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嬋君
21世紀是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培養高素質的富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被擺在一個突出的位置。《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因而,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那么,什么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高質量的素質教育,它是以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是根據學科性質、語言特點,憑借教材和其他教學媒體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就筆者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條件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而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是前提。只有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才能點燃學生創新精神的火花。陶行知先生說過:“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大多數人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①
因此,我在創設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方面力求做到:第一,教師自己要有創新意識,隨機應變地進行創造性教學,變“師道尊嚴”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變成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毫不拘束地參與教學活動。第二,要做到師生和諧,生生平等。教師態度親切,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第三,鼓勵學生主動去觀察、探究、思考,各抒己見,形成自己的創新個性,不斷增強創新意識。第四,教師還得把微笑、適度的幽默帶進課堂,使學生在信任中充分展開思維的翅膀,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這將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第五,積極評價,鼓勵創新。用“你的理解是個創造”“你很有主見”……這樣的評價鼓勵學生更大的創造熱情。 總之,這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就如同種子在土壤中,一旦溫度、濕度達到一定的條件,創新的種子便會破土而出。
此外,語文教師還應通過各種有力措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一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創新意識的前提。《教育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生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語文教師得把課上得有趣,學生才有繼續探索的欲望。二是激活思維,鼓勵求異,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核心。教師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思路,讓學生從求異思維中進一步了解事物,使其創新意識得到極大的激發。三是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語文教師可采用多種訓練學生想象力的方法。如:在作文教學中通過題目讓學生去想象。用《“0”的斷想》、《“?”的聯想》等,讓學生標新立異、多角度地去寫作。另外,還有續想、聯想……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要條件
語文教師要盡量使教學過程走向自主和開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利用多媒體等教學用具來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教讀課文《背影》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當時的心情,在導入正課前先播放《爸爸的草鞋》這首歌曲,營造一種對父親濃濃的依戀之情,效果明顯更好。在這樣和諧、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學生主動地去追求新知,將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
2.大膽放手,適當引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要“致力于教學方式的革新,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②,凸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著眼于“開放創新”。
三、開展語文課外延伸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條件
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我們必須開展創新的語文課外延伸活動,為學生提供條件和機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語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那么,要開展哪些語文課外活動呢?首先,教師要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應用,從而形成創新能力。我們可以舉辦這樣的活動,如:“課文成畫展”(即:把課文內容繪成美麗的圖畫或逼真的示意圖)等。其次,把握時機,做好名著導讀。部編教材重視名著閱讀,語文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閱讀名著的條件,安排每周至少一節課進行名著閱讀,再開展讀書報告會或名著手抄報展覽。 最后,開展語文興趣小組活動,使學生有機會發揮個人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興趣小組,如評論小組、創作小組等,培養他們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大途徑。
總之,培養一代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刻不容緩。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使之主動、積極地運用所學知識發現、探求新知識,獲得不竭的創新源泉,成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