯系生活實際,以北京四合院為例,提升對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形成人地和諧觀。
《地方文化特色》一課中,基于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實踐過程,實踐效果與反思如下。
1.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本課以湘西地方文化切入,逐步擴大區域范圍,領略中國各地地方文化,以小見大,結尾處以北京四合院為例,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該如何保護與發展,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意識,形成人地和諧觀。
2.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解釋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從而全面、客觀的分析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特點,并辯證的看待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中國自然環境相關知識,初步具備一些閱讀地圖的基本能力,但對于運用地理圖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很欠缺。根據課標和教材,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提高對認識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以湖南湘西為大背景,分民居與自然環境、服飾與自然環境、飲食與自然環境三個方面,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等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地方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例如:在探究服飾與自然環境關系時,提供同樣的材料一,學生的信息獲得和分析有顯著差異。有學生依據“苗族的染色多局限于藍、黑、咖啡色”,分析其生產力落后,多手工染布,染布的原料多采自大自然,體現就地取材的理念;也有學生依據“湘西苗族男子多穿對襟短衣,長褲,纏頭帕,打綁腿。女子上身著圓領寬袖衣,下穿闊腿褲,衣襟、袖口、褲腳處均用花邊裝飾,包頭帕”發現男女都要帶頭帕,分析出當地夏季曬,帶頭怕防曬,冬季冷,帶頭帕相當于帽子。在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后,學生自己發現,自然環境對服飾的影響體現在多方面,顏色、材質、款式、配飾等,形成了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3.區域認知
通過學習湘西地方文化,學會從區域的視角,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和區域比較等方法,認識區域特征和人地關系,從而形成因地制宜的區域開發觀念。再聯系生活實際,以北京四合院為例,提升對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協調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念。本課采取“先學后練”的方法,根據學生對北京胡同較為熟悉的基礎上,提出探究問題“以四合院為例,請你說說地方文化該如何發展?”,學生當堂分享觀點,各抒己見。原以為學生會針對“四合院到底能不能拆”做出簡單探究,實際上課時,學生提出一個又一個稚嫩的觀點,積極幫北京四合院的前景預測和出謀劃策。學生身為北京人,對四合院有著濃厚的情感,多數同學都認為四合院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我們應該不斷繼承、發揚、創新。
4.地理實踐力
通過課堂上模擬實驗和課后綜合實踐活動等活動,激發探究活動的興趣,增強動手實踐能力,逐漸具備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為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基礎,課前調查學生國內旅游經歷,搜集并篩選學生拍攝能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旅行照片。鑒于班上有一半學生旅游經驗較少,對各地服飾、飲食等較為熟悉,對當地傳統建筑非常不熟悉。為化解這一教學難題,對全國各地傳統建筑進行精選后,全班同學分成四組,分工明確,組裝北京四合院、湘西吊腳樓、蒙古包、海南島竹樓木質拼圖模型。這一設計讓學生感知不同地方傳統民居的特色之處,同時提高學生參與度,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將重點知識和技能通過情境創設,理解點撥到位,并有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和強化,符合教學規律。提問具有思維含量和針對性,把“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貫穿課堂始終,使課堂達到“三動”:動口、動手、動腦;“四活”:用活教材、盤活課堂、激活思維、學活知識。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綜上,這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教師大膽的對教材進行整合,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把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現實生活和解決實際問題上,改變了地理學習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了主動學習的態度。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發言積極,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