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平
一、為什么要讀寫結合
1.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作文的總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并將這一總要求分解在三個學段進行:第一學段是寫話;第二學段是習作;第三學段是寫作。小學三年級應該為第二學段,其要求是習作。習作訓練就需要進行小練筆。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小學語文課堂隨文小練筆的提出正是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2.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需要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讀寫結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寫作實際,符合學生的寫作心理。
3.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讀寫結合給學生的思維打開無限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品質得以全面的發展,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有德育的內涵,要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教育,學會做人,學會生活。
二、怎樣指導學生讀課文
1.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培養“三讀二查一標記的習慣”。三讀,就是要求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課文至少要讀三遍。一讀——默讀,也即最初讀課文,要手腦并用,圈點字詞,勾畫語句,粗知課文大意;二讀——朗讀,學生再讀課文要出聲、口腦并用,理清作者思路,熟悉課文內容;三讀——精讀賞讀,這是更高層次的讀,要把握課文要點,推敲文章,概括主旨了解寫法。二查,就是要求學生親自動手,遇到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詞典和詞語手冊,解決字、詞的音義;“二查”即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對有關作者、寫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一標記,就是要求學生將在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標注在書上,并寫出自己的觀點、見解。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積極獲得新知識、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2.選擇切入點,指導學生朗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審美體驗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以此來感染學生。當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特定的情境,進入到忘我的藝術境界,將作品的藝術情思,藝術形象再現給學生時,師生之間就會實現認知與情感的自然融合。這時無聲的文字就成了有聲有形,可聞可見的動人圖景。
3.用整體感知來培養能力
閱讀教學要因文而異,要摒棄煩瑣的內容分析,摒棄形形色色的“老師牽著學生走”的做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重點,引導其探究、發現,逐漸掌握方法,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三、怎樣指導學生寫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然而在教學中,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這是一直以來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目的不明,要求過高;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結構僵化;教學階段脫節,訓練無序。而且隨文練筆不同單元作文訓練,其選材角度小,內容簡短,貼近實際,且緊隨閱讀教學,極有利于小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謂是“作文快餐”,既簡單又實用。
1.仿寫
例如在西師版語文五年級上冊《三峽之秋》教學時,當學生完成三峽之秋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順序描寫了三峽之秋景色的特點,并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表現手法體現了三峽之秋的美麗迷人。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描寫一處景物,通過擬人、比喻等手法來對景物一天的變化進行描寫,并且通過景物歌頌美好的生活或難忘的人或事。
2.續寫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還能夠根據課文性質適當的將課文情節外延,讓學生發揮合理想象,開展續寫。例如在西師語文五年級上冊寓言故事《鷸蚌相爭》一文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優美的景物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準確的行為描寫和細膩的心理描寫的基礎中,明白了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道理: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章得利。教學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鷸蚌的故事進行續寫,想像鷸蚌下次相遇時又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學生合理的想象所開展的續寫能夠充分體現其真實的情感以及對課文的理解,大大提高其寫作興趣。
3.變寫
教材中有些課文意蘊深刻,耐人尋味,學生學后,心中有許多話想對文中的角色說,或想為他們改變一個環境。記得在教《溫暖》時,我提出一個問題:“面對默默關心戰友的雷鋒,你們想說些什么話?”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爭先恐后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接著我讓學生以《雷鋒來到我們中間》為題練筆,同學們馬上揮毫,寫出了自己的情感,道出了自己的愛,體現出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4.補白
課文中由于作者構思立意、布局謀篇、運筆行人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節,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補充、想象。如學習《綠手指》一文,可以讓學生小練筆“黑色的金盞花能開嗎”通過聯想補充情節,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這樣的小練筆,不僅對學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課文內容有推動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義,從而,訓練了學生的寫作技能。
除此之外,教師平時要引導學生關心時事,留意身邊小事,培養對生活的關心和熱愛。營造主動觀察的良好氛圍。使學生意識到生活處處皆作文,養成主動觀察的習慣,就能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 學生不再怕作文了,通過小練筆激發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集體的熱愛,對他人的熱愛,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讀寫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語文教學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需要。在實施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受、揣摩、體驗文本,以課文內容作為練筆的素材,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語言形式的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做到讀寫結合,使讀寫相得益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