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我們生活在大氣中,但卻很難感受到大氣的存在。尤其是學生對大氣壓的認識不深甚至不正確,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一定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誘導、診治,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靈活運用到學習中,進而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這也是學法指導的意義所在。因此,針對“大氣的壓強”這節內容就非常有必要結合實驗來加深或糾正學生的錯誤。本文主要闡述了利用有效的方法來設計“大氣壓強”的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研究大氣的壓強,進而掌握大氣壓強的相關知識,以便更好的達到教學要求。
關鍵詞:學法指導大氣壓強實驗教學設計演示實驗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貧窮的孩子遇到一位神奇的老人,老人用手指對路邊的一粒小石子點了一下,它變成了一塊金子,老人把它送給孩子,孩子卻搖頭。老人又用手指把一塊大石頭變成金塊送給他,孩子還是搖搖頭不要,老人順手把對面一座山變成金山送給他,孩子仍然搖頭不要。老人生前的責問他“金山還不要,那你要什么?”孩子不慌不忙的說:“我要你的手指頭”。這就好比我們學生的學習,學生們需要的正是這種“點金術”而非“金山”。因此,教師需要教會的是學生如何去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而不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這樣不僅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還痛苦。所以,教師不能“心太軟”“把什么問題都自己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尋找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接下來,筆者就以《大氣的壓強》為例,簡單闡述一下通過一定的學法指導來完善教學設計。
1.實驗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生活在大氣的“海洋”中,隨時隨地都與大氣親密接觸。那么這層厚厚的大氣有沒有受到重力?對我們有沒有壓力?有沒有壓強?教師在講解這節內容時,可以適當的導入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對大氣壓強產生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由于科學源于生活,因此作為導入實驗,不一定要很復雜,很難,最好貼近生活實際,學生自己課后也能動手實踐。比如,用一個透明的飲料瓶,在里面裝滿熱水,然后迅速倒完,立即擰緊瓶蓋,讓學生觀察產生的現象。
我們再來看一個實驗。
取兩只試管,一只較細,一只稍粗,較細的試管剛好能夠放進稍粗的試管里,并能在里面自由移動。在稍粗的大試管內裝滿水,把較細小試管慢慢插入大試管中。手扶小試管,將大試管倒置,放開手。你將看到什么現象?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裝置倒置后,大試管中的水由于重力的作用,會流下來,小試管上方的空間的壓強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小試管就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壓著向上運動。所以會看到小試管在大試管中上升。
這兩個實驗很好的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生活中與大氣壓有關的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接下來,為了讓同學們能更好的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大家一起來做幾個實驗,通過模擬實驗或者演示實驗來真真切切感受一下大氣壓強的神奇之處。
2.科學實驗,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
2.1. (1)實驗一:馬德堡半球實驗
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充滿著許許多多妙趣橫生的故事和傳說,在課堂教學中選用一些故事片斷,并結合一些模擬演示實驗,就會創設出非常活躍的學習情境。比如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用兩個橡皮半球模擬該實驗,用力將它們擠壓而合在一起,請兩個力氣大的同學上講臺來,看他們能不能把兩個半球拉開?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有拉開。
為什么兩個大力士沒有把它們分開呢?其實,早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德國馬德堡市長、科學家格里克就在馬德堡市公開表演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將兩個直徑為30多厘米的空心銅半球緊貼在一起,用抽氣機抽出球內的空氣,然后讓馬向相反的方向拉兩個半球。直到兩邊的馬各增加到8匹時,才把半球拉開。剛才的實驗,我們同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拉開(演示)。誰知道我是怎樣把它拉開的?
學生:放氣(學生笑了)。
為什么抽氣以后就拉不開呢?球的周圍有什么?
學生:空氣。
顯然是空氣對球施加了壓力。這個實驗很好的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2.2. (2)實驗二:瓶吞雞蛋
首先,剝一個光滑的熟雞蛋,然后在廣口瓶中倒入一些熱水,過幾分鐘后將熱水倒掉,迅速將剝好的雞蛋放在廣口瓶口,使雞蛋豎直,并用手稍微壓一下雞蛋,讓瓶口吸住雞蛋后松開壓雞蛋的手,這時雞蛋就會壓實在瓶口。一會兒雞蛋就會慢慢擠入廣口瓶中,過幾分鐘,整個雞蛋就會落到瓶底。
這個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甲:瓶外的大氣壓比瓶內的氣壓大,因為壓強差將雞蛋壓人瓶中。
學生乙:廣口瓶中倒入熱水后使瓶內溫度升高,倒出熱水后迅速壓上雞蛋,把瓶內外空氣隔絕,當瓶子冷卻后,瓶內溫度降低,氣壓變小,而外界大氣壓不變,于是外界大氣壓就把雞蛋壓入瓶中。
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大氣壓強的存在,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鞏固學習,老師特意將“瓶吐雞蛋”留給學生課后去動腦完成。在書本原有驗證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基礎上增加一些簡單易做的小實驗或安排學生課后自己動手動腦實踐,能加深學生對大氣壓強存在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此外,在解釋實驗現象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以及老師的講解,自己來解釋原因,這樣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維以及語言概括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于初中生而言,只有對科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主動的學習科學知識,自主思考并探索科學中的奧秘,發覺并解釋身邊的科學現象,在學習中不斷收獲成功的樂趣。
教師應當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使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科學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只有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才能產生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師要善于結合自身的知識經驗,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下足功夫,教會學生真正做到“用耳、用眼,會聽、會看,動手、動腦,會記、會思”,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清時,《科學八年級上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2] 沈世飛,《中學物理》,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4月08期
朱妍
浙江省諸暨市海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