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強
我們現在使用的中學語文教材,體現的一個重要教學觀念就是“以人為本”,即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用好新教材,必須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上發生轉變,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以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因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過程,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并以學生自己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如何轉變觀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一、轉變觀念,克服“慣性”
用老觀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難以發揮,新教材的編寫意圖難以實現。許多老師習慣于對課文作字字落實,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講,生怕學生聽不懂。一堂語文課,老師從上到下的灌輸,學生只作聽眾和觀眾,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沒有討論辯論的機會,一句話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了,使本應充滿生機、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變得刻板、乏味。學生疲于應付老師滔滔不絕的分析,生怕記丟了,記錯了。其效果如何呢?學生只能學到老師教給他的東西,卻缺乏自己的感悟和體驗,更談不上自主地探索。無論老師教給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學生自己去學并學會自學,才能打破這種有限,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轉變觀念,使自己適應新的教材和教法。
二、放開你的手——解放學生
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老師一定要放開手腳解放學生,讓學生親自去做,使課堂變成學習實踐的場所。學生在動手、動腦、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感悟、體驗、獲得真知。事實證明,老師的“包辦”和對課堂的“壟斷”,只能培養出學生的依賴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當然,解放學生,不是不要老師。老師仍要講,但老師的講是為了指導學生去怎么做,是為了教給學生方法和經驗,是為了作畫龍點睛式的點撥,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為引導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從狹窄到廣闊、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索。學趣。因此,老師在新教材面前,首要的任務是克服舊的教學模式的“慣性”,生從動手中學會動手,從分析中學會分析,從感悟中學會感悟……最終使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如何做學問。如,我在教學生預習文言文時,每課都讓學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古今異議、特殊句式。上課時,學生涌躍發言,形成交流的氣氛,互通有無,基本上能把要找的內容一網打盡,但也有遇到爭執的時候,老師稍作點拔即可。
三、幾點具體的做法
1.培養預習習慣,不上無預習之課
每課未上之前,都要指導學生如何預習,并布置具體的預習習題,以備上課時檢查。這樣既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學生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許多問題學生自己已解決了,老師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紹,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上師生的位置發生變化,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學生會把預習成果拿來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會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拿來討論。在預習中,對同一問題的看法經常發生分歧,經常展開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都得到提高。這里,教師要特別注意設計好預習的題目,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率,這就看教師鉆研教材的功夫了。
學生一旦養成預習的習慣,自學的能力也會有相應的提高,他們會懂得不同類型的課文應如何預習。
2.讓學生走在教學的前面
在教學中,老師走在前面,還是學生走在前面 ,兩者有著質的區別。如,一篇文章的教學,老師查字典、找資料,與學生查字典,找資料,大有區別。有的同學經常問老師某字的讀音,他們等待老師告訴,而我常不告訴。因為告訴他至少會養成他們不查字典的習慣,甚至養成等待告訴的習慣。因此,課堂上,作家背景,可讓學生先介紹,老師只作強調和補充;課文讓學生先讀,老師帶領同學糾錯,然后再作范讀;文言文譯成現代文,可讓學生先口頭翻譯,然后糾錯,如此反復多次,直到同學們都認為滿意為止,一堂課上完,可試著讓學生來總結,老師在一旁聽,注意學生是否掌握了要點,然后老師再作補充糾正。讓學生走在教學實踐的前面,不僅使同學們獲得了多方面多層次的鍛煉機會,而且使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情況高頻率地反饋給老師,老師獲得了豐富的信息,隨時調整組織和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真正使教學活動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師生的“互動”。
3.讓教與學融合到一起
讓教與學融合到一起,就是讓老師參與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參與老師的教學。讓老師參與學生的學習,不僅是老師與學生一起探討學問,而且使老師站在學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學、設計教學。這樣老師才能選擇準角度,把握住難易,掌握好分寸。讓學生都參與老師的教學,內容是很豐富的,方法是多樣的。如讓學生幫助老師作教學前的準備,查資料、制作教具等。教學前或教學后,可經常圍繞“假如是我,我會怎么教”的話題作交流討論,讓學生隨時寫“給老師的教學建議”。這些交流、討論和建議是來自實踐的活生生的教學法,甚至是書上未曾寫進去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適當的時候,安排學生走上講臺,老師坐在學生座位上,進行教學,打破老師總是在講臺上講,學生總是在臺下聽的陳規。當然老師的聽又不同于學生的聽,只是換了一個視角,去觀察、體驗、探索指導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僅是一個博學者,而且是一個垂范者、履踐者、學習者。葉圣陶曾說過,教材只是例子。我套用這句話說,老師也應是例子——是學生做學問和做人的例子。
傳統教學觀念總是占據著教師們的思維,要想改變是有一定難度。但是,我們只有下定決心轉變觀念,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