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于以上理念,本節課的教學方式是課前讓學生查找豐富的生活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上引導學生自主討論、小組合作、交流探究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增長見識,并對學習數學有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數字編碼》是人教版教材小學數學第五冊綜合與實踐內容。教材結合認數,在一年級時學生初步體會到熟悉編碼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在以往的數學課上,學生所用到的數字往往是用來表示數量的多少或順序。這節課要體現數字的另一個作用,用數字編碼去交流、表達或傳遞一些信息。
2.學情分析:
通過之前的學習,知道數可以用來表示一類集合的數量,可以用來表示一群事物的順序,也可以用來表示測量的結果。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將對數字的作用有充分的體驗,能夠感受到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教學目標:
1、1.學生能在具體情景中,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了解一個“編碼”中某些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在經歷設計編碼的過程,體會數字在表達、交流和傳遞信息中的作用。
2、2.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3、3.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一、鋪設引趣
1.1、教師自我介紹:
師: 根據你的生活經驗猜想一下這些是什么?能讀一讀嗎?
預設:1502如果學生讀成一千五百零二,就給一個具體的情境然后再去讀。
如果作為門牌號出現又該怎么讀?
我們看大屏幕,你能從中看出老師的哪些信息?
生:車牌號、門牌號、身份證、手機號。
小結:我們以往的數學課上所用到的數字往往是用來表示數量的多少或順序。剛才我們看到了數字的另一個作用,當把數字組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數字編碼,用數字編碼可以去表達或傳遞一些信息。
設計意圖:幾個來自生活中的數字編碼激發學生的猜想欲望,而且內容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調讀法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字編碼與一般數的不同。讓學生在現實中充分感知數字與信息的對應性,體會到數字可以作為一種表達和交流信息的語言。這是學生在后面嘗試編碼時,能主動地把具體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的關鍵。
二、調查探究。
其實用數字編碼可以傳遞一些信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1、1.學生介紹收集的數字編碼。
生:身份證、郵政編碼、電話、汽車編號等等。
2、2.探究身份證的數字編碼表示的意思。
(1)生:初步感知身份證編碼中每個數字表示的意思。
(2)師:以老師的身份證為例,探究數字編碼表示的意思。
問:身份證號碼所表達的意思可以用文字。為什么還用數字編碼來表達呢?
小結:,數字編碼的優點——簡潔性。
(3)出示一對雙胞的身份證,發現什么?
生:發現居住地以及出生日期一樣。但是順序碼和校驗碼不一樣的。
小結:第二個優點——唯一性。
(4)出示同一個人的新舊版身份證,你有什么發現?
生:多了“19”、“1”。
師:“1”是校驗碼,為了防偽?,F在百歲老人越來越多,如果沒有19,那么1974年6月23號和2076年6月23號出生的人的有可能都是這個號碼,這樣兩張身份證就重復了。
小結:第三個優點——科學性。
3、3.學生匯報課外研究編號的成果。
生:郵政編碼、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
設計意圖:對數字編碼的內容學生有比較厚實的生活基礎,學生在課外的探究很主動,雖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但幾乎每個學生都有收獲。交流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學習方法的交流。如上網查資料、咨詢有關單位等。
三、嘗試應用
活動:在具體情境中,經歷設計數字編碼的過程。
讓學生設計學生證號碼的編排方案。
要求:
1、 1.小組交流你們覺得這個學生證號碼反映哪些信息比較好?
2、2.這些信息你們打算分別用什么代碼?
3、3.給自己編學生證號。
4、4.匯報交流 。
設計意圖:在設計編碼的過程中,使學生經歷了運用所學的知識的嘗試。從而培養了學生數學應用意識以及應用能力。
四、拓展視野
感受數字在生活中的其它用處。
1、1.視頻展示。
2、2.有什么感受?
3、3.課下繼續探討。
設計意圖:視頻短片在3分鐘之內不僅讓學生看到了數字本身的美,更是是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體驗現代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
教學反思:
數字編碼和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數字編碼的內容學生有著厚實的生活基礎,但是三年級學生不管是掌握理解編碼的每個數字代表的含義和編排方法,還是嘗試設計編碼都有一定的難度。于是采取以下嘗試:第一,
一、通過拉近師生的距離,凸現數學應用的價值。
在孩子們的心理老師永遠是神秘的,于是我抓住了這個心理特點。如:在引入新課時出示一些車牌號、手機號、身份證等讓他們猜,既激發了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以往的數學課上用到的數字是用來表示數量的多少或順序,而剛才看到了數字的另一個作用——把數字組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數字編碼。
生活中的數字編碼包含的信息豐富,考慮的因素很多,要想使學生理解編碼中每個數字的含義和編排方法,有一定的難度的。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如:探索身份證號碼的編碼方法時以老師的身份證為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掌握了身份證的結構及蘊含的其他信息,從而明確了數字編碼的特性:科學、簡明、唯一。第二,
二、以“長作業”的形式,注意課內外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2011)》強調:每冊教材至少設計一個適用于“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題材,這題材可以以“長作業”的形式出現,將課堂內的數學活動延伸到課堂外,經歷收集數據、查閱資料、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檢驗、推理論證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稊底志幋a》這節課恰恰符合這個特點。如:新授課之前讓學生通過查資料、咨詢等收集了生活中的數字編碼。課上對收集的身份證、郵編等數字編碼進行探究學習以及嘗試設計數字編碼,體會成功的樂趣。最后采取布置一些“長作業”,讓學生圍繞“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到數字編碼”繼續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事例。