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梅
情境創設,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原理,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通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以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依據教學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情誼,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通”。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注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
—、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所謂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
如《池塘邊的叫聲》教學片段
師:(播放課件1:蛙鳴)聽到了什么?
生:(天真的側頭傾聽,片刻后爭先恐后)青蛙在叫!小青蛙的聲音!
師:(快樂地點點頭)那你們見過小青蛙嗎?說說青蛙的事吧!想說什么就說什么!
(學生紛紛舉手)
生1:小青蛙喜歡在水里生活,也喜歡在岸上生活。
生2:小青蛙的背是綠綠的,肚子是白白的。
生3:小青蛙是益蟲,吃害蟲,保莊稼。
師:看來,你們對青蛙的了解還真不少呢!今天我們來讀一個和青蛙有關的故事好嗎?(板書課題,點讀課題)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運用讀話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興趣,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二、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教“筆”字。
師:(出示一枝毛筆)小朋友們看一看,這枝筆的筆桿是用什么做的?
生:是竹子。
師:對啊,因此這個“筆”字,上面有個“竹字頭”。
師:那么,它的下面是什么做的?
生:是用毛做的。
師:是啊,因此“筆”的下面是個“毛”字,“竹字頭”和“毛”合起來就是“筆”,很久以前人們都是用這樣的筆來寫字的。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用實物“毛筆”,讓學生通過觀察,形象而生動地記住了“筆”的字形。
三、借助圖畫、圖像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
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開言”的效果。如教學《天安門廣場》時。播放《開國大典》錄像,幫助學生理解“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
四、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發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教學《天安門廣場》時,運用歌典《國歌》引路的方法。
五、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于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讓學生自己進入角色,扮演角色,增加學生對課文角色的親切感,加深內心體驗。如教學《云雀的心愿》時,讓學生扮演云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對話,體會森林的重要性。
六、錘煉語言描述情境
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當情境再現時,教師伴以語言的描繪,使直觀手段與語言描述相結合。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就可以綜合運用音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在教室里創設這樣一種氛圍:周總理的遺像佩上黑紗,兩盆郁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臺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教室里氣氛莊嚴肅穆,老師在哀樂聲中用深沉的語調講述周總理的生平事跡。引導學生不自覺地進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油然而生,即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使其情感不知不覺間得到了調節與升華。
七、設置問題,擴展情境
問題是教學活動中心,沒有問題的存在,教學就無法進行。什么樣的問題,就決定什么樣的思考;思考決定行動。教師應盡可能將看上去似乎簡單易懂的教學內容,出乎意料地與學生未曾思考過的問題,未曾接觸過的領域聯系起來,使學生驚夸地發現其中的深層內涵。
實踐表明,通過情境教學,兒童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培養起學習的主動性,周圍世界的強化感受,作了認識和情感的鋪墊,潛在的智能得到較早的開發,且在其中受到道德情感、審美情感的陶冶,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