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鐸
問題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由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多問“還有什么”是問題教學的一種形式,采用多問“還有什么”的教學是在新課標下物理課堂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逐漸感到它對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和發展學生思維方面的成功之處。
一、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物理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活動的場所
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由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問什么,學生答什么?;顒有问较鄬我唬瑢W生的思維很封閉,沒有伸縮空間。存在著“只許教師種瓜,不許學生栽豆”的現象。采用“問答式”的時間一長,學生的依賴性增強,學生的思維逐漸變成“直線型”。這種教學方法氣氛較低沉,不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導致學生聽課時精力不集中,有意注意的時間越來越短,教學效率不高。多問“還有什么”的教學是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恰當地穿插一些“還有什么”,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事情可做。在教學中提出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發散性問題,做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問多答的練習,促使學生廣泛地搜尋自己的記憶貯存,盡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項目來尋求答案。
例如,在《密度應用》這節習題課中,我選用這樣一道題目:某單位要購買5kg的酒精,用容積為5.5L的容器能否裝下?先讓學生解答,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用求5kg的酒精體積是多少這種方法來進行判斷。為了達到一題多解的效果,我進而啟發學生從“5.5L的容器能裝下多少千克的酒精和5 kg的某種液體體積為5.5L,這種液體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申擴散思考。以上解法中,第一種方法屬于常規思維,一般學生都能想到,而第二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看似簡單,但都隱含著一種發散思維——先假設后論證。通過練習,促進知識遷移,并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在教學中問“還有什么”,學生的回答有時像是跑題,但卻引導所有的學生進行思考和想象。使一般的學生圍繞基本方法做文章,優等生往往有一鳴驚人的表現。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致的意見,從而使學生整體思考水平躍上一個新臺階。過去由教師一個人包辦的事情,現在變成同學們共同的事情,物理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活動的場所。學生思維的點多了,思維的面廣了,教學的形式靈活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使課堂向縱深方向發展,課堂變成一個立體結構。
二、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
在平常的教學中,經常聽到有的老師說,這個問題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你怎么還錯?這就是沒有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沒有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直接結果。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從教上看,教師是主體;從學上看,學生是主體。傳統教學只注意了教師教的主體地位,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多問“還有什么”的教學是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組織,關鍵是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情趣,教會學生“自我”學習。多問“還有什么”,可以使課堂氣氛相對活躍,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也避免教師“一言堂”。將知識的研究過程交給學生,能更好地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激發學生的聯想思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多問“還有什么”的教學應在“疑”字上下功夫,激發學生的聯想思考,發揮其創造性。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分組實驗中,學生依照課本介紹的方法用平行光源粗略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后,我對學生提出如下的問題:(1)除課文所述的方法外還有什么方法能測出焦距?它們的優缺點是什么? (2)凸透鏡成像時如果移開光屏,可以用眼睛直接觀察物體的像嗎? (3)如果用手指遮住凸透鏡的中間部分,還能成像嗎?所成的像有何變化?問題提出后,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器材,大膽實踐。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能自己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正確回答上述問題。多問“還有什么”,讓學生親自嘗試,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種可能答案的探究,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交流,培養了表達能力;通過探索、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參與中形成“自我”的良好發展
多問“還有什么”的教學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給學生一條學習之路,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受到鍛煉,便于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問題教學中,教師采用分組討論,小組競賽,異議爭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教師概括總結幫助學生形成完整認識,有利于學生樹立“我能行,能學會”的自信心。如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后問學生:除了課本上介紹的事例以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應用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經過思考、討論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1)正是因為光的直線傳播,所以才會見到影子,人們利用這一原理,就可以根據建筑物的影子來計算建筑物的高度了。(2)木匠用刨子刨木頭時,總會閉上一只眼睛檢查木頭是否平直,這也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原理。(3)人們為槍械設計了準星,也是光的直線傳播的一個實例。(4)排隊的時候,教練會從前面或后面看隊伍是否站齊了,很顯然,這也是運用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5)做手影游戲。(6)小孔成像。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多問一些“還有什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在參與中形成“自我”的良好發展。
郭沫若曾說過,我們不僅需要實事求是,而且需要異想天開。在現實教學中,如果過于強調繼承學習,缺乏創新學習,就不能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差異教育?!斑€有什么”這句平常話卻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很大的作用。實踐表明,多問“還有什么”的教學,可以成為物理課堂教學上很好的一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