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著筆頭,眉頭緊蹙;托著下巴,苦思冥想;望著方格,目光凝滯。”這是一些孩子面對習作時“手握千斤難下筆”的畫面。寫什么?怎么寫?孩子們萬般苦惱,教師們心急如焚。習作,似乎成了部分孩子無法逾越的大山。我們不妨從“隨文練筆”開始,讓他們悟出一點法,生出一片情。
一、文引路,說先行。
選入教科書里的課文大部分是文質兼美的范文。閱讀教學時,孩子們在熟讀成誦中積累語言,潛移默化地學會范文語言生動、比喻恰當、對比分明等表達方式。教材雖然是三年級開始有習作要求,可是低年級段的課文短小精悍,語言富有童真童趣,可以試著讓他們仿說、仿寫。
如《黃山奇石》一文中的片斷仿寫,先出示兩個片斷:
片斷一: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海”。
片斷二:“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
孩子們對比著讀,說說自己的新發現,師生小結表達方法:可以先介紹奇石的名字,再介紹樣子;也可以先介紹奇石的樣子,再介紹名字。讓他們放飛想象:黃山還可能會有哪些有趣的奇石,再選擇一種方法下說一說、寫一寫。孩子們能輕松起筆。
一生仿寫的作品:“天狗喝水”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一只“天狗”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低著頭,悠閑地飲著水呢。
二、切入準,勤動筆。
郭沫若曾說過:“應該時常練習寫作,寫多了寫得久了,自然也就會巧起來,好起來。”
每位作家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每篇文章有不一樣的精彩,我們應該鉆研教材找準練筆切入點,做到訓練層次清楚、螺旋上升。
如教孩子們寫好對話,《坐井觀天》一文中青蛙與小鳥的對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我先出示: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天上來,我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提示孩子們找出青蛙的話畫上波浪線,讀一讀,想象青蛙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再讀下一句,用橫線畫出小鳥說的話,發現什么。我重點引導他們從標點符號上、從提示語上學習寫對話,然后讓他們以“聽了小鳥的話,青蛙使勁一跳,終于跳出了井口。”為開頭,想想青蛙和小鳥還會說些什么。我讓學生大膽想、充分說、盡情演,良好的情境激發了孩子們練筆的興趣,童真、童趣涌上心頭。
一生習作:
聽了小鳥的話,青蛙使勁一跳,終于跳出了井口。
青蛙驚奇地說:“哇!原來天真的是無邊無際,這么多山河,真是‘山川美,可入畫。那是什么?那又是什么?真美呀!”
小鳥開心地說:“朋友,現在知道天多大了吧,下次多出來走走,見識面會更廣。”
青蛙問小鳥:“朋友,過來看看,這是什么?”
小鳥看了看說:“那是鮮艷的花朵,很美吧!”
小鳥每天耐心地為青蛙一一解答,青蛙的見識越來越廣,它十分感激小鳥。
課內小練筆找準切入點落到實處,讓孩子們在讀寫訓練中看到一片新天地,獲得一種新認識,養成一種好習慣,為全面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三、仿不抄,善創新,
文章的表達方法,是前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學習這些方法,就是為習作提供技術基礎。模仿只是創新的一步,不能一味模仿,我們必須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新。我喜歡引導孩子們從以下幾方面大膽創新。
1.改變題材
1. 。如:以《我愛故鄉的楊梅》為范文,要求孩子們寫好故鄉的一種物品。范文脈絡非常清晰,提醒孩子們模仿范文的結構,寫進自己的觀察和所得,融入自己的情感。通過模擬范文的篇章布局,開頭結尾,寫出來的文章行文自然會順暢,并達到“仿而不抄、仿中有創”的目的。
2.2.改變角度
。一篇文章的角度關系到文章的內容和重點。作者寫作有自己的角度,角度變了角色也就變了。同一事物,視點不同,立意就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寫父親,有的極力抒寫父愛之情;有的盡量鋪寫父親的生平;然而朱自清先生卻獨辟蹊徑,巧選角度,抓住父親的“閃光點”———背影,寫出了感人肺俯的名篇《背影》。由此可見,在角度變換的訓練中,決不是簡單的內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創造表述,這對于提高孩子們的讀寫能力是頗為有效的。如教學《紅樹林》(北師大版)后,讓孩子們以《我是一株小紅樹》為題寫小紅樹離開媽媽成長的經歷。他們潛能非常大,能透過原文把自己與小紅樹融為一體。
3.3.開放多元練筆
。在教學中,我們要挖掘出孩子們聯想的功能,打開他們的思路,引領他們在各自不同的心靈體驗中感悟語言文字的妙趣所在,讓他們頭腦中蓄滿的靈性放飛出來。
一生仿《我們成功了》一文中“中華世紀壇人如潮,歌如海……”那段,寫下了《國慶趣事》其中的一個片斷是:晚上,我們一家來到南昌秋水廣場,那里人如潮,歌如海。噴泉隨著音樂的節奏不斷變化,七彩的燈把噴泉照得五光十色。噴泉中央的最大的水柱可以把水噴到一百多米高,觀看的人們大聲尖叫,場面十分壯觀。
我們要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量,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再將范文語言形式的運用和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和諧運行。相信經過長期的隨文練筆,孩子們一定會妙筆生花。
作 者:陳淑萍
單 位:江西撫州高新區金巢實驗學校
聯系方式:13979403629
電子信箱:1336935949@qq.com
通訊地址:江西省撫州市高新區金巢實驗學校
郵 編:3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