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沖
只要談到作文,絕大多數學生都覺得無話可說。我個人認為,學生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去真正 “認識”,沒有留心觀察自己的“生活”。對此,我對觀察在作文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有如下看法——要讓學生真正正確認識觀察。
一、由表及里,深入思索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離開對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的細致觀察,離開對生活素材的自覺捕捉和用心積累,那么,作文內容就很難豐富起來,充實起來,也就很難克服空洞膚淺的毛病。不會觀察,就不會作文。要真實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認真地觀察生活;要細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細致地觀察生活。
二、由點到面,目力集中
觀察,宜“細”不易“粗”。走馬觀花,只能“見大不見小”,寫出來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視線集中在某一“點”上,落實在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具體事物上面,才能發現特征,辨別異同。讓學生談體會,運用典型引路。有的學生觀察生活比較細致,聯想比較豐富,思路比較開闊,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寫得比較生動、深刻。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談談自己平時觀察生活、分析生活的體會和經驗,讓他們現身說法,同學們聽了,不僅覺得親切,受到的啟發也會很大。
三、化難為易,有步驟地進行序列訓練
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們寫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絕大多數學生難以勝任。因此,語文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排難解憂”。要指導學生就近觀察,因地制宜,不要動不動就“走出去”。要由小到大,由點到面,逐步地提高。要通過做小型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草一木”、“一鳥一石”的片斷練習,訓練學生具體觀察和細致描寫的基本技能。俗話說,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練扎實了,不愁寫不好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文章來。片斷練習也要講究序列。
四、加強課外閱讀,多方面引路開導
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多看多想,既可以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活躍他們的思想,充實他們的知識,又有利于提高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語文教師應當做有心人,經常向學生介紹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文章,以便于他們模仿、學習和借鑒。
五、激發熱愛生活的熱情,提高觀察生活的自覺性
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沒有自覺性和主動性是難以奏效的,更是難以持久不懈的。從根本 上說,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就必須著眼于激發他們愛生活的熱情,培養他們關心生活、積極向上的品質。
我們平時都在要求學生要說真話,講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那么,正確認識觀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生活。
作為語文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學校、家庭里有意義的各項活動,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體驗生活,從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
(一)講名人觀察生活事例,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古今中外有許多名人、名家為了尋找寫作素材,親自到社會、到農村、到軍營去體驗生活。
(二)開展多種課外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利用第二課堂,配合班隊活動,有目的開展一些有趣的觀察、體驗生活的活動。
其次,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教給方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詩人、畫家、科學家游覽祖國的名川大山,名勝古跡,領略那里的秀麗風光,吟誦一首首動人的詩篇,描繪了一幅幅彩色斑斕的畫卷,探索出一個個大自然的奧秘。那么,我們如何到大自然去觀察,用神筆描繪出一幅幅大自然的景物呢?
(三)激發觀察興趣
1.要有目的的激發興趣
有意識地交代觀察和寫作目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避免觀察的隨意性、盲目性。如讓學生去“找春天”,觀察春天的景物:山上怎樣?地上怎樣?春雨怎樣?學生注意觀察春天的特點,寫時才能得心應手。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有目的的創設良好的觀察情境,帶領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學生寫作文就能“情發由衷,思如泉涌”。
(四)教給觀察方法
1.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觀察要下馬觀花,深入實地,到社會上,到大自然去細心觀察。觀察并不是單純地用眼睛看,還要用耳朵聽、鼻子聞,用口問,用手摸,用舌頭嘗,才能觀察好自然現象,寫好觀察作文。
2.要按順序觀察
觀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順序,可以從整體到部分,從遠到近,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還可以從“發生——發展——結果”的順序進行。只有觀察有序,敘述條理清楚,才能給人印象深刻。
3.要選角度觀察
寫觀察作文,不要記流水帳,面面俱到,要選擇好觀察角度,選擇一個側面仔細觀察,觀察出與同類事物不同的地方,這樣才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來。
4.要按特征觀察
寫動物的觀察作文,平時要仔細觀察,注意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抓住某種動物的特點,才能把動物寫活。
5.要有科學依據
觀察某種事物,僅僅通過幾次觀察是不行的,許多知識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要掌握科學知識,一方面向老師、家長、同學請教,另一方面可以向科技書籍請教。這樣寫作文才能真實感人。
6.巧繪色、摹聲
不僅要注意觀察景物的姿態、形狀,而且要仔細觀察景物的顏色,傾聽自然界的各種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