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微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已經成了社會秩序的代言詞。班級作為個人進入社會的準備階段和過渡場所,對未成年人道德傾向及行為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基地。在這里處處閃爍著“法治的智慧”,下面我就自己的工作實際,將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的心得與體會如下。:
一、我的地盤我做主——建立個性化班規
小朋友們玩游戲的時候,得有一個游戲規則保證游戲順利進行下去;進行體育比賽時,必須靠比賽規則判定最后的勝負;年齡在6-11周歲之間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形成,身心發展還不健全,對事物沒有完整的理解和鑒別能力,或許對“法律”的含義并不理解,但由于他們性格、品質等可塑性很強,我們就可以通過具體事例,使其初步感知班級中的“法律”。這樣當他們進入社會后,再去接受對全所有人都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律時,便會顯得水到渠成。
(一)民主立班規,事半功倍
為了保證學生間學習、交往、協作的順利實現,我帶領學生共同制定獨屬于我們班級的規范。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小學生行為規范》,告訴他們我們的班規要以此為藍本,進而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個性特色的班規。于是學生們群策群力,很快一套完善的班規就出臺了。其中龔**建議班長輪流制,這樣既便于檢驗同學們的工作態度,為下一步班委會的建立做好考察工作,又有利于同學之間工作方法的取長補短。這條建議提出后,經全班42名同學的表決,最終一致通過并沿用至今。
(二)人性化“法庭”,知錯能改
班級是一個理想社會的縮影,這是一個容許犯錯的“小社會”,每個人都有重來的機會。在此期間,一些小摩擦是在所難免的:你碰壞我的水壺,我誤傷了你的身體等等。于是我巧妙得引進成人社會中的審判制度——“班級法庭”,使之成為學生爭辯明理的平臺。在這里學生要經歷起訴(寫事故報告)——舉證(事發時證物或證人)——法庭辯論(當事人陳述事實,兩方所在小隊的紀律委員結合相應班規,指出兩者的不足之處)——審判(雙方陳述自己對該事件的反思,班長結合《班級突發事件處置條例》給出獎懲辦法)。
二、童年不同樣——健全法制觀念。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我充分利用一個個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帶領他們走進法律。
(一)化抽象為具體
崔**的父母是雙職工或者個體工商戶,他們忙于工作和經商,無暇對子女管理教育;張**的家庭不和相互吵架、打罵甚至婚姻破裂,使未成年人無法感受家庭溫暖;蔣**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簡單粗暴,有心無力,子女有過錯不能正確說服引導,而是拳腳相加甚至趕出家門;還有周**的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放任,當孩子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這些孩子往往走上犯錯道路。我就借一個個事例為學生講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的,父母必須撫養他們;他們長大以后必須贍養父母,這是《婚姻法》規定的;他們能夠在這里接受教育,是《義務教育法》的規定。
(二)變負面為正面
我班周**,是個8歲的男孩,父母都做建材生意,家庭條件較好,但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偷出家長的錢到外面買零食和飲料。2015年夏天的一天放學路上,因要吃冰棒就讓同學張**去學校小買部買,但那個小買部老漢看到是他們手里拿著300元,就沒賣給他們。周**惱羞成怒,乘別人不注意時偷了一包零食。張**看到周**如此買東西,嚇壞了,也感覺到這樣做是違法的,留下來向老漢認錯,在處理這件事是教師大力表揚張**也沒有參與偷東西之事,雖然同在現場,但張**不構成犯罪,還主動承認錯誤,并且試圖勸說周**。如此明辨是非的學生應成為班級里面的好榜樣。
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構建法治和諧氛圍
(一)各司其職,按部就班
班級事務講究團隊協作。例如班委會成員的重要責任是督促部分落后的同學,跟上班集體的步伐。于是就有了我班“一對一”結對子的管理策略。為了讓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到法律的公正與權威,我將班會交給班委會成員來開,他們在班會課上匯報一周以來工作的得與失,同學們行為舉止的“優”與“差”,從而堅定學生對于“班級法律”信仰,進而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與行為模式,并最終形成優秀的班級法律文化,為法治的順利運作奠定堅定的基礎。
(二)構建和諧班級,展現法治魅力
進行正確引導,通過事例讓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比如我可以告訴他們:你們要在這里接受教育,法律規定你們必須完成的義務;學生之間要團結有愛,不能彼此傷害;父母必須撫養我們,我們現在只能用好成績回報他們,這是《婚姻法》規定的,偷東西、打人要賠錢等等。這分別是我們要運用的權利和我們要完成的義務,通過法制教育,在培養中小學生確立初步的遵紀守法觀念、依法辦事意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中學生法律至上的觀念。
四、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踐行法治精神
(一)權責相當,幸福共享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于人的價值的尊重。”為了是法治教育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便于學生接受。
在我的班級中,權利與義務是一個統一體,沒有人會在失去了權利,或者被任意侵犯,還去認真履行義務的。同時對權利的追求,會很大程度地調動學習學習成才的積極性,為自身的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試想一下當這樣的學生走進社會,他們手中創造出的必定會是一個人人享受高度自由、文明的社會。
(二)知法用法,展現法治力量
我們所進行的守法教育,還要使同學們學會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從而促進法制建設的順利進行。但權利是不能任意擴充的,否則你就是超過了法。比如這幾天來,我們發現個別同學,把教室里掛在墻上的老師、同學的照片摘下涂上臟物或亂劃,我抓住這件事引導學生反思:請問我們有這個權利嗎?假如,那個人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胞妹,你作何感想?你應該是一個人,是個正常的人,唯有法律才能制約權力的運作,防止權力的濫用。
那些羽翼初長的雛鳥們都要從這里學會如何展翅高翔,正確的飛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正確的最美的弧度。作為班主任,我們任重而道遠,所以耐心、決心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