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傳懷
隨著新理念的不斷深化,人們普遍達成了“課堂教學過程是生命活動過程”的共識。
我國著名學者黃克劍先生曾把教育的使命歸結為三大層面: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并就三者關系發表了精神論斷:“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多也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含其間,那或可動人的智慧只不過是飄忽不定鬼火螢照。”字里行間,透出了一種發人深省的辯論理念,回歸生命才意味著找到課堂的本源。本人對此也略有所悟,為此在數學課堂中,我便嘗試建構一種體現具有生命力的教學格調,具體地說,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聯系現實,讓教學內容具有生命力
數學,對學生來說,就是分別用自己生活經驗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當前,在“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等理論的指導下,數學教學就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把數學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是真實存在的,從而領悟到學習數學的價值,進而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
二、強化感悟,讓教學過程具有生命力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千年庭院》中指出,教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和生命的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價交替。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這種交替是否單純意味著,師授生受呢?學生不僅僅是一個學習者,更是作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生命去親身體驗和靈性創造。只有充盈體驗和創造的教學過程,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學過程。
如學習“乘法分配律”的鞏固練習中,生出現這樣的體驗:
案例描述:
師:265×105-265×5與265×(105-5)得數是否相等。為什么?
生1:相等,我通過計算,證明這兩題得數一樣。
生齊點頭。
師:這個方法可以,誰有更好的方法來證明它們相等?
生:有。
生2:不用計算。如265×105-265×5表示105個265減掉5個265,就剩下100個265,面第2小題口算105-5=100,得265×100,也表示100個265,所以這組得數是相等的。(期待老師評價)
師:真棒!你能用我們學過的“乘法意義”來理解這組題,證明它們得數相等。
生:鼓掌。
生3:老師,我也有不同方法證明。
師:(干脆利落)說。
生3:我認為這組題運用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識,所以得數相等。
生4:(急切地說)錯!乘法分配律是指“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這里是指兩個數的差,所以不能說用乘法分配律。
生5:我同意生3的說法。
生3:我還是認為運用乘法分配律,因為乘法分配律重點是指要用“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這是有將105與5和265分別相乘。所以我認為應用乘法分配律。
師:(豎起大拇指)你真棒,找到了乘法分配律的“靈魂”,若干個數與同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減。這時,學生臉上洋溢著那種成功感覺,好像在說我是真正的學者。
這一教學,學生通過自己的見解、交流、反駁、強化、感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技能。整個過程,師生共同在課堂上架起了生命的舞臺,品味知識的價值,感受生命的律動,分享成長的喜悅。
三、倡導對話,讓師生關系具有生命力
哲學家福克認為,話語也是一種權利。如果課堂教學只是師講生聽,師問生答,那么無疑是剝奪學生的話語主權。因此,我們需要倡導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師生關系――平等對話。師生之間不再是教訓和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的單項傳遞過程,而是成了民主切磋、親和協商的雙向交流關系。實現這種平等對話,關鍵取決于教師語言中的人文程度。
片斷:
……
234-66-34=234-(66+34)
師:誰能說一說為什么234-66-34=234-(66+34)
生:思考片刻。
生1:我覺得5-2-1=5-(2+1) 10-2-3=10-(2+3)……
所以,我覺得同樣道理234-66-34=234-(66+34)
生:齊點頭。
師:真行,你能從一些例子中總結出方法,這可是我們學數學的一種重要思維方法,例證。
生不約而同把頭轉向這位同學,投以佩服的眼光。同時,躍躍欲試的同學可多了。
生2:老師,我是這樣想的,因為234-66-34=168-34=134
而234-66-34=234-100=134,所以我認為234-66-34=234-(66+34)
師:可以,通過計算來證明它的準確性,這也不失為好方法,計算是我們的基本計能。
生3:我是這樣想的,例如我們去買衣服的時候,帶234元,買上衣66元,買褲子34元,那么剩下的錢就可以,用234-66-34求出,也可以先把上服和褲子的價格加起來,求出一套衣服價錢,再求剩下的錢就是234-(66+34),所以,兩個式子結果相等
生5:鼓掌。
師:(對著生5說)看來同學們都給予你最大的肯定了。老師也和同學們一樣想把掌聲送給你。你真了不起,能從生活中出發,以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它是正確的。可見你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師希望全班同學也能和這位同學一樣,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學習更加有滋有味。
這時,用生活例子證明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
這一片斷,我力求教學語言充滿激勵,使學生充分體會受尊重,被關愛的愉悅,同時力求教學語言富有童趣,使學生有一種“家常聊天”的安全感,給予學生充分的情感支持,凸顯了師生關系應有的生命暖意。
我們呼喚著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期待著教學節奏如行流水,行乎其當行,止乎其當止;教學結構安排主副相宜,難易相配,動靜相宜,教學方法舉重若輕,游刃有余,使學生如沐著春風,如飲甘露,怡然自得。讓我們把數學課堂接通生活的源頭活水,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數學理論變得鮮活生動起來,使原本單調的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